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的作者是特级教师肖培东。
肖培东老师凭借他出色的课堂教学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是目前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肖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记录了他教学中的16个教学案例。
“浅浅地教语文”的“浅”不是肤浅、浅显,不是毫无章法、空穴来风,他的“浅”立足资源、目标、读书、语言、学生、文本……他认为“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在一起,高度自然就产生了。
矮到尘埃里能扎根的思想,切实地汇聚到一起,厚度也自然就存在了”,我想,这就是“繁华落尽见真淳,绚烂极尽归平淡”的大道至简吧。
读完书里16个案例以及专家们的点评,不禁惊叹这位语文课堂设计大师的才能,也让我获益匪浅。
朗读教学在多种多样新奇的教学法面前,如同旧物一般不被待见,如何改造使其出新就可以参考肖培东老师的朗读教学。
在肖培东老师眼里,“汉语是一种音乐性、感悟性很强的语言,特别应当通过吟诵来体悟。
”在他课堂上这种“吟诵”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教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欣赏文本。
我们在选择朗读内容时可以不单单是全文或者某一段落,也可以是一个副词,一个介词或是语气词,文章的标题,一个标点,这些内容都是鉴赏文本的切入锁眼,而朗读是进一步打开入口,探索文本内部世界的一把钥匙。
苏格拉底曾说过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将这句话放到课堂上,启发学生产生新思想的来源之一就是教师的问题设计。
纵观肖培东老师案例中的问题设计,形式简洁而难度适中,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问题形式创新等等,如此精妙地提问,是如何做到的呢?
1、他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问题,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把控问题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
2、他的阅读教学不是架空文本,泛泛而问。
他常常自己反复阅读吃透文本后将重点罗列,有所选择后设计出一条巧妙的问题链,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串联课堂。
3、他不放过任何的教材细节,能够很好把握教材中的各种提示部分,单元
提示、课文中的旁批以及思考探究都是他提问的着眼点,因而,他的问题不同于参考教案上的“陈词老问”,他能够推陈出新地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得有一桶水”,如何将自己的桶装满,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因而任何的理由都不是我们不读书的借口。
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
阅读,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虽不能使我们都能够出口成章,成为文学大家,但是不至于让你思想肤浅。
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坚持笔尖不辍,勤写善思,以促进专业成长。
读完书,感觉收获满满的,但我也提醒自己不要盲目崇拜某一新的理念、新的观点,一味地模仿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带来东施效颦的结果。
我在教学过程也深有体会,尽管积极地学习,但是回味自己的课堂、写教学反思时,总觉得处理得还不够流畅,还是存在瑕疵,这应该也是我自身钻研不够导致的。
因而,我也意识到今后自己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还有很长一段道路要走,需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