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选修五高中历史2.1《人从哪里来》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人类起之谜
第1课人从哪里
素材
古希腊人关于神的起的传说
根据希腊人的传说,世界最初是一片混沌,然后从混沌中产生了该亚。
她是胸怀宽广的大地,是所有生命、生物赖以产生和活动的根基。
从混沌中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神灵是爱神厄洛斯,她是诸神中最美的,能让所有的神灵和人销魂荡魄。
此后,在混沌中又分出了白天和黑夜。
接着,该亚无性生殖,生下天神乌拉诺斯、绵延起伏的群山和沟谷、波涛汹涌的大海。
到了这时,宇宙初步有了秩序。
达尔文人类起说之内涵
1859年,在法国者拉马克生物进思想的基础上,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一书,创立了完整的进论。
达尔文的进论受到了西方进步者的有力支持。
恩格斯称颂《物种起》一书“写得好极了”。
英国生物家赫胥黎在达尔文进论的基础上,从比较解剖、胚胎、古生物等成就出发,论证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并于1863年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证明了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
1871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一书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者的研成果,出版了《人类的由》这一名著,发展了进论思想,创立了较前完整的人类起说。
达尔文的人类起说的基本要点是,其一,坚持人类起的一元论,反对二元论,并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了人类是由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高度发展的古猿演而,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达尔文在书中指出:“人类是由一个种或几个种构成的问题是近年人类家们讨论得很多的问题。
他们由此分成两派,一元论派和多元论派。
那些不承认进论的人不得不把各个种看作逐一分别创造出的东西”,
而另一方面,“那些接受进论原的自然家,而如今大多青壮年者都已经接受了这一原,无疑地都会感觉到,人的一切种族都是从一个单一的原始的祖系传下的。
”在此前提下,达尔文论述了人类和猿类的关系问题。
达尔文说:“从一个谱系的观点看,人既然是属于狭鼻类的或旧世界的一个支系,我们就不得不得出结论,当初我们的远祖也会这样地被列为一种猿或一种猴,反正是什么,就叫什么。
”达尔文并由此推论“类人猿这一亚类中的某一个古代的成员是人所由出生的根。
”
其二,正是在人类起说的一元论基础上,达尔文根据古猿的习性,特别是人类近亲类人猿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历史、故乡做出了有价值的推测。
达尔文说:“我们很自然要问,人的出生地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的远祖是在什么地方从狭鼻类的祖系分歧出的呢?我们的远祖属于这一祖系的这个事实清楚地说明了他们的原籍是在旧世界之内,但根据地分布的一些法则而加以推论,旧世界的澳大利亚洲和任何远洋岛屿却没有份。
在世界上的每一个大区域里,现今存在的各种哺乳动物和同区域之内已经灭绝了的一些物种有着密切的渊关系。
因此,有可能的是,在非洲还存在过几种和今天的大猩猩与黑猩猩有着近密关系而早就灭绝了的类人猿;而这两种猩猩现在既然是人的最为近密的亲族,则比起别的大洲,非洲似乎更有可能是我们早期祖先的原居地。
”
我们必须牢记一点,当达尔文写下这些话的时候,远古人类的石全都尚未出土;因此他的结论完全建筑在论上。
在达尔文时代,惟一广为人知的人类石,仅有自欧洲出土的尼安德特人,而他们在整个“人类生涯”中,所代表的其实是非常晚近的时期。
达尔文的古典进论及其发展
启蒙运动的性和进步念,包括马尔萨斯的生存竞争念,是达尔文自然选择论的思想基础。
达尔文证实了进中的自然选择机制。
孟德尔用实验方法弄清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机制。
达尔文进论与孟德尔遗传的结合,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解释生物
进机制的综合进论。
达尔文的古典进论原体现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一书的结论中,主要有如下五点:
(1)所有物种生育子代的能力都大于食物增长速度,即大于养育能力。
(2)所有物种的个体都有变异,同一物种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
(3)由于要生存的个体多于能生存的个体,所以会有种内个体间的生存竞争。
竞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生存机会,即物竞天择之下的适者生存。
(4)生存即生殖。
获得生存机会的适者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生殖把特质传给子代,即被选择。
(5)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有利变异世代积累,导致新物种产生并实现进。
这套论简洁有力,足以解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的许多现象,但它没能解释变异的由。
孟德尔在达尔文一筹莫展之处做出突破,他经过8年的实验证明一个事实:生物的变异自遗传。
遗传中,控制个体性状的基因各行其道。
这一成就成为现代遗传的基石。
1937年,杜布赞斯基在《遗传与物种起》一书中把进论与遗传整合成一体,朱利安·赫胥黎(注意:不同于“人猿同祖”论的提出者托马斯·赫胥黎)称之为综合进论。
综合进论认为进是包含两个阶段的一个过程:
(1)变异:不同个体在孕育过程中得到不同的遗传材料,形成不同的表现型;
(2)选择:不同个体在繁育成功率方面出现的差别。
综合进论总结变异产生的形式有如下四端:
重组:包括性细胞生成时的遗传物质重组(同染色体分离之前的联会)及两性基因形成受精卵的重组。
这是不增加新材料而实现变异的形式。
其过程如同洗牌。
设想人类遗传这副牌有10万多张,它的可能组合就近乎无限。
人类因此而能生出各不相同的个体(同卵孪生除外)。
突变:是遗传密码在复制和传递时发生的意外错误。
突变的外因是环境条件(如X射线等)对遗传信息的储存和复制机制的干扰。
内因则是DNA本身因其量庞大而产生的复制错误。
这些错误多为中性,但也有些对人体有害。
突变能增加种群基因库中的遗传物质。
基因流动:指遗传物质加入或离开某一种群基因库,即内婚群体的后果。
基因流动的结果是使一个种群中的一些遗传物质增加或流失。
基因漂变:指前述原因之外的偶然小变动导致的种群基因库内容变。
漂变影响的种群规模一般较小,因而能使偶然的小变动影响整个种群。
例如,携带特定基因(如黑眼种群中少有的蓝眼)的个体偶然地从种群中消失,该种群就会失去该种基因。
又如,某个新种群的一小群祖先携带特定基因,也容易造成该种基因在种群中广泛传播。
遗传变异的作用是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料。
值得指出的是:遗传变异发生在代际之间。
变异一旦发生并形成表现形,就会暴露在环境中的选择作用之下。
自然选择的单位是个体,但进的单位是种群。
此外,遗传变异没有方向性。
选择和进也仅有相对于环境的暂时方向性。
由于环境变不定,所以进的方向也不固定。
严格讲,进有两个层次:一是种群层次上的微观进,主要指种群基因库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短时期内(如两代人之间)的变。
二是更高层次(物种)在较长时段中的宏观进。
对于后者,术界又有两种解:一是渐进累积,二是间断平衡。
渐进累积论将生物进和新种发生视为渐进积累过程,例如把从猿到人的进看成连续无间断的链条。
间断平衡论则将这一过程解为长期稳定与短期骤变的交替。
根据目前发现的古人
类石材料,我们认为间断平衡论能更好地解释古人类石和人类遗传资料上的间断和缺环现象,同时也与综合进论的原兼容。
3术观点
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论的另一种看法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在达尔文进论出现以前,神创论一直占统治地位。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继拉马克后提出了生物进思想, 1871年,达尔文又在《人类的由》一书中,进一步从身体结构、生功能、胚胎发育、考古发现等各方面,详细论证了人类与动物的血缘关系,认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而的。
那么猿如何变成人?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仍是从猿到人的进机制,其中性选择的意义尤为突出。
但是后恩格斯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他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
恩格斯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
(1)劳动促使猿从身体结构、生功能方面转变为人;
(2)劳动“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劳动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
南京大的李见恩赞同他的第二个结论,同时认为,人首先是作为一种叫做“人”的物种而存在的动物。
人“种”的进不应该完全摆脱生物进的一般规律。
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劳动”及其他社会属性都应该建立在人的生物属性之上。
诚然,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的出现,没有劳动和语言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人类思维。
然而,没有猿的舌、喉、声带等跟“发声”有关的器官的进,语言永远不可能产生(不管如何训练,“黑猩猩总不能说一句人话”)。
同样,没有人脑这一自然界最特殊最复杂的物质器官的形成,思维(意识)也难以出现。
恩格斯固然没有否认人特
殊的身体结构、生功能是人猿揖别的最初前提,但他认为这正是劳动的原因造成的。
但是,现代生物特别是分子生物的发展愈愈证明了这一结论的不性。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所阐述的思想对于界和哲界批判唯心主义的特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进史观,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引导我们从生物物种内部而不是向上帝寻求人类产生的根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
恩格斯看到“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的”,这的确是“惟一正确的解释”。
而“达尔文派的最富唯物精神的自然家们还弄不清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就是因为“他们在唯心主义的影响下没有认识到劳动在这中间所起的作用”。
恩格斯思想的光辉之处就在于,发现和强调劳动对于人的非生物特征的发展及社会存在的意义。
但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错误地把劳动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形成的决定作用推及到从猿到人的整个生物性进阶段,将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类起过程,仅仅归结为劳动的作用。
恩格斯没有认识到劳动是先要有适应劳动的生前提(例如,直立行走、手的灵活性、语言器官,特别是有意识的能力的大脑)的生成,而生上的一切变无疑是遗传物质变异的结果。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大约成文于1876年,这种思想的局限是可以解的。
因为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直到20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分子遗传所揭示的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中心法则,更是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后。
李见恩进而指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长期以我们的哲和自然辩证法教书及相关术文字几乎都把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思想作为不可触动的经典结论。
人类起问题似乎原则上已经得到解决,人们所能做的只是为“劳动造人”原寻找自然的实证和提供哲上的解释和发挥。
自然辩证法是应该给自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它本身不是游离于自然之外的形而上的东西,它必须随着社会实践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改变自己的内容。
21世纪是生命的世纪,哲的人类起论应该有所进步,而不是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