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三单元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下表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增长情况。

它反映了( )
年份出口各类货物
的总值
(千元)
农产品出口值
及其占出口总值的百分比(%)
出口值(千元) 占出口总值的百分比(%)
1873 108,449 2,866 2.6
1893 181,713 28,423 15.6
1903 333,961 89,496 26.8
1910 593,337 231,957 39.1
1920 843,860 307,047 36.4
A.农产品在外贸中处于顺差
B.农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农产品的世界竞争力上升
D.资本主义经济已渗入农村
答案 B 由材料中农产品在出口各类货物总值中的比重总体增大,说明中国农
业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体现了农业半殖
民地化程度加深,故B项正确。

2.(2018河南濮阳二模)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章、杨坊等人,尽管他们依附于外国人,但他们的出现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据此可知,中国商业发展是因为这批商人( )
A.具有较强的近代经营意识
B.创办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
C.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支持
D.抓住贸易中心转移的契机
答案 A 根据题目中“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得出:近代中国人抓住五口通商的机会进行了商业贸易,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题目的
设问是“中国商业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贸易转移的问题,故D项错误。

3.下表是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的基本状况,这些投资( )
类别工矿、纺织铁路运输
数量18个364千米
投资额1546万元1251万元
A.是清政府“求富”的重要途径
B.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C.遏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
答案 A 19世纪70—90年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对“工矿、纺织”“铁路运输”的投资,是清政府“求富”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

4.下表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况表(部分)。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
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清末新政的推动
答案:C本题考查晚清时期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A、B项是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这一时期清政府为支付甲午中日战争的赔款,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故D项错误。

5.下表呈现的是1913—1921年间中国面粉业的发展情况。

这一时期,以近代中国面粉业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年份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包数(包)
1913 年57 46.030
1915 年69 71.750
1917 年86 109.040
1919 年104 137.810
1921 年131 215.370
A.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新发展
B.有利于独立工业体系的形成
C.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
D.得益于和平安定的国内时局
答案 A 材料中1913—1921年间,以近代中国面粉业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阶级基础,故A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很缓慢,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外资主导中国市场的局面,故C项错误;当时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6.(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调研)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

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

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

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态势
B.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C.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对外引进到国产替代的转变
答案 D 根据材料“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表明在许多领域的进口产品逐渐由国产替代,故D项正确。

7.(2018河南八校联考)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

这说明国民政府( )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
D.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答案 B 提高进口税率就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这有利于本国商品与外国商品进行市场竞争,从而起到保护民族工业的作用,B项正确。

国民政府提高关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税自主,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改善财政状况,但不能说明目的是改变财政困难,C项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日本侵略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D项错误。

8.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
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材料“1941年”和“1935年”,“冶炼业”、“机械金属业”发展迅速,这些说明了抗战期间,民
族工业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冶炼和机
械金属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单轻工业发展衰退和工业结构的变化的问题,故AB 项错误;材料中没体现遭受日军破坏的状况,故C项排除。

9.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
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
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
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10.下面是位于石家庄的大兴纱厂实存外币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表。

表格信息折射出( )
1946年
10月初
1946年12月1947年12月1948年底
美金(元) 储蓄券5万
汇票3万
7.3万
汇票90 906.75
26.6万16.9万
英金(镑) 2 000 2 030 5 480 1 420
其他申购黄金
500两
港币137.2
万元
港币138.2
万元
港币138.2
万元
A.全球美元大幅贬值
B.法币可直接兑换黄金
C.民族工业优势明显
D.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答案 D 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材料中1946至1947年持有美元方式由储蓄券、汇票到现金,以及持有美元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反映了美元币值的稳定,材料中大兴纱厂大量持有外币,正反映出国民政府统治末期通货膨胀、币值不稳的状况,故D 项正确。

11.“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300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

”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B. 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C. 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 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经济的迅速复苏
答案:D 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这导致了ABC,但是并没有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的迅速复苏,故选D 。

12.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答案:B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

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
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
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10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的原因。

(6分)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
参考答案:
(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

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

原因:
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推动。

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

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3)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