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刹那片花》读后感(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下刹那片花》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放下刹那片花》读后感
《放下刹那片花》读后感
作者简介:町原,职业旅行家,媒体人,广州心灵医疗协会会长,中国运动投资人,游戏制作人。

人称小和尚。

小时颇有佛缘,长大游历四方。

曾在海南南山修习佛教三年。

南山释圆大师有次泡茶言之,“人生如茶,如无沸水烫之则无味。

”遂悟禅在于生活。

本书作者为修禅之士,深谙个中道理,正如书中所说:生活之禅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是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同时又是个社会人,有工作,有爱情,有生活。

如何扮演多重角色,如何快快乐乐的追求自我,作者在书中都给出了启迪。

上帝再给我们关上一扇窗的时候,会给我们打开另一扇窗,那的风景可能会更美丽。

舍与得,纠缠着现代人的心灵,适时放下,你会发现,自己得到了更多。

本书内文深入浅出,故事发人深思,评析人生一针见血,配上古典名画,意境深远,让你流连其中而不自知,放下压力和包袱。

本书从生活感悟和禅宗故事出发,运用禅理,回答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的各种困惑,通俗易懂,能够启发人的生活智慧,并有助于人的身心灵成长和升华。

放下偏见,我们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修禅需要看透因果,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放下无明我执,就是让我们认识世界。

放下自我偏见,就是承认自己与众不同。

放下爱恨情仇,就是让自己享受人生。

放下生老病死,就是让自己活在当下。

放下,你将解脱烦恼,享受自在人生。

放下,你将快乐淡定,心灵刹那花开。

第二篇:《放下掸子教孩子》读后感
《放下掸子教孩子》读后感
翻开《放下掸子教孩子——教师、家长让孩子成长的密码》一书,就象在我眼前畅开了心理辅导的一扇大门。

让我眼前一亮,思想顿时飞翔起来。

开始读蒋玉燕老师的文章,是在班主任之友、心海扬帆等教育论坛,朴实、精当的文字,深刻、清新的思想,实用、易学的方法常常吸引着我,每读一篇文章总是获益非浅。

正是这些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心理辅导的无穷魅力,于是我开
始把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不久就尝到了成功的甜蜜,一个原先令我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竟然只做了三步工作就改头换面了,最主要的是耗时不多。

就此我还写成了一个案例《优点就是进步的理由》。

这一个案的教育策略就来自于蒋老师的一个帖子《巧用sfbc策略转化“再世华罗庚”》。

这故事现在已经被编入《放下掸子教孩子》一书中。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心理辅导知识特别深奥难懂,想必这也是许多班主任对“心理辅导”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吧!联想许多心理教育书籍,理论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抽象的名词概念一大串,还有一大堆原则和策略,没有一定的根基,哪能啃
得进去!最困惑的是读了还不知如何去运用呢!而蒋老师的《放下掸子教孩子》一书,没有专门讲理论,也没有过多的专用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心理辅导原理,把枯涩难懂的理论、技术恰到好处地融进一个个案例之中,让人感觉是那样的自然、妥贴,德育工作与心理辅导的结合是那样的完美!令人情不自禁地击节叫好。

细读书稿,可以发现蒋老师为读者着想的那一份体贴与善解人意。

有时文中几乎不用专业术语,只是通过具体的操作过程直观地向读者呈现某种心理辅导方法。

《“刺猬”不再蛰人了》一文便如此。

有时蒋老师还会在某个地方,给你铺设一个坡度适当的“阶梯”。

譬如《如春风化雨般熄灭“战争余火”》一文,在涉及到“激情”与“心境”的内容之前,蒋老师对这两个名词作了简要的解释,让读者容易理解接下来的内容。

所以,你不必担心自己是“门外汉”,有了蒋老师精心搭建的“阶梯”,即使一点没有心理辅导基础的老师也能看明白,而且能学着做。

书中的教育故事一个个似曾相识,师生冲突、同伴冲突、亲子冲突、失窃事件、迟到现象、课堂管理、学生转化、异性交往,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一线老师无法回避的。

面对这些,我们曾经困惑过,求助过,可我们仍然困惑着,迷茫着,而蒋老师却在这些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

书中提供的范例,虽然不是“万能钥匙”,但却能够帮我们打开新的视野。

案例中呈现的方法不胜枚举,如准自然后果惩罚法、矛盾意向法、空椅子法、自我质辩法、行为契约法、提供信息法、赞美技术、优势扩大技术等等,这些前所未闻的心理辅导技术令我心动,令我着迷。

此外蒋老师独创的青春恋后果暗示法、知识自信双补法、优生免疫法、心灵故事引导法,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读着书中的故事,有时会茅塞顿开,有时却是会心一笑,有时会忍不住联想起自己处理过的某个案例,有时还会产生马上把学到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的冲动。

可惜暑假期间无法尝试。

蒋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或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防御心理,这也是德育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般说来,改变学生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走近学生(建立关系)――了解学生――影响学生,可有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总是违背这一教育规律??常听到这样一类抱怨:‘我已经找他谈了七次了,他还是老样子。

’这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走近学生,没有经历第一、二阶段就直奔‘改变学生’这一主题,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这,不就是我曾经犯的错误吗?想想自己总是以师长的身份,以教训的口吻面对犯错的学生,结果教育还没开始,彼此的关系就搞僵了,效果可想而知。

记得有一个曾经让我非常头痛的男生小鹏,留着染红了的头发,戴着不时晃动的耳环,还常常与小混混们一起惹事。

当时我找他谈话时,没有想到要先“建立关系”,也没有深入地去了解情况。

每次把他找来,只是给他讲道理,提要求。

多次教育无果时,就请来了家长。

最后我还威胁他,如果再不改,就要将情况报告到政教处。

结果事情变得更糟了,小鹏开始与我公然对抗,最终没能把他转变过来。

(事后才了解到他的童年不幸福,遭受了许多的冷眼与不公正待遇。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当时我能遵循“走近学生(建立关系)――了解学生――影响学生”这一教育规律,小鹏说不定会变成一个优秀学生呢!是啊,当学生犯错时,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变”而不是“走近”和“了解”。

不去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