“四有”好教师团队关键素养的赋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学教育”是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鲜明的办学特色,“乐学育人”是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发展目标。

但是,新的教育态势给“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其一,传统的知识教授转化为项目化学习、驱动性任务、大单元教学,教与学的方式发生深度变革;其二,固定的分科教学走向知识的高度统整,知识中心走向全科并举,学生的成长升格为完整性生长;其三,单一的育人环境转变为集真实、互动为一体的多元学习场域,形成良刺激、多关联、浸润式的“外壳”,学习生态发生颠覆性重构。

新的变化与挑战也赋予教师素养新的内涵,需要“四有”好教师团队在研究学生、课程统整、改进教学、文化设计、激励评价等方面着力,提升研究力、实战力、效能力等关键素养,以此更好地实现团队建设目标。

一、统整集结,提升团队研究力
在“乐学育人”目标引领下,“四有”好教师团队下分诸多小队,他们突破固定式、行政化运作模式,将志同道合的同事、伙伴集结在一起,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差异互补。

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不是“珊瑚式”的同根一体,而是“交响乐式”的多样性组织,由此呈现出新的集体人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学校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提升团队的研究力。

(一)带培教材研读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把自己的研究路径概括为:在这里—到那里—回到这里。

“在这里”是指在大学里系统学习基本理论,进行专业训练;“到那里”是指到实践场域运用理论做研究;“回到这里”是指回到研究机构进行梳理和提升。

教师素养的核心是教材研读,“四有”好教师团队
“四有”好教师团队关键素养的
赋能行动
——“乐学育人”目标引领下
乔 炜
依托“乐学”育人模式转型变革项目这一赋能平台,以教材研读、抱团教研、乐学论坛、融科实验为赋能方式,遵循实践理性原则,辐射带动周边,提升“四有”好教师团队的研究力、实战力、效能力,达到“乐学育人”的美好境界。

“乐学育人”;教师团队;关键素养;赋能行动
智行
教师发展
聚焦“教材研读”这一核心能力,在教材、课堂、经验之间走好三个来回:“在这里”即组建教材研读小组,基于独立思考阐述各自理解和活动设计,在分享、交流与点拨中丰富认识、集聚智慧;“到那里”即“到课堂”进行探究实践,完成从解读到建构、从线性到板块、从静止到动态的生成转化;“回到这里”即经历从课堂磨砺到经验提升的蜕变过程后,总结规律,形成范式。

研读小组还有效介入教育阅读、专家指导、专业写作三个环节,将理论与行动、课堂与课外、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提升教材研读的站位和精准度。

(二)学科抱团教研
“四有”好教师团队具有学科覆盖、异质建构、专技梯度和内外联盟等特点。

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特质,带动更多人共同成长?学校采取卷入式抱团研究方式。

“卷入”指全身心投入状态,“抱团”代表围绕核心人物的团队组合。

每当遇到研究任务,兴趣相投的教师自发报名组成“抱团共同体”,如“数学抱团研究小组”,4位教师共同打磨一节课,3位资深教师担任指导,群内讨论不分昼夜;“语文省基本功竞赛小组”由5位教师全程参与模拟比赛过程,名特优教师亲自挂帅,精心指导。

但凡在探索面前,志同道合的教师会自然地走到一起,共同经历“一堂课”“一个成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虽艰辛却回甘隽永。

这种研究过程,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也让教师经历了“精彩观念”诞生的幸福时光。

(三)乐学错层论坛
“错层”体现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资质、不同年龄层次的相互交汇、融合和协作;“论坛”探究并提炼乐学思想、诚勇品格、育人理念和精神谱系。

乐学论坛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展开,初为人师的教师讲述“爱心与童心”的激荡,感受儿童立场和人文情怀的重要;胜任期教师讲述“乐玩与乐探”的美妙历程,研究儿童文化和儿童发展的表征;骨干期教师讲述“乐学与乐教”的同生共长,体会情感、审美、智慧、思维在课堂中的相互转化和螺旋提升。

故事在时间中定格,精彩在音画中延续,真谛在隐喻中闪现,每一次不拘一格而又深刻灵动的乐学论坛,不仅是诗意优雅的闲聊,更是笃实悟行的乐学实践和文化创新。

(四)融科教学探索
“四有”好教师团队与其他团队所不同的是横向贯穿学科,纵向打通年段,是一个跨界团队。

一定程度上,团队内的各科教师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既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让学科边界变得模糊和宽泛,让学科教学向其他领域延展。

如围绕“轴对称”这一教学内容,数学与美术两位教师同上一堂课,美术教师从审美意蕴出发,再现轴对称图形给生活与自然带来的无与伦比的美丽,数学教师则从理性的角度引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理解和定义轴对称,继而又与美术融合,运用数学习得的轴对称原理,动手创作新的对称美。

融科教学,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知识的整体框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项目支撑,进阶团队实战力
“四有”好教师团队关键素养的提升需要依托“乐学”育人模式转型变革项目的不断深化和反复耕耘,通过乐学育人项目的打造与锤炼,赋予教师团队扎实的专业内功。

学校通过项目支撑,提升团队的实战能力。

(一)人格涵养工程
学生的完整性生长包括素质完整、童年完整、时空完整、关系完整、人格完整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人格完整。

“四有”好教师团队借助“班级建设”这一培育平台,以集体氛围涵养个人品格,以个体人格提升团队素养,在集体与个体的双向互动中构建班级共同体的美好生活。

在创新班级活动上,建构“U型”班会、“心型”体验、“T型”假日活动序列;在营造文化生态上,打造“温馨共振场”物理空间,建设“伙伴手牵手”“师生心连心”项目;在优化管理方式上,改善心智模式,实施力量统整,形成班级制度,让集体品格生成于感悟体验中,整体提升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

(二)课程透视工程
课程有很多隐喻,它是跑道,是桥梁,是机会,是礼物,是跳板,也是一组组透镜,折射出
智行教师发展
各种课程理念。

学生的完整性生长需要通过均衡性、综合性、适切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一是国家课程重构。

遵循“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课程教学一体化原则,从学科定位、课程改造、教学实践形态三方面进行重构。

二是校本课程开发。

统整全领域、生活化、探究性内容,开发集体生活、兴趣选择、情感体验、主题探究课程,推动学生整体发展。

三是跨界课程融通。

围绕相关主题,各科参与,全域渗透,生成“春天的种植”“‘湿’情画意”“安全你我他”“年文化”等一系列课程,在共同决策、设计与实施中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三)内驱学习工程
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度的文字理解、符号运用和合理训练,但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立场和情感需要的“冷认知”教学是不可取的。

社会心理学引入“暖认知”概念,揭示教学过程中认知发展是信息加工和情意、情景等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知识和意义是在社会境脉中协商的结果。

因此,学生的学习要充分考虑知识的情景性、情感性、领悟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

从这一理论出发,教师团队重在研究情智关系的相互交融与教学关系的相互置换,以需求导向的教学设计领航,贯通生长性资源、教玩探合一、学习共同体组织、主动作业等要素,营造快乐的学习情态、和谐的教学生态,彰显出“高情感、活思维、深对话、广实践、新支撑”的“暖认知”课堂特征。

(四)场域浸润工程
一个教室就是学生多彩的世界,一个教室就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学校创设利于学生探究的学习空间,赋予环境布置鲜明的儿童特征,打造更具学习意义的资源陈设,让学生徜徉其间,学而不厌,乐在其中。

教师团队按照“班级生命化、场域资源化、学习空间化、集体身份化”的重构目标,遵循“学习理念可感、学习过程可探、学习内容可视、学习评价可思”的基本路径,着重打造四类教室:把普通教室打造成“学生的学习室”,把专用教室打造成“学科的探究区”,把主题教室打造成“学生的工作坊”,把角落教室打造成“休闲的乐学吧”,从而创造性地建成了“言语实践厅”“九章玩吧”“新三味书屋”“生态湿地馆”“安全体验室”等富有特色的学习场域。

在环境重构与课程规划中,教师的文化理解和设计力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五)评价激励工程
评价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导向和一种准则。

从一张“成绩单”到一本《成长诗篇》,实现了积极理念下的综合无劣评价。

从一张试卷到一场学科活动,实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

从“那一群”到“那一个”,建立个人档案,实施精准管理,实现了满足学生特需的个性评价。

“四有”好教师团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促使其达到以学为乐的境界。

三、机制包裹,突显团队效能力
“四有”好教师团队关键素养的锤炼不仅需要赋能方式和赋能平台,还需要赋能的内在机理。

机理是团队运作的制度和规律,是成员日常工作的自觉遵守和自动裹挟,而机制的科学性可以有效保障团队的效能力。

(一)个人与团队相融
“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始终坚持个体与团队的相得益彰。

一方面,教师团队依赖于教师个体,个体的成长与完善势必促进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团队所表现出的文化氛围和集体人格也会浸润和涵养教师个体不断攀高和进阶。

因此,学校提出团队建设“四部驱动”“五度精进”;教师个体实现“四种生活”“五项全能”,让个体与团队互为影响,相互作用。

由此,彰显教师的良好形象:一是在教书育人中展现出“好教师”形象,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科研先行,德艺双馨;二是在学校“乐学”育人模式转型性变革项目中,表现出“活专家”形象,开发出学科专用教室系列课程,打造出13个主题教室,在国家、省市平台上传优质资源课超过1000节;三是在教育实践中克服职业功利,突显出“牛教师”形象,“孺子牛”教师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拓疆牛”
教师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初生犊”教师朝气勃发、驰而不息。

(二)“冰面”与“地面”补益
光滑的“冰面”是一个没有摩擦力的理想状态,可以作为理论研究的隐喻;而粗糙的“地面”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际环境,可以作为实践的隐喻。

“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始终遵循“实践理性”逻辑,依托“乐学”育人模式转型性变革项目平台,寻找理论根源,付诸实践探索,在道与术、理性与感性、形而上与形而下之中不断结合,以扎实的实践创生出“四有”好教师团队“八个一”的研究成果:建成一面校史墙;启动一项“诚勇云校”技术革新;发布一本《乐学教室文化》专刊;集结一本乐学教室课堂研究案例集;出版一本专著《暖认知课堂:学校转型中的乐学教育深化研究》;出版一本专著《主题融科课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批科研论文;带动一批骨干教师成长。

“冰面”与“地面”的相互补益验证了“四有”好教师团队的成长历程。

(三)核心向边界辐射
好的团队建设经验要向周边辐射,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这种辐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集团内的高位均衡。

建立跨学科、跨校区团队,既保障项目在总部落地生根,又凸显各成员校的研究亮点。

二是区域内的高峰示范。

借助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和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孵化教师梯队,由更多名师带动更多学校,由更多学校推动更多片区,形成一带一路“雁阵效应”。

三是更大范围内的高端峰会。

联盟“全国愉快教育实验学校”“苏南五城五校”“江苏省教科院基地学校”等组织,努力形成可以辐射惠及更大范围、更高领域的丰硕成果。

在全国“课程育人 无锡实践”的展示中,学校作为江苏省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展示活动的分会场,展示的丰富课程赢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总之,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和改革要求,充分领会“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建设的内涵和要义,提升团队研究力,进阶团队实战力,突显团队效能力,为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贡献附小智慧。

参考文献:
[1] J·莱夫.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M].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爱莉诺·达克沃斯.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M].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成尚荣.课程透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成尚荣.名师基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乔炜,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邮编:214001)
智行教师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