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领域跨学科研究回顾及体制化建设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领域跨学科研究回顾及体制化建设展望简要叙述了中医药学自文革之后多学科研究发展的概况。

首先,分析了多
学科研究大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并说明了用“跨学科研究”概念代替中医学界惯用的“多学科研究”概念的意义。

然后,以中医学与信息科学、复杂性科学、光学的跨学科研究为例,介绍了中医学跨学科研究发展的现状。

最后,总结了中医学30年来发展跨学科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发展中医跨学科研究体制化建设的建议。

标签:中医药;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体制化建设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学科不断分化、专业不断细分基础上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高度整合化、跨学科化。

学科交叉的力度和广度,已成为影响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发展的关因素。

正如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所说,我们正进入一个“交叉科学的时代”。

医药领域是跨学科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检索WOS(web of science)中标题含有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字样的SCI和SSCI文章,其中属生物医药类为最多。

身处“交叉科学时代”转折路口的中医药学,同样迫切的需要汲取其他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实现祖国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全面完成中医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1 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促进跨学科研究》[1](2004年)报告开篇就给出了跨学科研究的定义:跨学科研究是由团队或个人进行研究的一种模式,他们把来自两个以上的学科或者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方法、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统合起来,从根本上加深理解或解决那些超出单一学科范围或研究实践领域的问题。

学术界经常出现一些与“跨学科”相似的术语,比如“多学科”“超学科”“交叉学科”。

尽管类似术语在概念和内涵上有所差别,但学界尚未对其形成统一认识,所以在一定语境范围内这些术语存在混用的情况,均可用来泛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相互借用、移植、渗透、结合的现象。

多年来,中医学界一直使用多学科研究指代多门学科协同攻关研究中医,创新中医理论,打开中医药理论中整体论的认识“黑箱”,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新道路的研究探索活动。

本研究主张使用跨学科研究中医代替多学科研究中医的传统概念。

原因有三。

第一,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在国内学术界使用频率最高,并且符合国际学术界的规范,英文interdisciplinary最早引入国内时就翻译为跨学科。

第二,与国内外学术界统一术语有助于中医药学科与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的接轨,充分利用当今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联合更多的力量和资源,大力推进中医与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的相结合,从而更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第三,跨学科的概念相比多学科研究更具创新的意味,与中医药事业在传承祖国伟大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更为契合。

多学科研究一般指由多个学
科拆解难题,分而治之,重在理解和解决问题,并不强调两门或两门以上理论相互融合创新出新的理论或学科。

2 发展中医跨学科研究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中医药领域结束了长达10年的发展停滞期。

在中医学大发展的背景下,80年代初中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开始积极思考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成果研究中医理论,给出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2]。

多學科研究中医的思想最早是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4期《试论中医现代化》中提出的[3-4]。

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并引发的跨学科研究浪潮推动了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发展。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曾在80年代中期大力支持人体科学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事业。

当时跨学科研究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985年4月17~19日,我国首次“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由包括中国未来研究会等17个全国性学会(研究会)联合召开的。

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最后,中医自身理论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多学科研究发展的根本原因。

多学科研究中医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入中医医术的理论,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中医,大力发展中医,振兴传统医学。

中医的根本特点是整体论,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哲学本质同样是整体论。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高度统一的有机系统,其间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每一部分的活动都与其他部分密切相关;同时人体也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与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着复杂微妙的联系,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运动,都可能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

而多学科研究的哲学诉求是还原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本源,弥合并超越人类对大自然分科认识所产生的间隙和偏狭。

所以,中医学发展多学科研究有着深层次理论需求[5]。

3 中医跨学科研究的内容概述
30多年的中医跨学科研究过程中,催生了一批交叉学科,创建了许多中医药学的新分支学科,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典型的、有创造性的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

3.1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
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科学,是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计算机等技术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6]。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信息中医学研究内容包括:探讨生命基本概念和本质;研究生命信息的数值度量方法生命信息感知,识别,变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施效(控制)等过程的一般规律;揭示利用生来描述生命、人体和优化生命、人体的方法和原理。

信息中医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整体性和稳定性
上。

3.2 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新兴边缘学科。

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的、不能够用传统的科学理论直接还原的相互关系。

复杂性科学就是运用非还原方法研究复杂系统的科学[7-8]。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由于人体是复杂巨系统,人体系统的复杂性首先反应在其组成的多层次性和多结构性,其次体现在具有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的个体处于不确定性和混沌状态。

中医与新兴的复杂性科学,其起点是不同的,中医是针对人体的复杂巨系统出现的偏颇,纠偏补缺,而达到整体的协调;而复杂性科学是从还原论出发,研究多个行为主体(Agent)通过自组织,在形成不同层次结构时,所涌现的新的特征[9]。

3.3 中医学与光学
人体是具有处理信息和能量运动变化的复杂的开放巨系统。

物质、能量和信息对维持生命活动和正常的生理功能缺不可。

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辨证论治等,均与能量信息有关。

而在光子学中,光子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能量的载体。

光子的产生和接收与分子状态的变化直接相关[10]。

光子中医学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光子学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中医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与保健等领域,从细胞、器官以及整体水平研究机体发射和接受光信息的运动规律,并进行定性、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的系统性学科[11]。

4 展望
综上所述,30多年的中医跨学科研究,在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下,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新颖的中医现代化之路。

其他学科越来越多的最新成果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杰出人才开始研究中医学。

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医跨学科研究难度很大,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的人才特别困难,整合几个不同学科的资源协同攻关同样需要协调诸多关系。

未来中医跨学科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除了需要学术界人员精诚合作,努力拼搏,还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为中医跨学科研究建立完备的科研支撑体系。

比如组织中医跨学科研究专业学术团体,专业学科刊物以促进学术交流;建立专业协调处理跨学科研究中各学科之间关系的协作组织,以破除各学科之间的学术和政策壁垒;调整过细的学科设置,为中医跨学科研究培养后备人才开设专门的中医跨学科研究专业等政策。

相信在众多关心祖国传统医学发展的人们的努力之下,中医药跨学科研究的伟大事业,必将在未来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medicine.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America: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4:15-16.
[2] 莫飞智.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探讨[J].中国科学基金,2005,4:220-225.
[3] 雷顺群.论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战略问题(上)[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8,12(3):24-29.
[4] 雷顺群.论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战略问题(下)[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8,12(4):33-39.
[5] 曲晓璐.20世纪中医药学的多学科研究概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6-7.
[6] 庄永龙,李梢,李衍达.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7):922-924.
[7] 郭蕾,王永炎.论中医证候中的复杂现象及相应的研究思路[J].中國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83-85.
[8] 陈建南,赖小平,周华.试从非线性角度看中医方剂实质[J].世界科学技术,2001,2(3):35-39.
[9] 孟静岩,张伯礼,胡永军.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878-880.
[10] 张其成.中医理论模型的特征、意义与不足[J].医学与哲学,2000,21(2):45.
[11] 王乐羊.与朱清时院士对话——医药与复杂性科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4-10-25(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