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案与课时作业新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2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4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

课文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

《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能像农夫那样,将偶然的事当成经常发生的事,总是幻想着不劳而获;《陶罐和铁罐》让我们懂得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鹿角和鹿腿》告诉我们要明确华而不实与实用的区别;《池子与河流》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不要过于骄傲。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栏目组成。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但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另外,学生年龄小,他们虽然明白上课的规矩,但难以做到,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生动,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评价语言也要有趣味。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 学会有感情地讲述寓言故事。

3. 体会寓言故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 分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主体,体会寓言的寓意。

2. 多表达,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寓言学习,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通过想象、说话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借助朗读来学习课文。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建议用13课时安排教学。

(每篇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
第5课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守株待兔”的意思,体会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1. 识字、写字。

2. 朗读课文,懂得“守株待兔”的意思。

突破方法(A案)1. 通过拼音和朗读,学习和记忆生字。

2.借助词典,用对比法突出“守株待兔”的意思。

(B案)1.通过生字卡片、图片学习生字。

2. 反复朗读,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体会寓意。

突破方法(A案)朗读感悟寓言的寓意。

(B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法与学法
教法(A案)讲授法、谈话法。

(B案)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学法(A案)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B案)分组学习法、实践学习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B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生:“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

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
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师:“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
1. 字词教学,读准字音。

(1)出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重点指导:
①“耒”字可以通过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来记忆字形。

“耒”是个象形字,金文依照农具的样子而成,小篆的形体结构更规矩,将这个字的上面演变成三个横,直到最后简化成楷书,就成了现在的字形。

在桌子上写一写这个字,记住这个字的写法。

②“冀”与“翼”比较有什么不同?怎样记这个字?提示:“翼”有翅膀的意思;“冀”是河北省的简称。

使学生能根据字义的不同正确区分两个形近字。

指导书写:“冀”汉字是方块字,观察怎样写才能把字写成方块字?了解字义:根据学情有针对地提醒,反馈。

2. 朗读教学。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3)再读课文,读出停顿。

①师:回忆如何朗读文言文?(语速缓慢,停顿多)学生自由练读,试着读出停顿。

②教师指名朗读,根据学情引导读准停顿。

重点指导: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③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文言文声断气连的读法。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生练读。

(5)教师指名朗读并评价。

(6)生齐读。

三、指导生字书写
1. 教师组织学生认读生字,观察识字结构。

2. 学生描红,说说写字的注意事项。

3. 教师讲解,范写。

注意“守、株、待、宋”等9个生字的书写。

4. 学生临摹,教师巡视。

5. 学生进行写字展评。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守株待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2.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板书设计
5守株待兔
守株待宋耕触颈释其
课时作业
一、读一读,写一写。

shǒu zhūdài tùsòng guógēng zhòng chùfànjǐnɡzhuī
(守株待兔)(宋国)(耕种)(触犯)(颈椎)
二、我会解释。

1.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的根和茎。

2. 走:跑。

3. 因:于是。

4. 释:放下。

5. 冀:希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

2. 能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的道理。

一、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悟寓意
1. 读课文,想想可以扩充哪些内容。

2. 师引导想象:
(1)从“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中可见兔子当时跑得怎样?(特别快)
师:有哪些词也表示快的意思?(快如闪电、风驰电掣、快得像离弦的箭)
再指名说说,用上刚才所说的词语。

老师指导学生说出:一只野兔快如闪电般跑来;一只野兔风驰电掣般跑来;一只野兔快得像离弦的箭般跑来。

(2)野兔为什么这样拼命地跑?(有可能遇到猛兽或者遇到了猎人,正在逃命)
师小结:正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这只野兔急于逃命才慌不择路跑到了种田人的地里,因为要逃命才跑得像离弦的箭一样,才致使它一下子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

所以,这只野兔撞死在种田人地里的树桩上纯粹是什么?
学生答出:意外、凑巧、偶然、巧合。

(3)种田的人看到撞死的野兔,是什么心情?(看到撞死的野兔他心里很高兴)
师:还有哪些词也表示高兴的意思?(心花怒放、喜出望外、眉开眼笑、欣喜若狂等)他是怎么想的?(他想这么容易就能得到一只野兔,可以美餐一顿了)
师:还有哪些词也表示容易的意思?(易如反掌、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教师再指名说说,用上刚才所说的词语。

(4)种田的人在树桩旁,他是怎样想的?
学生自由发言。

(他想不用劳动就能有兔肉吃,还种什么田呀!从此以后他就每天都守着树桩等待野兔再次撞死,等有兔子再撞到树桩上,他就又可以吃到美味的兔肉了)
(5)不劳而获最终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引导说出:一无所获、两手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或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3. 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老师鼓励学生用上自己喜欢的词语。

4. 指名讲故事。

5. 师总结:同学们在讲课文故事的时候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使所讲的故事更加具体、生动。

二、角色体验,语言转换中明寓意
1. 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看到种田的人最后一无所获,你会对他说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也想对他说几句:野兔跑来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那是偶然的现象,你总存有侥幸心理是不对的。

3. 激发兴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穿越到宋国,用文言对他说一说,想试试吗?咱们一起努力把刚才的句子改成文言吧。

师:文言文有什么特点?(语言精炼,“之、乎、者、也”多)
师:你知道句中的哪个词可以用哪个文言代替?
老师引导学生把句子改成文言。

白话:野兔跑来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那是偶然的现象,你总存有侥幸心理是不对的。

文言: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乃偶然也,汝存侥幸,非然也。

师:把“偶然”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再说说。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乃意外也,汝存侥幸,非然也。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乃巧合也,汝存侥幸,非然也)还有什么是不对的,改一改。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乃偶然也,汝思不劳而获,非然也)
4. 听了你们的话,那个种田的人会怎样呢?
三、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1. 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2. 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去掉标点符号读。

3. 以前排版是竖着的,出示课文再读。

4. 播放古筝曲,学生随着曲调读,读出抑扬顿挫。

5. 试着背诵。

四、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 老师总结:不去幻想不劳而获,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这是我们学这则寓言获得的启示,也是我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2. 想想这节课我们怎样学习的。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细读,借助注释、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说说全文的意思——品读,思考寓意。

3. 布置作业: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5 守株待兔
(种田人)守株待兔
白捡(守侯)(等待)
↓↓
窜撞野兔树桩
(偶然)↓
丢下锄头→整天等→兔子没了,被众人笑
课时作业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为.人谋而不忠乎?
C. 始悟为.山市。

D. 此何遽不为.福乎?
二、翻译下面句子。

1.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2.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通过讲述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道理。

本着三年级语文教学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在教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也就是把“两类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和“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

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学习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然后通过设计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

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学生经历了这样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

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并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我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B案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资料链接
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

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

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

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

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

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

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

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且拥有了熟练查阅字典的能力和极强的阅读能力,对于字词已经无须我一一来讲解了。

对于生字的教学,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课文的学习上,我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学生不仅要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

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仔细体会人物的心情,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第6课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 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4. 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A案)1. 学生自主识字。

2. 学生反复朗读,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B案)1. 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突破方法 1. 学生通过拼音和朗读,学习和记忆生字。

2.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难点 1.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突破方法(A案)1. 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2. 学生查阅资料,教师点拨,帮助学生了解“罐子”这一物品的特征。

(B案)1.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2. 学生理解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A案)讲授法、练习法。

(B案)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A案)类比学习法、联想学习法。

(B案)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B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 师: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
2.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发言。

3. 教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

若干年后,陶罐被从废墟里挖出来时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再读课文,探究新知
1. 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并圈出生字。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卡片。

(教师相机正音)
(3)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4)同桌互读,相互帮助。

2. 小组交流识记生字。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录音,学生跟读,熟悉课文。

(2)小组交流,总结识记生字的办法。

(3)教师让学生集体交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比较记忆:乔——骄察——擦丰——捧介——价需——懦
(4)学生分组抢答,进行识字比赛。

四、生字书写
1. 学生观察各个字的结构。

左右结构:骄傲谦懦弱捧擦代价
上下结构:尘
半包围结构:虚
2. 教师重点指导。

虚: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七”,下面是“业”。

3.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4. 同桌比赛书写,互评。

五、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 学生听教师朗读。

2.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 同桌交流,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板书设计
6 陶罐和铁罐
骄傲谦虚懦弱提尘捧代价
课时作业
一、根据拼音写一写。

jiāo’ào qiān xūnuòruòdài jià
(骄傲)(谦虚)(懦弱)(代价)
二、在正确的字下面画上横线。

1. 铁罐和陶罐在不停地争(辨辩)。

2. 时间的流(世逝)常常让人感觉不到。

3. 皇后娘娘住在华丽的宫(殿臀)里。

4. 人们立即动手,在地下挖(屈掘)铁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 学生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 教师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二、学习第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 学生听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 师: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3. 这几个自然段是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2)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 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6. 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铁罐和陶罐的态度。

(1)“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铁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铁罐的意思就是问陶罐敢不敢碰它。

(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

(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铁罐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2)师: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

(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3)师:请同学们看书本第18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1~9自然段。

(1)师:通过第1~9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下面我们就来分角色把第1~9自然段读一读。

(2)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3)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由教师朗读。

(4)师: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三、总结第1~9自然段,学习第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默读第10~17自然段,并思考:
1.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洁、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
2. 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高兴、惊讶)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地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

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 师: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四、总结课文
1. 完成黑板上的练习。

2. 这则寓言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其次是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较,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五、布置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6 陶罐和铁罐
陶罐易碎→永久
忍让↓↑奚落
铁罐坚硬→氧化
课时作业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骄傲)的铁罐(倒塌)的宫殿(荒凉)的废墟
(流逝)的时间(厚厚)的尘土(古代)的东西
二、写近反义词。

1. 反义词
骄傲——(谦虚)懦弱——(坚强)
轻蔑——(重视)荒凉——(热闹)
2. 近义词
傲慢——(骄傲)懦弱——(软弱)
轻蔑——(轻视)理会——(理睬)
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一个在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进。

注意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挖掘做人的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

开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

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

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