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1: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浸渍.(zì)不惮.(dàn)
菲.薄(fēi) 桀.骜不驯(jié)
B.赁.屋(lìn) 诧.异(chà)
立仆.(pū) 殒身不恤.(xù)
C.攒.射(cuán) 寥.落(liáo)
下劣.(liè) 长歌当.哭(dānɡ)
D.惩.创(chénɡ) 尸骸.(hái)
喋血.(xiě) 从容不迫.(pò)
[答案] B
[解析]A项“菲”读fěi。
C项“当”读dànɡ。
D项“血”读xu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委曲求全殒身不恤不径而走妄自菲薄
B.广有羽翼桀骜不驯肆无忌惮阴谋鬼计
C.黯然神伤惨淡经营淡装浓抹前仆后继
D.耳提面命礼尚往来冠冕堂皇出离愤怒
[答案] D
[解析]A项径—胫。
B项鬼—诡。
C项装—妆。
3.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________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________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________如是之从容。
A.竟至竟会竟会
B.竟会竟至竟能
C.竟能竟会竟至
D.竟至竟会竟至
[答案] B
[解析]要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
....,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诚然,从事科学探险的志愿者要有殒身不恤
....的精神,但领导者和组织者要尽全力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C.美国选手爱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
....,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D.领导干部应该把握工作方向,制定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方针,切不可目无全牛
....,只看到眼前的局部利益。
[答案] B
[解析]B项“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A项“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C项“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D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
C.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D.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答案] D
[解析]A项“亲见”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B项去掉引号。
C项感叹号应改为问号。
二、一法一练——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1)分析语句本身。
若是对词语
的体会,就要理解词语的原意,因为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总是在原意的基础上或作引申,或作比喻,或作移用,然后结合上下文揣摩其特定含义。
若是对句子的理解,则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中特定称谓,句中代词、动词和修饰语以及运用了修辞的词语);还可分析句子的结构,是单句就理清主干枝叶,是复句就分清句间关系。
(2)弄清语句所在位置,理清与前后文段句子的结构关系,注意总领、归结、过渡、照应等结构作用。
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总起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小结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依据它的上文。
所以,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等;其次要弄清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管辖范围内分析句间关系,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意。
(3)回到语句在原文中的所在段落,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
原文材料中有时会出现相同意思用不同词句来表达,或有的词语文中有解释的情况,这时应合理加以利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
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
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
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6.文中“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有何含意?
答:
[答案]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好像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解析]首先要搞清“它们”所指代的对象,很明显指的是“胡杨树”;其次要搞清是怎样的“精神榜样”,结合上一句,信息比较明确,指的是“意志和信念”。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
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
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
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
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
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7.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答:
[答案]刘和珍是勇士、革命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8.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失丢了,吓跑了”。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刘和珍的英勇无畏。
9.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意。
答:
[答案]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是希望民众在沉默中爆发。
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
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
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的是“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10.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2)文中的他们指谁?用第二人称“你”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指当时的中国老百姓。
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四、语言运用
1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材料,提取三个关键词。
语文课改的焦点不应集中在鲁迅作品的多寡上。
前一阵子关于鲁迅作品是否“撤出”中学语文课本的问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鲁迅无疑代表着现代文学的巅峰,迄今无人能超越。
在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的中文教育中,鲁迅的作品不能缺席,也不应缺席。
但在哪个年级段的课本中,选择鲁迅哪些作品,选择多少,则大有讲究。
其选择编排的标准,应该服从改进语文教学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政治思想教化作用,偏离了语文教学本应体现的核心功能。
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羊城晚报》)
答:
[答案]鲁迅作品课改选择
12.2014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8周年纪念日。
如果到时让你组织一场纪念活动,请你选择一个角度,为此活动拟写一则主题词。
答:
[答案](示例)纪念不只是缅怀,更多的是要继承;继承不只是吸收,更多的是要创新。
[解析]解答此题需注意必须切合纪念日的氛围,其次是明确纪念的目的和意义,还要注意尽量使用整句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