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醉翁亭记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导入、新课解析、例题精讲、课堂练习、作业设计等)
第一课时
11.18 8.1第一节 8.2第五节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

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

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
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读文,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壑琅琊潺酿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暝晦伛偻洌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酣弈觥筹翳
3、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1、2段
第二课时(11.19 8.1第二节 8.2第三节)
一、检查背诵
二、学生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交流点拨
1、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2、理清文章结构:
层次:
第一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四、作业布置:背诵课文3/4段
第三课时
11.20 8.2第一节 11.21 8.1第二节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亭的自然环境。

(……醉翁亭也。


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

(……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为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太守是太高兴了。

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

以醉写出他的快乐。

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

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二、探讨文章:
1.如何理解“醉翁”的含义?
作者自号“醉翁”。

“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

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2.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3.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都含有“乐”字: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都含有“醉”字: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都含有“醉翁”、“乐”: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记叙的顺序上: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第四课时
11.21 8.2第一节 8.1第六节
三、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与民同乐。

(1)文中写出了谁“乐”?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

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4.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五、课堂小结: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

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者是紧密结合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板书设计第一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教学后记或反思(主要记录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本文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作者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背景以加深理解。

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运用要善于归纳总结。

课文背诵默写还要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