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图书馆的危机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图书馆的危机应对
翟志宏
【摘要】河南省图书馆是我国较早成立的省立图书馆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战争危机,为避免战火洗劫,采取应对举措,对馆藏进行迁移、保护.该馆挑选图书装箱,将大量的珍贵图书分存于不同地点,从而减少损失.图书馆迁移到各地后,还开展图书阅览等馆务,对战时的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河南省图书馆在战争时期的应对措施是较为成功的,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效是应予以肯定的.
【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年(卷),期】2010(022)005
【总页数】3页(P236-238)
【关键词】抗日战争;河南省图书馆;危机应对
【作者】翟志宏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G25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与掠夺,众多图书馆馆舍与设施毁于日军战火,大量珍贵书籍被劫掠,许多书籍在疏散、迁运中散失,损失惨重。
“根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教育部出版的全国公私图书馆调查报告,全国各地图书馆共达4032所[1],”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平津
沪京一带,相继失守,敌骑所至,户舍为虚而教育文化机关,尤备受摧残破坏。
当时均因变起仓卒,不及准备,其能将图书仪器设备择要迁移内地的仅属少数。
其余大部份随机关校舍毁于砲火”,据统计1938年全国图书馆已减少到1 103所,到1945年只剩704所[1],河南省仅1938年一年图书馆就损失392所[2]。
战争给
图书馆带来灾难,但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在炮火威胁下仍坚韧奋发,使图书馆事业得以继续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省图书馆在馆长井俊起的带领下,为保证珍贵馆藏的安全,针对严峻局势迅速作出反应,应对战争危机。
1 抗战爆发前的河南省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原名河南图书馆)建成距今整整100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奉学部令,经时任河南提学使孔祥霖批准开始筹建河南图书馆,第二年二月初八正式开馆,馆址在开封城北二曾祠旁之徐公祠。
孔氏将学务公所图书科原藏全部图书拨交该馆收藏,还调取了各省官书局书,又将明道、大梁书院旧藏书籍移至该馆,省城各学生及各地也寄送了部分图书[3],馆藏“古今中外新旧图籍千六百余种,为卷轴四万三千有奇[4]。
”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由于当时教
育部颁布章程、组设图书馆及保护图书等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三十年代图书馆事业的进步[5]。
河南图书馆经过这一时期发展,到1937年馆藏图书已增
至17万余册,河南龙门全山、山东泰山经石峪、陕西碑林等现存或已亡之各种碑贴,淳化阁帖、太清楼贴、潭贴等,加上各私家汇刻之贴,已达12 000余种[6]。
1933年到1934年图书馆还出版发行《河南图书馆馆刊》4期[7]),河南省图书
馆除开展常规馆务外,还设流动书车、问事处、代笔处等,并办有一个工人、店员、学徒补习学校[8]。
2 抗战爆发后的馆藏迁移
然而就在河南省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之际,日寇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打破了这一良好发展态势。
原本拟兴修改建阅览大楼,及战事起建筑工程被迫搁置。
1937年
11月间,在保定负指挥抗战责任之刘峙不战而逃,日寇长驱南下,开封形势紧张,河南图书馆即申请省府将贵重图书迁往南阳一带保存(当时国民党行政机关、团体、学校均迁南阳一带),馆长井俊起派南阳籍的馆员阎雪舟前往南阳筹定地址,同时安排检点图书、制备木箱,准备迁移。
为能尽快将图书运出,装运图书的木箱由在市场上搜购的火柴、洋纱、广货等空箱改制而成。
馆藏经挑选共装成248箱,其中48箱为《图书集成》(用原箱),另有明代文征明所绘《长江万里图》16大幅,明代潞藩朱常淓所存《中国全图》一巨册,按原来形式、大小制成铁皮木箱,分别储存,由两位南阳籍馆员王肃寰、庄佩兰押运图书前往,运到后暂时存放于南阳女子中学校内,此为第一批运出的图书。
1938年3月,河南省图书馆又将普通新书或重本检装50箱运往南阳。
1938年5月间,日本敌机轰炸南阳,考虑到南
阳已非安全之地,为了减少损失决定将图籍文献多迁几处,分存不同地点,于是河南省图书馆再度迁移。
这次迁移选择“乡间山中”作为图书存放地,并厉行裁员,女馆员全部疏散,仅留馆长和5位男职员、5位勤务。
书籍分成4部分,分运4处:善本书由王鼎三带一勤务运往南阳北山里的广慈寺,普通书籍分3部分运往
内乡北山天宁寺、内乡马山口秦家寨和淅川县滔河金家营,金家营由馆长井俊起带人前往[6]。
3 抗战期间开展的馆务
河南省图书馆在馆藏迁移到各处后,根据当地的情况,因陋就简开展阅览工作,积极服务于当地民众。
1937年书籍迁到南阳,当时机关和学校多迁至南阳一带,馆长井俊起以为“南阳日趋繁盛”,而图书馆“封存一部分书等于废弃,乃商请教育厅长鲁若衡,于南阳城中设一分馆”,待批准后于1938年3月将开封馆中普通新书及重本装50箱运南阳。
图书馆对先后两次运到南阳的图书进行筛选,将善本另行装箱封存,其余书籍经过整理,在南阳城中借民众教育馆设立河南图书馆分馆,供人们阅览。
当时由于书架缺乏,便将运书的空书箱摞起来,箱口朝外代替书架,
虽条件艰苦但深受当地民众欢迎,“阅览人数颇多”。
1939年7月图书馆迁移到金家营后,依然坚持开展图书阅览,“10月起订《河南民报》一份,张贴河口
通衢,供人阅览”,另外还挑选出1 000余册适用图书,以巡回文库形式,平均
分给附近五所小学,每学期轮换一次,这些方法给学校师生带来方便,“各校均
甚满意[6]”。
由于图书馆馆舍分散不便于集中阅览,图书馆便组织成立了一个读
书会,凡是入会会员签名盖章即可无条件借书,每次不超过两种或五册,时间以两周为限,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
1942年五六月份在鲁山设立阅览处,此次阅览处的设立源于省政府之令,当时省政府迁至鲁山,省主席李培基要求图书馆将“全
省县志及各旧书”运往鲁山,供修《河南省通志》用。
井俊起以为鲁山非安全之地,恐这些珍贵文献散失,故拣出新书4 000余册运往鲁山,在鲁山西关大街鲁
山县商会会址,设立了河南省图书馆鲁山阅览处,存于内乡天宁寺和秦家寨的图书一并移至南阳北山里的广慈寺保存[6]。
图书馆战时开展的这些活动,对于增进当
地民众知识,以及为当地师生提供学习、研究参考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4 战争期间遭受的损失
虽然河南省图书馆历尽艰难困苦数次迁移图籍文献,但日寇飞机的轰炸及战争时局的动荡,仍使部分珍贵图籍受损。
1938年,南阳遭日军飞机轰炸,日军投下燃烧弹,存于当地民房内的文征明画和明代地图两箱均被毁。
1943年,由于战事混乱,鲁山阅览处图书损失近4 000册,幸井俊起坚持未将旧书、善本运往鲁山而得以
安全[8]。
5 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遭受的损失十分惨重,图书文献受损之多,在中外藏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河南省图书馆面对战争采取措施、迅速应对,虽然也遭受损失,但是这些损失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图书馆,无疑是较小的,从战后的统计资料来看,河南省图书馆在战争时期的应对措施是成功的,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
之效也是应予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张锦郎.抗日战争事业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2]夏颂明:抗战一年来图书馆的损失(1938年8月6日)[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翟志宏.清末各地图书馆创建述略[J].兰台世界,2008(10下半月):53-54.
[4]朱寯瀛.河南图书馆书目拔(清宣统元年闰二月)[Z]//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2.
[5]翟志宏.教育部与1930年前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
究,2008,(6):20-23.
[6]井俊起.雪苑憨叟忆往[J].河南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1990.
[7]李和邦.河南省图书馆志略[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8]井其忠.解放前的河南省图书馆和馆长井伟生[J].河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