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教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课程
竹竿舞
禹村实验学校
2012、9
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的形成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有着紧密联系,是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4%。

他们人口虽少,但分布较广,并且多居高山、丛林中,地理环境恶劣。

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造就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多样性。

他们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

一、竹杆舞的起源与分类。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竹竿舞的形式是:平行摆开两条腿一样粗细的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可见,竹竿舞既是一种艺术
活动,又是一种健康活动。

此项活动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时受广大观众赞誉并获奖,第九届民运会上被定为表演项目。

在2002年4月中旬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上,竹竿舞倍受青睐,众多与会佳宾和政要在开会之余,与黎族小伙、姑娘共跳竹竿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放松身心的最好运动。

该项目体现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其思想内容健康,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

竹竿舞分布在很多个民族和地区,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在有福分的老人死后人们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

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

”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
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

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

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黎族竹竿舞(打柴)。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数百年前,当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

酒酣饭饱后,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

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

“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

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

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

现在,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

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

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现在“竹竿舞”不但跳遍大江南北,也越来越引起国外游客的兴趣,不少外国旅游者专门来到黎村,与黎族青年同学习、共欢乐,真切感受着浓浓的黎家风情。

二、竹竿舞的运动特点。

集体性,竹竿舞需要团队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

个体性,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

健身性,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青少年甚至是中老年身心健康发育。

娱乐性,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

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三、跳竹竿舞的价值。

第一,培养了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我们利用结伴一起跳竹竿舞的方法和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让能力强的学生带能力弱的学生,使能力弱的学生能较快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二,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

竹竿舞是可以利用音乐来活动的全身心的体育运动。

首先,运动能使大脑发达。

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活。

其次,运动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需要有足够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

最后,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悠远年代的遗存,
同时,少数民族体育又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

姿态优美、节奏感强的竹杆舞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我们应高大力发展这种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以此来弘扬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的中国文化,并且应该引入现代体育发展观和管理机制,与时俱进,大力推广,增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使竹竿舞这样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禹村实验学校校园竹竿舞简介
我校的校本课程《竹竿舞》,旨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
下”,达到让学生“在运动中参与、在运动中快乐”的宗旨;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真正做到“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

采用的黎族《竹竿舞》发掘了课程资源的优势,在教学中以民族体育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并参与民族体育运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又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民族体育运动的深刻内涵的认识了解,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

一、竹杆舞的起源与分类。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竹竿舞的形式是:平行摆开两条腿一样粗细的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可见,竹竿舞既是一种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健康活动。

此项活动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时受广大观众赞誉并获奖,第九届民运会上被定为表演项目。

在2002年4月中旬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上,竹竿舞倍受青睐,众多与会佳宾和政要在开会之余,与黎族小伙、姑娘共跳竹竿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放松身心的最好运动。

该项目体现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其思想内容健康,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

竹竿舞分布在很多个民族和地区,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在有福分的老人死后人们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二、竹竿舞的运动特点。

集体性,竹竿舞需要团队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

个体性,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

健身性,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

娱乐性,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

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二、跳竹竿舞的价值。

第一,培养了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我们利用结伴一起跳竹竿舞的方法和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让能力强的学生带能力弱的学生,使能力弱的学生能较快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二,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

竹竿舞是可以利用音乐来活动的全身心的体育运动。

首先,运动能使大脑发达。

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活。

其次,运动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需要有足够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

最后,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结束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姿态优美、节奏感强的竹杆舞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竹竿舞成为了我校阳光大课间一道亮丽的风采,学生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现了出来,使我们的阳光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校园竹竿舞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理念
本活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围绕新课程的理念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与交往。

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活动背景
跳竹竿源于我国少数民族的休闲体育活动。

其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较高的运动锻炼价值。

能培养参与者之间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我校将其列入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锻炼价值和趣味价值外,还考虑到此运动项目,占地少、器材简易,可以将其充实进我校的大课间活动中去。

同时也充实我校校本课程内容。

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好玩又健身的活动,它可以通过用竹竿控制动作的繁简和动作的快慢而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

另外,竹竿的开合变化灵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能力;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

此项运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它能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发挥弹跳能力,同时又能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

让学生在舞动中体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让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有利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交流。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控制竹竿的操作,了解竹竿舞的基本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竹竿舞基本步法、跳法、敲竹竿的节奏,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发展灵敏、协调、弹跳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体育和团结协作精神,在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中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良好习惯。

四、学生分析
三至八年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领悟动作较慢,掌握动作技
能技术较吃力。

但直观的模仿学习能力强,善于参与问题的讨论,对新生事物愿意接纳,学生表现欲比较强。

有利因素:由于三至八年级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较高,且本活动的练习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难调动的。

不利因素:由于初一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好动,自制力不强,这需要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五、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动作协调,有节奏感,掌握跳竹竿舞的基本步法及手上动作。

(双节奏法)
活动难点:1、上下肢协调配合
2、跳杆和控竿的协调配合
突破难点的活动策略:徒手口令——徒手音乐——降低难度——组合练习——讨论交流——突破练习
六、活动方法
1、教法:模仿法、练习法、体验法、实践操作法、巩固法等。

2、学法: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对竹竿舞有初步了解。

在对竹竿舞不陌生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学跳竹竿舞的积极性。

七、活动主要环节
活动前教师跳竹竿(形式多样,步法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学习和掌握基本跳竹竿的动作阶段(简单的击竿和跳竿的动作技术,发展灵敏性,协调性)——分组组合展示学习阶段(体验、讨论、探究、展示、提高)——放松和总结评价阶段。

八、活动特色
1、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创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师生新型“伙伴”关系。

2、把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更贴近日常生活,努力营造一种欢快和谐的喜庆情绪,使课堂学习生活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层层递进地设计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舞台。

4、活动内容,将趣味、娱乐、竞争、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5、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体现了活动课的新理念。

九、场地和器材
1、场地:教学楼前广场
2、器材:竹竿若干
校园竹竿舞活动计划
三至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颖的事物充满的了好
奇,他们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内心向往成功,乐于展示、表现自己,并且能够较好的进行自我评价,竹竿舞是一项艺体相结合,极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项目,简单易学,具有表演的性质,能够较好的吸引学
竹竿舞教案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至十周
第十一至十八周
程及时间教育
目标开始课堂常规
1、整队
2、师生问

3、宣布本
课内容
精神饱
满,整队
快、静、
齐,认真
听讲。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教学内容及目标。

4、安排见习生。

队形:良好
的开
始是
成功
的一
半。

目标导入热身活动
6-8分钟
游戏:
1、男生:
跳长绳
2、女生:
呼拉圈
男生:齐
心协力,
步调一
致。

女生:展
示自我,
节奏统
一。

1、分别讲解游戏规则及方法
2、指导游戏分组。

3、示范游戏方法。

4、男女生自觉轮换。

准备
活动
是运
动前
不可
或缺
的重
要环
节。

目引入
2-4
理解和体
会竹竿舞
的历史背

听《苗岭的早晨》,引入竹竿舞背
景,竹竿舞发源于我国少数民族黎
族,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
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好玩又健
身的活动,它可以通过用竹竿控制
动作的繁简和动作的快慢而达到
亲其
师,
信其
道。

培养
兴趣
标实验
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年龄
和性别,跳竹竿能够促进学生下肢
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对于发展
弹跳力灵敏性协调性等都有显著
作用。

同时跳竹竿是多人配合的运
动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引入新课。

是关

学习
20-25
要求:打
竿学生抓
紧竹竿;
跳竿学生
大胆实
践,不怕
失败,敢
于交流。

1、基本步:(1)开合跳(开合颠
步跳、单脚跳和换脚跳)。

(2)、开开合合跳(换步跳和单脚
跳)。

(3)、开开合跳。

2、组合步(有能力的同学对前面
的基本步进行组合转换的尝试体
验)。

万丈
高楼
平地
起,
从一
开始
就要
进行
扎实
的基
础训
练。

提高6-7 展开想
象,结合
音乐或者
根据动作
选音乐
1、对1、2的内容进行简单创编合
作,也可以是其他基本步的拓展学
习。

2、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尝试展示。

4、用提问的形势分析、总结。

5、结合音乐节奏练习。

6、提高难度练习。

7、分组展示。

体育
运动
不是
简单
的肢
体活
动而
是脑
力的
高级

合。

目标评价生生互
评,小组
互评,老
师总评。

1、组内交流。

2、组间交流。

3、
学生评价。

4、教师归纳总结
对自
己进
行合
理的
评价
目标结束结束:
3-5
1、学生横握竹竿做放松练习。

2、课堂小结。

3、整理收拾器材。

恢复
也是
体育
活动
的一
禹村实验学校《竹竿舞》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竹竿舞
课程类型:活动类课程
授课教师:本校体育教师
授课对象:三至八年级学生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的历史。

(2)熟练掌握几种基本的竹竿舞跳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图片等向学生展示从古时候起人们跳竹竿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竹竿舞的兴趣。

(2)通过教师示范、观看视频、学生自己反复练习等途径,熟练掌握几种基本的竹竿舞的跳法。

(3)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动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竹竿舞历史的了解,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在练习竹竿舞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创造的喜悦,学会与他人合作,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