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背景下讲授语言的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8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讲授语言的要求
李岐钱芳兵
(天水市娘娘坝镇中心小学,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讲授法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中仍被广泛应用。

其实语文课应该在学生需要时
讲授,在学生疑惑时讲授,语文教师要少讲而不是不讲,要精讲而不是滥讲。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讲授技巧,利
用自身语言技能适时适量的讲授即使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智慧的显现。

本文重点论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讲
授语言的技巧。

关键词:新课程;讲授语言;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240-01
笔者通过对于一些教学案例的分析,认为有效讲授的条件之一便是教师讲授语言的技巧及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一、讲授语言要生动亲切、披文入情
有效的课堂讲授离不开生动亲切的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学院儿童心理学家布鲁克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语言对儿童的学习极富意义。

教师的语言如果单调呆板,儿童不会产生学习兴趣。

生动亲切的语言能很好的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生动亲切的语言首先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这个老师,教师再披文入情,将情感渗透在语言中,
“情铸意”强烈的情感能够促进意识活动节奏加快,容量增大,使活动有深度、有境界。

声情并茂的语言,以情激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纳入到兴趣的轨道中。

如于漪讲《晋祠》结尾的时候,是这样引出最后一句话:“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因为你看的景是自然的原形,听景是在读人家的描写,可以享受到艺术加工的佳妙。

我们现在读《晋祠》所认识的优美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这些对象外,还领略到了作者进行的艺术加工、艺术渲染、艺术美,这就美上加美。

所以,晋祠不愧为我国锦绣山河中一颗璀璨——
—璀璨的珍珠。

”那什么叫“璀璨”?然后引导学生重新游览了一遍晋祠美。

其实,生动亲切的语言来自教师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用恰当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求取。

当然生动亲切的语言还表现在语气、体态语言上。

像亲切的微笑,包含鼓励和期望的目光,将拉近和学生的心灵距离。

就如课堂上我们站在学生中间,及时和每一位同学进行目光交流和语言交流,使得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因此,借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和亲切自然的语气来传递强有力的师爱和知识信息,两者相得益彰,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二、讲授语言要节奏鲜明、自然和谐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线风光。

课堂讲授亦是如此,要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才能引人入胜。

如果课堂上老师一个调调讲解课文,整个过程如流水一般平淡无奇,即使文本解读的再好,学生也会昏昏欲睡,成为了他们催眠曲。

因此,课堂上教学语言阴阳顿挫、高低起伏的节奏,加上调控得当的音量,柔和自然的音质,时而舒缓徐曼,时而高亢激愤,时而停顿间歇,时而一泻千里的语调语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和思考空间。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有意注意不可能长时间集中,人的大脑需要紧张松弛的调节,才能有效率。

所以于漪在讲《晋祠》的时候,讲到需要学生注意的词语的时候,加重语调,例如讲到:“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儿,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


对于那些动词进行强调,尤其是“挂”字,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发他们对于这个词语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对同类词语的思考。

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习活动真正属于学生,用教学语言凸显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讲授语言纯净严谨、富有逻辑性
讲授语言一定要纯净,简洁凝练,不要冗杂。

做到语言严谨,就需要做到揭示课文要旨关键词准确精炼,诠释概念语句通俗易懂,剖析课文的语句富有逻辑性。

讲授语言忌芜杂、拖泥带水,犹如良莠并生,把表达的思想淹没在杂草中,大大降低了表达的效果。

例如课堂中经常出现的老师的口头蝉“这个、那个、嗯、对吗、啊”等或者不断的重复,不断啰嗦,害怕学生听不懂,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还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抓不住主次、详略之分,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不知道重难点在那里。

他们是纯净严谨的大敌。

因此于漪在讲《晋祠》的时候,课文中涉及写“水”有四个特点,但她略去水的“清、静”不讲,把语言集中引导学生关于“多、柔”上,语言简而明,详而不枝不蔓,这样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势必增加教学的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语言中学会词语的使用,主动积累词语,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爱上语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文教研究
作者简介:李岐(1987-),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市娘娘坝中心小学教
师;钱芳兵(1982-),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市娘娘坝中心小学教师。

240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