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自考0065PPT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件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93f7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f.png)
国民生产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3
国民收入的计算
国民收入可以通过计算劳动报酬、利
国民生产的计算
4
息、租金和利润等收入之和得到。
国民生产可以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和净出口之和得到。
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的计算可以通过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 法,三种方法得到。 产出法:将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总和作为 GDP的测算依据。 支出法:将一个国家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 出口作为GDP的测算依据。 收入法:将一个国家的劳动报酬、利息、租 金和利润等收入作为GDP的测算依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PPT课件
欢迎来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GDP的定义和重要 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以及重要经济指标的测算方法。
GDP的定义和重要性
1 什么是GDP?
GDP是国民生产总值的 缩写,是衡量一个国家 经济活动总量的核心指 标。
2 GDP的重要性
GDP反映了一个国家的 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 对政府决策和投资者判 断具有重要影响。
3 GDP的计算方法
GDP可以通过两种方法 计算:支出法和收入法。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
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 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的过程。
测量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我们可以量化和衡量经济 活动的规模、增长率、结构和质量。
比较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可以用于国际比较,帮助我 们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和相似性。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
核算体系的定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进行系统的账务记录和统计分析。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学》PPT课件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a5d4e0eff9aef8951e067d.png)
统计学
STATISTICS
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分类,是构成三 次产业划分和其它一些国民经济分类的基础。 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往往以“国 家标准“的形式公布实施。随着国民经济的 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行业出现,旧的行业消 亡,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也作过多次修订。 现行的行业分类标准将国民经济分为20个门 类,各门类下又进一步划分98个大类。
10 - 7
统计学
STATISTICS
(2)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是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行总成 果的统计核算,是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基本规模和水平 的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3)国民经济过程统计 国民经济过程统计从数量方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结 果是如何产生的? 财政政策、金融货币政策、价格 问题等是如何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结果的。 。
10 - 2
统计学
STATISTICS
(一)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国民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经济联系,准确地了解这个系统难度很大。需要借助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 国民经济核算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通过系列 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 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清晰 地展现出来。它既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又反映了国民经济的 主要比例和平衡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指出:“国内生产总值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与太空中的卫星能够描述整个大陆的天气情况非常相似,国内生产总值能够 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它能够帮助总统、国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判断经 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 于通涨威胁之中。没有像国内生产总值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 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国内生产总值和有关数据就像灯塔一样, 帮助政策制定者引导经济向着主要的经济目标发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0da616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9.png)
n 2、统计整理的步骤(内容)
①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其方法有:逻辑性 审查、比较审查、
② ③ 将汇总的结果, ④
PPT文档演模板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
n 3、统计分组
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 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部分,统计分组的目 的,就是揭示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 识它们之间的矛盾,表明本质与规律。
总量指标按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标志总量 与总体单位总量。
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与时 点指标。
时期与时点指标的区别(特点) ① 时期指标可以累计相加,时点指标不能累计相 加。 ②时期指标连续统计,时点指标一般是间断统计。 ③时期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研究时间的长短有直 接关系,而时点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研究时间
统计分组的作用: ① ② ③ ④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划 分各组界限
统计分组中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① ② ③ 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选择
PPT文档演模板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
按机构部门分类可将国民经济中所有的
①
②
③
④
n 4、分配数列(次数分布)
将总体按某一标准分组,并按一定顺序 排序与列出每组的单位数。
相应的频率。
☆ 连续变量次数分布必须遵循上组限不在内原
则。
n 5、统计表
按形式上看包括四部份:总标题、横行标题、纵 栏标题、
PPT文档演模板
统计表有——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和复合分组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
标
n 1、总量指标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总量指标 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既是人们认 识现象总体的起点,又是计算其他统计分析指标的基础。
国民经济统计学PPT课件
![国民经济统计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58a90ffd0a79563d1e724a.png)
生产范围 综合性生产 限制性生产
核算方法 帐户(复式) 平衡表(单式)
§1.2 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
<补充>
• 1)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它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适应计划经
济管理的需要,而实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于
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部门联
系平衡表(投入产出表);劳动力平衡表;国民财富和固定资
产平衡表;非物质服务平衡表;居民物质财富和非物质服务
总消费表。这7个平衡表组成了MPS的基本结构。
• 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
1977年和1984年分别公布了MPS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
原则,从整体上规范了MPS体系。
•
MPS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使用为主线,
侧重反映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它由30个平衡
表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平衡表是社会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积
累的平衡表(物质平衡表);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
国民经济统计学
统计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民
经济统计(核算)课程?
每当我们要学一门新的课程时,首先会想到以下几 个人们通常比较关心的问题,即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这门课程与我的专业是什么关系?它对我以后的工作有 用吗?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完全是人之常情。
统计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民经济统计?应该说这是由国民 经济统计这门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国民经济统计知识 对我们以后工作的指导作用等诸多因素决定的。1)从国民经济统 计在统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统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学 习国民经济统计。(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2)学 好国民经济统计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就国民经济统计的学科性 质而言,它属于统计学范畴。我们如果能够将学到的国民经济统计 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去,通过收集宏观经济信息帮助微观决策那将 是如虎添翼,无往而不胜。
(完整版)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_计算题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_计算题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ce062ee5acfa1c7ab00cc3a.png)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1.组距=上限-下限2.组中值=(上限+下限)÷2 或下限+(上限-下限)÷23.计算开口组组中值(即有上限无下限)=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下限+相邻组组距÷2第三章综合指标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2.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3.比较相对数=总体中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数值=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7.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8.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9.简单算术平均法P6410.加权算数平均法P6511.简单调和平均法P6812.加权调和平均法P6813.简单几何平均数P7114.加权几何平均数P7115.组距数列确定众数P7216.中位数计算P7317.全距P7818.平均差简单平均法P8019.平均差加权平均法P8120.标准差简单平均法P8221.标准差加权平均法P8322.交替标志的标准差P84 成数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交替标志的标准差23.标志变异系数P86 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24.组内方差平均数P8925.组间方差P89第四章时间数列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0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13.相对指标和平均发展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P1044.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助其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5.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6.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7.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8.水平发展速度P1119.水平增长速度P114=平均发展速度-110.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方程式法P120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1.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2.年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P2463.城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乡村)÷总人口×14.城乡人口比例=城市人口÷乡村人口×15.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土地面积数(平方公里)6.性别构成指标=男性(或女性)人数÷总人口数×17.性比例指标=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8.少儿人口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总人口数×19.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10.总负担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到64岁人口数×111.负担少年人口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15到64岁人口数×112.负担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到64岁人口数×113.初等教育就学率=小学在校人数÷6到13岁人口数×114.中等教育就学率=中学在校人数÷14到19岁人口数×115.文盲率(含识字很少)=与识字很少人数÷15岁及以上人口数×116.人均收教育程度=∑(某种学制年限×受该学制教育的人数)÷∑受该学制教育的人数×117.人口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18.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出生人数÷育龄妇女年平均人数×1000‰(15到49岁)19.人口出生率=育龄妇女生育率×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的比重20.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21.年龄别死亡率(特殊死亡率)=,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年龄组的平均人数×1000‰22.婴儿死亡率=未满1岁的婴儿死亡数÷(2/3的本年出生人数+1/3去年出生人数)×1000‰23.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1000‰24.人口自然增长量=全年出生人数-全年死亡人数25.人口迁入率=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26.人口迁出率=一定时期迁出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27.人口总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28.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29.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机械增长量=(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入人数-迁出人数)=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30.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入人数-迁出人数)=年初人口数+人口增长量31.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初人口数×1000‰=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1=(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增长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32.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33.劳动力资源平均人数=(期末劳动力资源数+期初劳动力资源数)÷234.平均受教育年限=∑(某一受教育年限×该年限人数)÷劳动力资源总数35.劳动力资源的平均年龄=∑(各年龄组中值×该年龄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总数36.城镇(乡村)劳动力资源比重=城镇(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力资源总数37.劳动力资源可利用率=∑(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人数×1=经济活动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38.分年龄组(或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组(或性别)经济活动人口数/同一年龄组(或性别)劳动力资源总数×139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40.就业率=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数×1=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41.劳动力失业率=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数×142.劳动力资源可能潜力程度=16岁及以上在校学生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43.丧丧失劳动能力系数=丧失劳动能力人数/劳动力适龄人口数(16岁以上人口数)×144.劳动生产率指数=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基期劳动生产率=生产量指数(产值指数)/劳动力人数指数45.人均指标=产量(产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人口数46.生产发展超前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大于或等于1保持协调反之...)47.消费发展超前系数=某种消费品支出的增长速度/平均人口增长数度(同上)第十章国民财富统计1.土地垦殖率(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2.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3.林木蓄积量=平均每株的材积量×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株数×森林面积(立方米)4.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5.森林密度=森林覆盖面积/森林总面积×1=林木株数/相应的林地面积6.矿产资源保有量=年初保有储量/年末保有储量±年内因普查勘探重算等原因增减数-开采量-损失量-其他原因减少量7.矿产储量动态指标=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18.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9.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产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10.固定资产磨损率(固定资产磨损系数)=固定资产磨损额(累计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值×111.固定资产有用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原值×112.固定资产动态指标=报告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 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113.固定资产利用指标=一定时期生产成果价值/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平均价值1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额/流动资产平均价值15.流动资产周转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平均价值÷生产经营收入额16.资产产值率=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17.在资产负债表中,(1)各机构部门之和=合计(2)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3)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自有资金)(4)项目来源合计=项目使用合计(5)国内金融资产合计=国内负债合计(6)国内对外的金融资产=国外部门负债(7)国内对外负债=国外部门金融资产(8)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储备资产=各部门资产与负债差额之和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1.标准实物产量=∑(实物产量×折算系数)折算系数=某产品的实际规格或含量/标准品的规格或含量2.农业总产出(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总产出+林业总产出+牧业总产出+渔业总产出+其他农业总产出3.农业总产出=∑(某农产品当年实际总产量×该种农产品的单价) 产品法4.本期生产成品价值=自备原料生产的产品数量×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5.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6.建筑工程产值=报告期已完成施工产值+期末期初未完施工产值差额7.建筑工程已完施工产值=∑[ 实际完成工程实物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率)]×(1+计划利润率)×(1+税率)8.运输产业产出=铁路运输总产出+公路运输+公路养护+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9.邮电通信业总产出=邮政业务收入+长途电信业务收入+市内电话业务收入+地方国营通信收入-市话初装费10.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出=按销售价格计算的已销售商品价值-按购进价格计算的已销售商品价值-运输费和邮电费=本期流通费用(经营费用)+本期税金+本期利润-运费和邮电费11.金融业总产出=营业收入+经融机构往来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支出12.房屋开发经营企业总产出=销售收入-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13.服务行业总产出=营业收入+附营业务净收入14.总产出=劳动者报酬+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公务费+修缮费(扣除零星土建工程费)+业务费+其他费用+预算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15.国内总产出=农业总产出+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非货物性服务部门=货物性生产部分总产出+货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非货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16.国内生产总值=C+V+M C是固定资产折旧V+M是新创造的价值17.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生产法18.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分配法19.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支出法20.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21.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者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2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23.国民生产净值(国民净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2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2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26.累计完成计划百分比=自期初至报告期止的实际完成数/全期计划数×127.时间进度指标=自期初至报告期止的已过时期(月或年)数/计划的全部时期(月或年)数×128.计划完成百分比=本期实际完成数/本期计划数×129.实际增加的产量(产值)=本期实际产量(产值)-本期计划产量(产值)30.国内生产总值价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3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报告期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基期现价国内生产总值P333 P336 更多有关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公式请翻书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流通统计1.商品库存保证销售天数=期初商品库存量(额)/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量(额)2.商品周转次数=商品销售额/平均商品库存额3.商品周转天数=核算期天数/商品周转次数=平均商品库存额/商品销售额×核算期天数=平均商品库存额/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额4.本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本地产品购进量(额)/全部商品购进量(额)×1= 本地产品销售量/全部商品销售量×15.外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1-本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6.人均某种消费品生活消费量=某种消费品的购买量(消费量)/城乡居民平均人数7.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期初结余的商品购买力=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期末结余的商品购买力8.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商品供应量)9.本期全部商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商品供应量10.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供应总额-本期商品购买力总额11.商品供需比率=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112.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本期商品购买力×1=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购买力×1=商品供需比率-113.出口合同履约率=实际交货数/同期应交合同数×114.进出后贸易差额=出口总值-进口总值15.进出口比价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0016.出口商品盈亏额=出口商品销售收入外汇×银行外汇牌价(买入价)-出口商品总成本17.出口商品盈亏率=出口商品盈亏额/出口总成本×118.进口商品盈亏额=进口商品国内销售收入-(进口商品外汇支出×银行外汇牌价(卖出价)+各项费用)19.进口商品盈亏率=进口盈亏额/进口总成本×120.进口1美元商品的赔赚额=进口盈亏额/进口商品国外进价(美元)21.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单位出口商品总成本(RMB)/单位出口商品外汇收入(美元)22.对外支付的保证程度=外汇储备资产/商品和劳务进口用汇2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外汇/当年出口商品与劳务收汇×124.按美元计算进出口值=按其他外币计算的进出口值×其他外币折合美元的折算率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分配统计1.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经营转移收支净额=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2.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3.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4.机构部门可支配净收入=初次分配收入(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5.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总消费+总储蓄6.财政预算外收入额=属地方财政的预算外资金收入额+属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额+属国营企业和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额7.财政预算外支出额=属地方财政的预算外资金支出额+属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支出额+属国营企业和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支出额8.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9.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额/ 财政收入×110.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期财政收入/本期国内生产总值×111.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2.财政收入的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13.财政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期财政支出额/本期国内生产总值×114..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5.财政支出的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16.报告期内存款周转次数=(报告期初存款余额+报告期内存款收入发生额)/报告期内存款平均余额17.报告期内存款周转天数=报告期日历天数/报告期存款周转次数18.报告期储蓄率=报告期城乡居民储蓄增加额/报告期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额×119.报告期人均储蓄率=报告期城乡居民储蓄平均余额/报告期城乡居民平均人数20.储蓄存款平均储存天数=本期平均储蓄余额×本期日历日数÷期内储蓄存款付出总额21.贷款累计发放额=期内每日实际发放贷款累计额22.报告期贷款平均余额=报告期内每日贷款余额/报告期日历日数之和23.报告期贷款周转次数=报告期贷款累计回收额/报告期贷款平均余额24.贷款周转天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报告期贷款周转次数25.报告期贷款产出率=报告期某产出指标值/报告期平均贷款余额×126.现金收入总额=各项现金收入合计额+现金投放额27.现金支出总额=各项现金支出合计额+现金回笼额28.现金收支比例系数=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期内现金收入合计额29.现金回笼率=(期内现金收入合计额-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期初流通中的货币量+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30.货币供应量一般被定义为3层次M0 M1 M2 M0 =现金(流通中的货币)M1 =现金+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 M1+城乡居民定期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汇兑在途资金等31.期末市场货币流通量=期初市场货币流通量+本期现金投放总额-本期现金回笼总额32.报告期货币流通次数=报告期社会商品零售额/同期货币平均流通量33.报告期货币流通天数=报告期日历日数/同期货币流通次数34.现金归行次数=期内银行现金收入总量/同期货币平均流通量35.现金归行天数=期内日历日数/同期货币归行次数第十四章国民经济使用统计1.国民经济使用总量=国民经济生产总量+货物服务进口-货物服务出口-损失2.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社会集团零售额)+农民自给性物品消费+居民生活服务部门的营业收入+自有住房折旧费3.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居民本期全部收入-城镇居民本期非消费支出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本期纯收入+各种再分配收入-(各种再分配支出+各种积累性支出)5.政府消费支出总额=行政事业部门总产出-(售给企业等单位用于生产过程的产品收入+售给居民等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收入)6.政府消费支出总额=[(行政管理费+国防经费+科教文卫经费+社会福利经费+城市维护经费)-其中用于固定资产购置的投资性支出]+行政事业单位转移性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虚扣折旧7.消费率=最终消费总量/国民经济最终使用量×1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 总额/平均人数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品购买(消费)量=购买量/平均人数10.农村居民消费的购买性程度=购买性商品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111.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金额/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112.期末在建项目个数=期初在建项目个数+本期新开工项目个数=本期竣工项目个数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建筑工程投资完成额+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其他投资完成额14.报告期新增固定资产=建筑安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额+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累计完成投资额+属于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的其他投资(应分摊部分)累计完成额15.投资供给量≥投资使用量≥投资形成量≥投资财产形成量16.投资使用率=投资使用量/投资供给量×117.投资形成率=投资形成量/投资使用量×118.投资财产交付使用率=投资财产形成量/投资形成量×1第十五章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1.供求差率=经济存量总需求/经济存量总供给×1-12.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全部工业平均增长速度3经济结构年平均转换率P4404.最总产品率=社会最终产品产值/国内总产出价值×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总产出×15.资金产出弹性系数=资金平均增长速度/GDP平均增长速度6.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7.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投入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投入增长率8.经济增长率=(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GDP发展速度-19.实际经济增长率=(1+名义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物价总指数-110.平均经济增长率P44411.需求拉动贡献度=(报告期最终需求量-基期最终需求量)/基期国内生产总值×112.需求拉动贡献率(拉动率)=需求拉动贡献度/经济增长率×1=最终需求增加量/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13.宏观经济效益=产出量/投入量14.中间投入率=总产出(元)/中间投入(亿元)正指标15.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元)/总产出(亿元)逆指标16.中间投入产出率=国内生产总值(元)/中间投入(亿元)正17.中间投入产出率=中间投入(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逆18.社会成本净值率=物质生产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元)/物质生产部门总成本(百元)19.社会成本利税率=物质生产部门上缴利税总额(元)/物质生产部门总成本(百元)20.社会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或总产出)/就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1.社会生产物质消耗=国内生产总值/物质消耗总额(或固定资产折旧)22.资金产值率(或资金利税率)=国内生产总值(或全社会上缴利税额)(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百元)+全社会流动资金平均余额(百元))23.投资效果系数=报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元)/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百元)24.投资系数=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报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25.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报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元)/(报告年固定资产增长额元+ 报告年流动资金增长额元)26.国民经济效益总评价分数=∑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得分27.国民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某项经济效益指标报告其数值/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权数]÷总权数、28.单项功效系数=(指标的实际数值-该指标不允许值)/(该指标满意值-该指标不允许值)×40-6029.国民经济综合功效系数=∑(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的权数)/权数总和P458 45930.经济效益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指标数值-固定基期指标数值31.经济效益逐期增长率=报告期指标数值-前一时期指标数值32.经济效益序时平均数=各时期产出指标的平均数/各时期投入指标的平均数=分子数列的平均数/分母数列的平均数33.经济效益指标的发展速度=报告期经济效益指标数值/基期经济效益指标数值=产出的发展速度/投入的发展速度P46134.经济效益的平均发展速度P46135.中间投入产出率=中间投入率×国内生产总值占总产出的比重36.中间投入产出率指数=中间投入率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占总产出的比重指数37.社会成本利税率=社会总产值/总成本×物质生产部门GDP/社会总产值×物质生产部门利税总额/物质生产部门GDP=社会总成本总产值率×物质生产部门GDP占社会总产值比重×物质生产部门的利税总额占GDP得比重38.社会成本利税率指数==社会总成本总产值率指数×物质生产部门GDP占社会总产值比重指数×物质生产部门的利税总额占GDP的比重指数39.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技术装备程度×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原值/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原值40.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技术装备程度指数×固定资产利用率指数41.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总产出/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42.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数=按总产出计算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占总产出比重指数43.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效益的相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国民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发展速度44.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速度×就业人员发展速度45.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期社会劳动生产率-基期社会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就业人员数46.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率×投资效果系数=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上年国内生产总值×报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7.ASHA综合指标体系计算公式:ASHA=(就业率×识字率×人均GNP增长率×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48.强国公式M t=1/2 P (S+E) P=人口数S=钢产量E=能源产量M t= t时期的国力指标49.RS 克莱因国力方程P p=(C+E+M) ×(S+W)P p为国力,是看到的国力并非潜力C为基本实体(人口+领土)E为经济实力M为军事实力S为战略目标W为追求国家战略意志50 。
(财务知识)自考串讲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
![(财务知识)自考串讲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https://img.taocdn.com/s3/m/ec7d5933a417866fb84a8e93.png)
一、统计的涵义统计这一术语具有三种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科学 二、统计的作用1.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2.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3.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从社会产品再生产运行过程看,国民经济活动包含了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个基本环节。
从社会生产劳动分工状况看,国民经济活动既包含了货物生产部门,也包含了服务生产部门。
从实现社会产品再生产的要素看,国民经济活动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有机组合。
第五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二、标志与变量1.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2.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如职工的职业。
3.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也称标志值。
4.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之分。
5.职工工资属于连续变量。
6.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
三、统计指标1.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2.统计指标的分类(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
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如人口总数、工业企业总数等。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
(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四、统计指标体系1.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
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己整理的全书重点 不遗漏 考试全通过 超好用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己整理的全书重点 不遗漏 考试全通过 超好用](https://img.taocdn.com/s3/m/88ea5c242f60ddccda38a0c7.png)
数、标准差系数频率=频数/总体单位数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需要明确的要素有:1组距与组数 2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3组限与组中值 4频数与频率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是测定变量值离散程度的一类相对数指标,是标志变异的绝对水平指标与相应的平均指标对比的结果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形成的数列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情况 简述 时期数列及其特点?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所构成的数列,即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总量的数列 特点:1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简述 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关系:1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2相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工人数(越高越好) 单位产品成本=总成本/产品产量(越低越好)代表性误差:(系统性误差、随机性误差)数量指标应采用基期(q0p0) 质量指标应采用报告期(q1p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有:1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变异程度2样本容量的大小3不同抽样方法的影响 4不同抽样组织方式的影响抽样方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论述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的区别?1抽取的样本数目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重置抽样可能抽取的个数多 2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不同3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重置抽样的误差较大就业人口负担系数说明平均每个就业人员抚养的人口数(人口总数/就业人数) 储备资源是指中央银行拥有的可以随时动用并有控制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等 老年人口系数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固定资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被重复或连续使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生产资产简述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的区别?劳动力资源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人口总体则包括了一切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 简述建立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 1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2符合深化改革的需要 3符合对外开放的需要4符合对国民经济运行综合平衡协调的需要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1确定人口数量统计的时间标准2确定统计的地理范围 3确定统计的人口范畴社会商品购买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零售市场上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表明了社会商品的需求量进口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进口的全部货物价值的总和商品供需比率是商品供需总额平衡分析,是本期商品供应量和本期商品购买力的对比值综合国力是指对一个主权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资源方面的综合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简述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一般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流通量,三个层次是现金、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存款+企业事业单位储蓄存款、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存款+企业事业单位储蓄存款-财政金库存款+汇兑在途资金简述建筑业产品的特点?1产品在空间上的固定性2产品结构的多样性3产品周期的长期性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主要指标有?1宏观经济效益综合指标2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3物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4资金占用经济效益指标5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指标6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因素和各种成分按照一定序列结合起来的相互关系,是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的内部状况内在要素和内在联系简述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数学性质?1各标志值与算数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2各标志值与算数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抽样推断的特点:1由部分推断整体的一种研究方法2抽样推断是建立在随机概率抽取样本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其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能控制简述国内总产出指标的作用?总产出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总成果,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综合指标,总产出反映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统计学第11章
![统计学第11章](https://img.taocdn.com/s3/m/b2a8b2c0998fcc22bcd10db1.png)
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1. 国民经济核算概念 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 ,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 ( 通常指 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状况进行系统的宏观核算。 微观经济核算。 宏观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是具有会计特点的宏观经济统 计。 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展完善的过程: 国民收入统计→SNA-53 →SNA-68 →SNA-93 →SNA08
12
中间投入(intermediate input)及其核算 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intermediate consumption )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或服务的价值 几个要点 非耐用性货物与服务的消耗 当期生产消耗使用额而不是当期购买额 注意中间投入和劳动报酬的区别 中间投入核算要与总产出核算保持一致处理 理论上中间投入应该采用当期购买价估价
8
2.7.生产核算中的价格选择及其构成 基本价格(basic price) = 生产者向购买者收取的单位产品的金额-所有的 产品税+加产品补贴 不包括任何运输费用
生产者价格(producer price) =生产者向购买者收取的单位产品的金额-所有的 增值税或类似的可抵扣产品税 不包括任何运输费用
19
最终消费支出核算 从消费支出承担角度,可区分为 居民个人消费支出 公共消费支出 从消费获得角度,可区分为 个人实际最终消费 公共实际最终消费
20
4.3.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及其核算 资本形成 反映经济过程中用于积累从而增加了生产资产的货 物与服务价值 包括: 固定资本形成 存货增减变化 贵重物品净获得
13
固定资本消耗(consumption of fixed capital,CFC)及其 核算 固定资本消耗(也称固定资产折旧) 按照固定资产磨损状况所计算的转移价值 一般采用直线法计算 当期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总价值÷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总价值×年综合折旧率
《国民经济统计》PPT课件
![《国民经济统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9f349801f69e3142329487.png)
生产法 GDP=∑(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各部门的增加值 收入法 GDP=∑各部门的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折旧+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生产税-政府补贴
支出法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
净出口额
三、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价格问题
影响GDP的因素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的内容
国内生产总值及 使用核算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消费、 投资和进出口等基本经济总量.
五
投入产出核算
大
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之间部门之间 互相依存的技术经济联系。
核
算
资金流量核算
核算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反映全社 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
国际收支核算
核算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 贸易、非贸易往来和资本往来。
什么是活动部门分类?
从生产的角度.按各基 层单位活动性质的同类 性对常作单位的分类。
(1)非金融公司部门(2Biblioteka 金融公司部门SNA中的机构部门
(3)一般政府 (4)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5)住户
注:我国机构部门分类 : 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政府部门 、住户部门
三次产业分类图
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
资产负债核算
核算一定时点上的国民经济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其主体部分 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基本表,八张补充表;
第二部分:经济循环账户。包括一套国民经 济账户体系。
基本框架如下图
社会再生 产 核算表
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
经济循环 帐户
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重点公式
![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重点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e794923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3.png)
第三章:综 合 指 标%100⨯=总体总量指标数值各组总量指标数值结构相对指标 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比例相对数=基期指标数值报告期指标数值动态相对指标=计划指标数值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总体单位数值总和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算术平均数=三、调和平均数概念: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六、中位数 概念: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一般用M e 表示。
标准差 概念: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
1.简单平均法。
适用未分组的原始数据计算公式:nx x ∑-=2)(σ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
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
第三步,求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
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准差。
六、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总方差概念:各变量值对总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组内方差概念:各组标志值与本组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组内方差平均数概念:各组方差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总方差的大小受组内方差平均数与组间方差的影响,这三种方差的关系如下: 总方差=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组间方差,222δσσ+=第四章:时 间 数 列(1) 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a =na a a n +++ 21=na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①连续时点数列 计算公式:②不连续时点数列(间断时点数列)A .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等间隔) 计算公式:1221321-+++++=-n a a a a a a nnB .时间间隔不相等 计算公式: ∑-=--++++++=11112321212...22n i in n n f f a a f a a f a a a2、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先分别计算分子、分母的平均数,再计算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的平均发展水平。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自考0065】PPT_第二章_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自考0065】PPT_第二章_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31198420066f5335b812133.png)
2.邮寄调查
是通过邮寄或宣传媒体等方式将调查表 或调查问卷送至被调查者手中,由被调 查者填写,然后将调查表寄回或投放到 指定收集点的一种调查方法
标准化调查
特点:调查人员和被调查者没有直接语
言交流,信息的传递完全依赖于调查表
发放方式:邮寄、宣传媒介传送、专门
特点: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 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
应用条件:由于受“有意识的选择若
干有代表性”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 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影响,必须同其他调 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主观片 面性
主要作用:
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
的真实性
三、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
第五节 统计分组
一、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的目的,是阐明现象内部各部 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 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表2-3 职工编号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应用条件: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具有 时间快、成本低的优点;大量的小型、 非国有经济单位,则难以全面采用统计 报表调查
分类:
按报送范围: 全面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 单位均要填报 非全面报表——只要求一部分调查单位 填报
按报送日期: 月报、季报、年报 月报内容简单、时效性强 年报内容比较全面
逢“0”年份 逢“3”年份 逢“5”年份 逢“7”年份 逢“1”、“6”年份
(二)抽样调查
概念: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 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 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 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财务知识)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笔记
![(财务知识)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45e92800740be1e650e9ae7.png)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意义1.(识记)统计的涵义统计具有三种涵义:一是指统计活动.二是统计资料.三是指统计科学即统计学2.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三者的关系(领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地发挥统计作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见,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中,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提出;没有统计活动,缺少这个实践基础,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3.统计的特点:(识记)①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现象的工具,因而数量性是它的基本特点②总体性是统计的另一重要特点4.统计的作用:(识记)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第二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领会)1.统计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领会)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二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1)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①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一书中,运用大量数量资料对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②1790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③威廉.配第为以后经济统计发展开拓了道路.④约翰.格朗特为人口统计的发展开拓了道路.(2)概率论----数理统计第三节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领会)1.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2.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是指这类科学的内容及任务在于提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造世界,如经济学、人口学、财政学、市场营销学等,都属实质性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种方法科学,它只是提供人们如何从数量方面入手去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否则会走入为统计而统计、搞数字游戏的歧途.3.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社会的武器,离开数量就不成其为统计.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1.国民经济概念(识记)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领会)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它包括了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3.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领会)可见,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其他分支相比,范围的广泛性是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另外,国民经济统计学探讨问题,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这是它的一个特点.第五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识记)2.统计总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②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③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3.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识记)4.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识记)(1)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5.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识记) 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1)数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之分,其中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