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白垩纪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白垩纪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来自低
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马泽良;何治亮;罗开平;彭金宁;庄新兵;杨帆;刘栩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24(46)1
【摘要】为了重建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和评价羌塘盆地油气的保存条件,对南羌塘坳陷隆升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
利用锆石和磷灰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南羌塘坳陷中部嘎尔敖包地区的侏罗系砂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颗粒经历完全退火阶段;基于实验数据对盆地热史进行反演,并结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认为南羌塘坳陷共经历了3期隆升剥蚀历史,即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以来,分别造成了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1.7~2.6 km、1.89 km和1.13 km的剥蚀量。
热历史结果显示,早白垩世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首先遭受剥蚀,随后剥蚀逐渐向南、北两侧传递。
南羌塘坳陷第一期冷却历史可能受到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碰撞的影响;第二期冷却历史可能受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影响;第三期冷却历史可能与印度—亚洲大陆持续会聚下羌塘盆地发育大量近南北向断层有关。
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位于不同构造位置的样品的热历史显示,其经历了不同的剥蚀过程,这可能受到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随后持续会聚造成的区域性近南北向断裂差异性活动的影响。
基于不同构造位置样品热历史的差异性,认为区域性南北向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65~45 Ma。
【总页数】12页(P75-86)
【作者】马泽良;何治亮;罗开平;彭金宁;庄新兵;杨帆;刘栩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2
【相关文献】
1.日喀则弧前盆地的埋藏和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2.羌塘盆地白垩纪以来快速隆升剥蚀的热年代学证据
3.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隆升剥露与断裂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4.内蒙古大青山基底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隆升-剥蚀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