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天化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天化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2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1)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2)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3)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
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4)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5)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
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6)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7)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
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8)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9)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10)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
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
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
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⑾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⑿“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⒀令人再次怦然心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
⒁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
⒂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
⒃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
我也如是。
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⒄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
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
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⒅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⒆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
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
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15.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书院的“寂寞”,除了“少有人”外,“位于深山腹地”“草径依稀可见”“千年古柏森森”“院舍空空”等都是其具体体现。
B.在文中作者描写了书院中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意在表明,古柏越时千年,虽遭大雷击劈却临绝不毙,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古柏是书院的最佳伴侣它见证了书院的兴衰,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
C.在文中第⑤段,作者写到了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了作者希望彻底改变这里冷清的现状的心愿。
D.作者提到那些去少林寺的人,说他们虽然都不是习武之人或佛教徒,但是对少林武术或佛教仍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这表达了作者对在现实中仍能积极追求佛学或武术精神的人的赞美之情。
E.本文巧用修辞,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壁立千丈的嵩山,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和古意森森的汉柏,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书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静思之后心中的释然。
16、文章标题“寂寞书院冷”中,“冷”在文章中有几层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作答。
(6分)
17、文章第⑧段写道“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
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是指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6分)
18.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传承“书院文化”。
(6分)
参考答案:
15、(4分)答案:C D
C、从后文看,这是对作者本意的误读。
D、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去少林寺赶热闹的,都不是习武之人或佛教徒,因而对少林武术或佛教表现出浅薄的兴趣。
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现实中浮躁、虚华、盲从等现象的深沉忧思。
)
16、(6分)“冷”在文中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书院的冷清;二是书院的历史文
化、高尚精神受冷落;三是作者为此感到心寒。
17、(6分)答:(1)是指嵩阳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流传下来的教育精
神。
(2分)
(2)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教学上实行的门户开放,学习上注
重培养自学能力,无不体现出古老书院的兼容、博大与开放(2分);
(3)更有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感情深厚,名师言传身教,表现了教育的民主开明,这些都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2分)
18(6分)(1)要继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1分)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
低头,(1分)坚守清雅、怡然、旷达的高尚精神品格。
(1分)(大体意思对即可。
这是对全文旨要的总括,3分;
(2)探究如何继承“书院文化”,3分。
一定要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
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湿庭筠的青衫。
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
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
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熢火台上。
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
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
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
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
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
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
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
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
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
而南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
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
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
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
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
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选自2004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1、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
(4分)
2、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请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6分)
4、本文作者在谈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时,有明显的褒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态度?请作简要阐述。
(4分)
参考答案:
1、第②、③段分别从南北方得名胜、民居、山岳湖河、人物典故传说、诗词名句、戏剧等方面进行比较;(2分)突出了南方秀丽(或柔美)、北方雄健得特点(意思对即可)(2分)。
2、南北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不同,产生了经济的差异,造成了南北人民物质生活的差异,(2分)以及生理特点、心理追求等方面的差异。
(2分)困苦的生活激发北方人投身于抗争,富足的生活引发南方人舞文弄墨。
(2分)
3、中华民族最终大融合,或祖国大地南北儿女团结一致,(1分)让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或共同的追求(答“渴望祖国实现和平统一”也算对)。
(2分)拟人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形象而富有韵味。
(2分)
4、同意。
江南才子总是沉溺于“秦淮八艳红楼裙钗”的温柔之乡,才子皇帝李煜荒淫亡国,作者对他们的轻薄庸俗尽情讽刺;北方男人粗犷豪迈,有与生活抗争的阳刚之气,作者对此纵情赞美。
不同意。
言之成理即可。
(4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
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
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
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
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
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
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
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
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
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
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
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
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
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
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
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
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
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
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
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
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
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有删改)
1.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作者认为晚饭后去夜游,“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指乌镇建筑的古朴、色泽的幽暗;②乌镇文化的深邃浓厚;③乌镇夜晚迷人的水乡风韵。
12.请指出作者认为晚饭后去夜游“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的原因。
2.傍晚时分夜色迷蒙,容易引发人种种联想,嗅闻到乌镇古朴、幽暗、腐朽的气息,雨后乌镇明清建筑的细节被幽暗的灯光映衬显现,弥漫出诗一般的情致氛围。
3.照应开头,江南正在远逝,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从而发出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深化了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参考答案:
9.C(克:能够、得以)
10.D(A.其,前一句代词,他、他的;后一句表祈使、商量语气,千万、一定。
B.以,前一句连词,表修饰;后一句介词,用。
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问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D.而,
连词,表转折意。
)
11.B(②是说安积认同陈襄的看法③是说陈襄不同意王安石新法中的青苗法,与兴学无关⑤是说富弼看重陈襄。
)
12.A(陈襄只是被授为浦城主簿一职,代行县令职事。
)
13.(1)译文:听到的人开始都嘲笑他,但先生不为所动,越发坚定地亲身践行,求学的人也渐渐被
教化。
(大意1分,“笃”1分,“学者”1分.“化”1分,共4分)
(2)译文:因为这些小人的谗言,使得生员们最终不能听闻大道,我深以
为耻。
(大意1分,“遂”1分,“耻”1分,共3分)
(3)译文:将要离任时,在国库中得到杂收的无名钱几百万,于是用来偿还多年来拖欠的官府租税。
(大意1分,“以”1分,“逋”1分,共3
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简求,字子藏,长庆元年登进士第,释褐江西王仲倚从事。
又从元稹为浙东、江夏二府掌书记。
裴度镇襄阳,保厘洛都,皆碎为宾佐,奏殿中侍御史。
入朝,拜监察。
裴度镇太原,复奏为记室。
入为殷中,赐绯。
牛僧孺镇襄汉,辟为观察判官。
入为水部、户部二员外郎。
会昌木,讨刘稹,诏以许帅李彦佐为招讨使。
朝廷以简求累佐使府,达于机略,乃以简求为忠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本道供军使。
入为吏部员外,转本司郎中,求为苏州刺史。
时简辞镇汉南,弘正为侍郎,领使务,昆仲皆居显列,时人荣之。
既而宰执不协,弘
正出镇,罢简求为左庶子分司。
数年,出为寿州刺史。
九年,党项叛,以简求为四镇北庭行军、泾州刺史、泾原渭武节度押蕃落等使、检校左散骑常侍、上柱国、范阳县男、食邑三百户。
十一年,迁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御史大夫、义武军节度、北平军等使。
十三年,检校刑部尚书、凤翔尹、凤翔陇西节度观察等使。
十四年八月,代裴休为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观察等使。
简求辞翰纵横。
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
属杂虏寇边,国之移授,所至抚御,边鄙晏然。
太原军素管退浑等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恩信所质子弟,一切遣之。
故三部之人,欣然听命。
咸通初,以疾醉,表章沥恳。
制以太子太师致仕,还于东都。
都城有园林别墅,岁时行乐,子弟侍侧,公卿在席。
诗酒赏咏,竟日忘归,如是者累年。
五年十月卒,时年七十六。
赠尚书左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思信/
B. 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名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恩信/
C. 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思信/
D. 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思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隋唐时有“释褐试”,见“解试”“省试”之后的第三层级考试。
B. 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
唐代五品、四品官员绯色官服、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以示恩宠。
C. 侍郎:古代官名。
自唐朝以后,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最高长官之副官,地位渐高。
D. 致仕:交还官职的意思,即退休。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休沐等一些词语指代官员辞职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简求善于谋划。
他多次在幕府任职,协助裴度治理襄阳、洛都,协助牛僧孺治理襄汉,裴度两次向朝廷举荐他。
.
B. 卢简求历任要职。
他镇守汉南,掌转运使职务,历任刺史、御史大夫等职务,最后以太子太师的官职退休。
C. 卢简求治理有方。
他善于处理边疆事务,用恩惠和信任对待杂虏,退浑等三部落都乐意听从他的命令。
D. 卢简求晚年安闲。
他退休后在园林别墅生活,有子弟在身边侍奉,有官员陪同饮酒赋诗,生活惬意舒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宰执不协,弘正出镇,罢简求为左庶子分司。
(2)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
参考答案:
10. A 11. D 12. B
13. (1)不久,(他们)与宰相不和,卢弘正出京到藩镇(任节帅),卢简求也被免去原来的官职而以左庶子的身份在分司任职。
(2)卢简求文辞奔放无拘束,善于应变,历任四镇节帅,都是守卫边陲。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前政”意为“之前的节帅”,做“要之诅盟”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D 项。
“要之诅盟”与“质之子弟”为对仗句式,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
句意:太原军一直管辖着退浑等三个部落,有时安抚不到位,多次造成边患。
之前的节帅有的邀请他们盟誓,把他们的子弟作为人质,但他们还是不断地侵扰。
卢简求诚心诚意地安抚他们,并以恩惠信任对待他们。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