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的例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创新的例子
改革创新的例子
【篇一:改革创新的例子】
典型案例(部分)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方
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建设思路:广泛联姻、资源共享;
校企结合,优势互补;互位互动,深度融合;双边发展,互惠互利。

立足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宗旨,本专
业积极探索创新“能力本位,仿真实训,项目导向、工学结合、零距
离上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行业协会
为桥梁,加强与服务行业的合作,构建“双向服务、互利互惠”的机制,增加校企共建互动平台数量和质量,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之路。

能力本位:即紧密围绕毕业生就业岗位以及相关岗位群所要求的职
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200 个专业目录中对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岗
位设置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针
对的实际岗位。

依据相应的职业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对服务型人才
能力要求,分析完成各岗位实际工作所必备的应用能力,根据能力
培养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建立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选用

自编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安排、落实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建设
实习实训条件;根据课程标准管理、组织日常教学。

仿真实训:为满足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计划不断加强实训条件建
设和实训教学组织。

争取在两年内做到:(1)全部实操内容仿真实训。

建设符合能力培养需要的仿真实验实训条件,收集、制作真实的实验实训资料,采用最新应用软件,实现全部实操性教学内容
(包括单独设置的实操课程和有关专业课程中的实操性内容)仿真
训练。

(2)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

从新生入学起就向学生贯彻服务、管理、人才、素质、能力等观念,定期开展以饭店服务类技能比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职场意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训室、校外实
训基地等真实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从每
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到各项实操性训练、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全部
教学环节和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主线。

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任务引领,职业情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

项目导向:开展任务导向、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实现
专业教学职业化、角色化。

零距离上岗:零距离上岗即指实现毕业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
岗位的要求直接对接。

为此采取的措施是:(1)课堂开到企业去。

针对饭店业基本业务岗位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与合作单位共同建
立分岗位实训课堂。

建设期内计划建设前厅服务实训课堂、中西餐
餐饮实训课堂、成本核算实训课堂、企业管理系统实训课堂、客房
服务实训课堂、调酒服务实训课堂、咖啡实训课堂、茶艺实训课堂、插花实训课堂等。

通过实训课堂开展各相关岗位应用能力的现场实训。

(2)饭店搬在校园里。

依托就近的校外经营性实训基地——阳光大
酒店,采用轮岗实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3)师傅请到课堂来。

聘请前台、餐饮、客房、咖啡、酒吧、茶艺管等实务部门的专家担任本专业的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本专业群的实操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实操内容的教学。

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从容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实际工作直接上手,实现零距离上岗的
目标。

2.建设目标:两年内完善目前“2+1”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中,明确饭店服务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明确1 年顶
岗实习应培养的素质、能力;完善现有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校外紧密型的工学结合基地数量增加到8 个,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实现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完
善的管理制度。

同时,探索“2+1”等其他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设内容、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任务引领,职业情景”

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模拟或真
实饭店环境中,通过基于饭店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与开
发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素质训练、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

通过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在校企结合中让学生感受职业
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任务引领是专
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
是以模拟或真实的饭店服务与管理过程为载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
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使学生具备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服务与管理能力。

、“任务引领,职业情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任务引领,职业情景”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主
要体现在开放式学习环境、职业化工作体验、规范性操作流程、创
新型实践过程等四个方面。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综合素
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依托学校“校园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活动”、校园风采周、社团活动、旅职之星、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天门狐仙》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等活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与拓展。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强烈的责任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
养、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和沟通
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1、建设思路:根据职业岗位
知识、能力、素质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
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学做一体的课程
体系。

2、建设目标: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优化
课程设置,构建“基于饭店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通过4 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本专业网络课程、特色教材、数
字化教学资源、网络实践平台等资源建设。

每门核心课程组建一个
由一名中级以上职称骨干教师引领、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
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开展教学设计、综合训练项目设计,制定课程
标准和能力考核标准,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
面提高饭店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建设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根据饭店服务企业及相关服务性行业职
业岗位群,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校内外其他实训
基地良好的硬件条件,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完成按项目模块对课程门类的重新划分,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开
发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系列项目课程和教材,并组织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改革按照“理论与实践、行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高度融合”的教学思想,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以岗位进行模块划分,将相关知
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现,体现基于工作
过程的教学实践。

根据饭店服务与管理各个工作岗位的特点,把实
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大类,循序渐进,使学生基础牢固,各有特长。

密切产学合作,注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引进,及时调整课
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利用企业
资源,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

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项目设计、任务导向的技能训练式教学,充
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注重引进企
业有效资源,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教、学、做” 有机
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该
学习领域由个能力要点组成。

通过对课程核心内容的一体化教学、以模块项目为载体的专项技术实践来实现基于餐饮服务工作过程的
教学实践。

评价体制的改革。

在学生能力评价中,引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
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

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考核,即分别对学生完成各项目(模块)的情况加以展示与考核。

通过工作成果展示,不仅考察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学
生的表达与展示能力,而且使学生体验情感、体验价值、体验成就,并以考核评价与能力展示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需求,更
好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课程资源建设按照就业岗位(群),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与
现代服务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做好资源准备。

核心课程建设按照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选择《餐饮服务》等4 门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
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引进企业项目资源,通过《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实践,使学生熟悉目前企业现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