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为选育超高产大豆新品种,探讨通过提高每荚粒数提高产量的途径,本研究选用性状差异大且互补的亲本中豆29和中豆32构建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并利用该群体的406个家系,在25万/hm2和8.3万/hm2两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研究结果说明,中豆29每荚粒数较中豆32高0.64个,达3.31个,四粒荚比例高达46.97%。

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四粒荚比例平均值为25.5%,与中亲值接近,但变异较大,标准差为19.92%,变幅为0.7—67.1%,也即是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之三。

三粒荚数的变异与四粒荚数变异不同,中豆32以三粒荚为主,其比例高达60.75%,而中豆29不足40%,群体三粒荚比例平均值为57.9%,与中亲值接近,偏向高亲值亲本,变幅为27.3%—80.5%。

多粒型品种以三、四粒荚为主,中豆32的三、四粒荚数约是一、二粒荚数的2倍,而中豆29的三、四粒荚数则是一、二粒荚数的6倍多,中豆29可视为多粒型品种,由其演生的群体,这一比值变化更大,低者其三、四粒荚数少于一、二粒荚数,高者三、四粒荚数是
一、二粒荚数的47倍。

该群体平均每荚粒数为3.0,等于其两个亲本的中亲值,其变幅为
2.0—
3.6,每荚粒数最高的家系,一、二粒荚极少,以四粒荚为主。

由于基因重组,该群体出现大量超亲家系,其中有50%以上的家系四粒荚数和三粒荚数比率超过高亲值,而有70.69%的家系一粒荚比率低于低亲值,群体中有19.46%的家系每荚粒数超过高亲值,说明中豆29和中豆32这两个多荚粒品种杂交后,多数后代一粒荚比例进一步减少,三、四粒荚增多,从该群体选择,比较容易获得三、四粒荚多的后代。

大豆荚粒构成之间,一、二、三粒荚之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但一、二、三粒荚数与四粒荚都是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有可能由不同机制分别控制一、二、三粒荚形成和四粒荚的形成。

一、二、三粒荚数与单株产量也是极显著正相关,但四粒荚数与单株产量为负相关,为-0.165。

主要原因是四粒荚数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四粒荚的有无与每荚粒数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32,每荚粒数与单株粒重之间也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51。

不同粒荚比例和其它性状的相关关系与上述相似,说明增加三粒荚数,提高三粒荚比例,有利于提高单株产量,但在增加四粒荚数和提高四粒荚比例的同时,要兼顾百粒重,才能达到通过增加四粒荚提高单产的目的。

群体中绝大多数高产家系的荚粒构成均以三粒为主,每荚粒数多在2.6至2 .9之间,但均高于每荚粒数低亲亲本,说明通过导入多四粒荚基因,使后代家系三、四粒荚数增加,每荚粒数提高,是这些家系产量超过高亲亲本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说明,通过提高每荚粒数,仍然有提高大豆单产的潜力。

关键词:大豆重组近交系每荚粒数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