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国内场开拓奖奖励条例-冶金科学技术奖
2012年度“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公布
![2012年度“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公布](https://img.taocdn.com/s3/m/3d697813c5da50e2524d7f49.png)
隙被击穿 ,电容器将储存 的全部能量加在线 圈上 , 几微秒内在线圈上通过很大的电流,瞬间产生强脉
焊复合焊接技术 ,成功试制了 d P 4 2 6 m m x l 4 m m覆 冲磁 场 。放置 在线 圈外 的管 材金 属就会 感 应反 方 向 层2 2 0 5双相 不锈钢 的复 合管 。 电流 ,而产 生 的反 向磁 通 阻 止磁 通 穿 过 管材 金 属 , ( 2 )双 金属 复合 喷涂技 术 。文献 [ 1 9 ] 针对 长 庆 迫使 磁力 线密集 在线 圈和管材 金属 的 间 隙内 ,密集 靖 边气 田部 分高 含水 、高 矿化 度气井 腐蚀 严 重 ,油 的磁 力线 具有 扩张 的特性 ,使 管材 金 属表 面各 部分 管寿命短 ,导致气井停产 ,修井频繁、费用高 ,给 受 到 巨大 的冲击压 力 ,在几 微秒 内就 可 与模具 或 另 气 田生 产 带 来 安 全 隐患 等 问题 ,提 出 了底 层 1 3 C r 外 一 管材 进 行撞 合 ,在结 合 界 面处 产 生 塑性 流动 , 不锈 钢 、面层 A l 合金 的双 金 属复 合 喷 涂技 术 。该 形 成冶金 结合 。电磁成 型法 效率 高 、安全 ,可 连 接
有限公 司 、舞 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 大厚度临氢 C r — Mo钢板” ,攀钢集 团成都钢钒 有限公 司“ 核 电站核二 、三级无缝 钢管” ,
天津钢管集 团股份有 限公 司“ T P — C Q特殊扣油井套管 ”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攀钢集 团有 限公 司“ 高 品质家 电用钢板 ” ,马鞍 山钢铁股份有限公 司、钢铁研究总院 、铁 道科学研究 院、安徽 工业大学 “ 铁路货运重载 车轮 ” ,山西太 钢不锈钢 股份有 限公 司“ 高性能双相不锈钢板” ,武汉钢铁( 集 团) 公 司“ 7 2 A、8 2 A帘线钢线材系列产品 ” 等 7项产品 2 0 1 2年度“ 中国钢铁工业 产品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审定与奖励制度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审定与奖励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67c5930960590c69ec376da.png)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审定与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暂行)一、总则为科学、规范地做好“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奖励工作,保证评审质量,根据《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审定与奖励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奖励对象及申报条件1、“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以下简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的奖励对象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单位在某一类重要的、代表性钢铁实物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开拓中做出重大的有示范作用的贡献。
获奖产品应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在行业发展中起导向作用。
2、“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申报基本条件:(1)创新指标①研发并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我国以往依赖进口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某一类钢铁产品,实现替代进口或出口占领国际市场;②产品结构体系科学、合理;③所采用的产品生产工艺路线安全、高效、节能、环保,关键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方面有重大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④开拓国内外新用户,延伸钢铁产业链,推进与用户行业标准与规范的衔接以及重大示范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⑤有完善的产品营销体系和市场网络建设,出口或替代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企业前列;⑥有与市场份额相对应的盈利水平。
(2)产品指标①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实物质量相当,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②产品市场评价好,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健全,消费者满意;③产品在近两年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及省一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质量合格,出口产品无退货、索赔等质量事故。
3、单一的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的科技和管理创新成果不在本办法规定评审之列,有关项目可申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冶金实物质量“金杯奖”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4、企业本着自愿的原则,对照以上基本条件,经过自查完全符合要求的可以提出申请。
企业申请“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时,应填写统一格式的申报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证明材料。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申报书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申报书](https://img.taocdn.com/s3/m/fde2fe803c1ec5da51e270bb.png)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申报书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申报书一、项目基本情况编号:2010015 项目名称唐钢输变电铁塔用高强角钢开发及市场开拓完成单位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起止时间2004年7月~2009年12月用于生产时间 2005年3月降低2%-3%。
采用高强角钢可以有效降低铁塔的总重,降低铁塔制作的总成本;同时运输、施工、安装的成本也大幅降低;高强度角钢在电力铁塔上的成功应用,将为我国电力铁塔结构设计、制造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电力结构专家称:在输电线路上大量使用高强钢,将会引起输电铁塔设计的一场革命。
唐钢每年生产20万吨铁塔用低合金角钢,高强铁塔角钢占国内市场的30%以上;近年来通过与电力行业合作,唐钢不断自主研发,在角钢钢种开发、孔型设计、标准制定及生产工艺上均列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输变电铁塔行业具有良好的知名度。
由于唐钢在国内率先和电力设计部门合作,首次开发出Q420试验角钢,促使420MPa强度级别试验电力铁塔顺利完成,大大推动了国家电网公司铁塔强度升级的步伐,国家电网公司在2006年明确提出:在推广应用铁塔高强钢时采用Q420级别角钢,初期推广以Q420强度级别为主,远期逐步使用Q460级别角钢。
二、项目目标紧密与电力部门合作,开发推广以Q420强度级别为主的角钢,积极开发Q460级别角钢并应用于工程线路;争取高强铁塔角钢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0%。
三、主要技术管理路线Q420、Q460角钢生产在唐钢二钢轧厂进行,其工艺流程如下:50t转炉冶炼→连铸浇165×165mm、165×225mm、165×280mm连铸坯→中型轧机轧制角钢四、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创新设计合理的化学成分结晶器喂丝技术的应用合理的轧制温度控制主持制定《铁塔用热轧角钢》行业标准VN微合金技术的应用“W”法轧制大规格角钢技术蓄热式加热技术初轧辊堆焊技术成品辊带槽铸造技术五、主要实施效果和贡献唐钢自2003年起积极与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处、电建院及各大电力设计院、铁塔厂密切结合,参与电网公司高强钢前期论证、基础试验,促成国家钢铁协会与电网公司制定专业标准,唐钢提前投入高强钢研发,使电网公司决定高强钢采购由进口改为立足国内配套生产供应,加快了电力部门输变电铁塔强度升级工作。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国内场开拓奖奖励条例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国内场开拓奖奖励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1aac7da216147917112896.png)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申报书
一、项目基本情况
编号:HGKT-1801
二、创造性贡献要点
三、数据对比
四、效益计算
五、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六、附件目录
1.技术、质量、环境检测、监测及认证文件
如:科技成果鉴定、环境监测报告、产品检测报告等;
见附件1(科技成果鉴定)、附件2(环境监测报告)、附件3(产品检测报告)
2.创造性证明
如: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
见附件4(专利证书)
3.市场开拓证明
如:经销商、用户证明,出口合同、海关证明
见附件5(经销商、用户证明)、附件6(出口合同)、附件7(海关证明)
4.影响力证明
如:受表彰文件及证书等
见附件8(获奖证书)。
冶金科学技术奖 历年获奖名单
![冶金科学技术奖 历年获奖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6c0bf4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6.png)
冶金科学技术奖历年获奖名单冶金科学技术奖历年获奖名单一、冶金科学技术奖概述冶金科学技术奖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冶金领域取得重大科技进展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推动冶金科技创新,促进冶金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冶金科学技术奖已经成为我国冶金行业最高荣誉之一。
二、冶金科学技术奖的历史自1987年设立冶金科学技术奖以来,已经有多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获得了这一荣誉。
他们在冶金材料、冶金工艺、冶金装备及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为我国冶金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三、冶金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名单1. 2005年获奖名单提到2005年的冶金科学技术奖,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三先生领衔的团队。
他们在金属材料强化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金属强化技术,解决了金属材料强度和塑性的矛盾问题,对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 2010年获奖名单2010年,冶金科学技术奖首次颁发了创新团队奖,获奖团队是由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团队。
他们在新型钢铁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我国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3. 2015年获奖名单2015年的冶金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了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士王五先生。
他在冶金材料的表面处理和改性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为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通过对冶金科学技术奖的历年获奖名单进行回顾,可以发现我国在冶金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冶金产业的发展,也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作为一个从事冶金科技工作的从业者,我深感自豪和振奋,同时也深知自己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我将继续努力,为我国冶金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冶金科学技术奖是我国冶金行业最高的科技奖项之一,是表彰在冶金领域取得重大科技进展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017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发布通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017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发布通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https://img.taocdn.com/s3/m/c32daa2ee518964bce847c36.png)
钢协[2017]211号
关于发布2017年冶金企业
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发布暂行办法》的规定,经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严格评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审核,决定发布2017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108项,其中一等成果16项、二等成果32项、三等成果60项,具体成果名单见附件。
希望各会员单位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议各单位对成果及完成者予以宣传、表彰和奖励。
附件:2017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名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017年11月24日
附件
2017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名单。
申报项目清单_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申报项目清单_中国钢铁工业协会](https://img.taocdn.com/s3/m/858a6739a8956bec0975e3ea.png)
二
2014005
钢液中生成微小异相的洁净化精炼技术研发
唐复平、李 镇、王晓峰、孟劲松、费 鹏、王文仲、栗 红、苏兴文、林 洋、沈明刚/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二
2014050
太钢超高纯真空气密性纯铁系列产品和工艺技术开发
苗 晓、王育田、赵昱臻、陈泽民、陈景锋、张 霞、朱拥民、张文康、岳中庆、白日普/
二
2014056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铁区智能生产及管理系统
管朝晖、张桥川、任红波、朱东杰、李扬军、封 帆、邹剑峰、陈 苹、王 浩、李忠海/
重庆钢铁集团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二
2014060
烧结电除尘灰分离提取氯化钾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郭占成、闫新平、詹 光、吴香琦、彭 翠、刘竹焕、高金涛、周强永、张福利、张志勇//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三
2014038
包钢西区120万吨球团回转窑结圈原因及抑制技术研究
罗果萍、刘吉涛、王永斌、邬虎林、王艺慈/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钢还原铁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
三
2014154
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焦炉煤气高效脱硫工艺技术研究
于振东、卫宏远、戴成武、张素利、于义林/
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二
2014045
高等级不锈钢焊带关键工艺技术及产品开发
李 俊、范光伟、徐书峰、舒 玮、袁保敬、张秀海、徐 锴、苗华军、张增武、王辉绵/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
王英睿、王英杰、崔振山、刘 斌、李山青、刘 飞、李红伟、戴德文、刘 娟、沈大良/
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c058184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6.png)
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一、优秀的技术创新成果1.1 技术创新成果的介绍我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行业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的设立,正是为了鼓励和肯定在这一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技术人员。
1.2 技术创新成果的评选标准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的评选标准十分严格和权威,从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泛性、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效果、经济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
获奖成果必须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贡献,拥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3 获奖者介绍在近年的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获奖者。
某某公司的某某科研团队凭借其在某某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成果,获得了该奖项的认可与肯定。
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在技术上具有领先水平,而且在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技术创新成果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1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的获得者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创新成果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理念和应用方法,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仅带动了行业的技术升级,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新的技术成果往往能够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产业向着更加高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实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增强行业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升了我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了我国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优秀的技术创新成果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和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对技术人员的激励作用3.1 鼓励技术工作者进行创新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的设立,对技术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激励。
2009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表(73项
![2009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表(73项](https://img.taocdn.com/s3/m/3c81602779563c1ec5da716d.png)
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
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贰等
2009022
邯钢应用钢铁厂低热值高炉煤气燃料发电的工艺技术研究与创新
孔 平、李付俊、贾广如、宋清明、苏彦平、路志标、赵立勇、赵献锋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贰等
2009107
冷轧硅钢废盐酸再生工艺技术研制与开发
王 波、马科伟、冷显国、宋荣江、赵英东、高 洪、王淑玲、马中全、宁继龙、赵志惠
林 瑜、赵庆涛、蒋东明、王 叙、董 军
钢铁研究总院
贰等
2009010
钢铁企业冶金煤气动态预测与优化调度技术
孙彦广、龚 盛、张玉庆、钱王平、孙要夺、陆亚飞、王会芝、黄 军、肖正宇、李蓉蓉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贰等
2009048
武钢炼铸轧集成计划与调度系统集成与创新
王 岺、徐金梧、王 平、吕志民、朱志荣、张学军、余洪钢、张 群、段 巍、范海涛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
贰等
2009074
西气东输二线用厚规格X80卷板技术开发与产品应用
崔天燮、薛文广、胡玉亭、黄小虎、王育田、张彦睿、李建民、吴晓丹、边育秀、刘轶良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贰等
2009061
首钢西气东输二线用厚规格X80热轧卷板的研制、开发
王青海、李永东、刘建辉、张永青、李 明、靳 伟、朱立新、李本海、郝亚魁、杨要兵
张亦平、潘立慧、李世明、吕永劲、盛军波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叁等
2009050
高效百叶窗式湿熄焦除尘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蔡承祐、张长青、王乐平、袁朝晖、朱 郁
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国内场开拓奖奖励条例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国内场开拓奖奖励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a73e28ca960590c69ec3768e.png)
编号: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申报书一、项目基本情况1一种高强度标准件。
邢钢主要在早期开发的含硼钢的基础上,另基于目前高端成品螺栓的服役环境及指标要求,安全性要求严格,安装强度有明确规定,服役过程工作应力较高。
硼合金化冷镦钢主要用于生产8.8~10.9级螺栓等紧固件产品,规格涵盖Ф5.5-38mm,具体情况如下:8.8~10.9级螺栓等紧固件项目目标:提高免退火或减免退火含硼钢的淬透性,以适应现代高端紧固件螺栓对强度指标的要求:1、生产盘条,满足用户8.8-10.9级高强度螺栓达到40-50HRC的淬透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
2、生产盘条,保证淬透性及晶粒度的匹配控制。
有效控制盘条表面氧化铁皮,保证表面质量,避免魏氏体等异常组织出现。
3、生产盘条,保证硼合金化冷镦钢免退火可制作10.9级强度螺栓,实现硼合金化冷镦钢淬-回火后良好的强韧性匹配,为深加工企业的工艺制订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技术管理路线:1、80吨转炉→80吨LF炉→R12m弧连铸机→钢坯加热→开坯→(钢坯修磨)→钢坯加热→高压水除鳞→控制轧制→控制冷却。
2、合理控制钢中气体N含量,通过控制转炉吹炼过程的提温剂量,LF处理过程,后期加铝等脱氧剂进行脱氧,采用弱吹氩搅拌,并保持炉内微正压,采用连铸长水口保护浇铸技术,将气体N含量控制在较低范围,控制Ti/N比,保证了产品的淬透性。
3、采用“大包-中间包-结晶器”连铸过程全程氩气保护进行浇注,优化中包流场,优化水口,减少了钢水的二次氧化,保证钢水的纯净度,降低夹杂物。
4、连铸过程采用电磁搅拌技术和轻压下技术,改善铸坯的内部质量,并保证较好的低倍组织。
5、作为含硼钢,要求保证良好的淬透性,除控制良好的Ti/N比外,需轧制过程控制奥氏体化及相变,得到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即良好匹配塑性及强度,保证下游加工工序的顺利进行。
6、通过微合金化和控轧控冷技术,保证钢的金相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和夹杂物形态,改善或提高钢材机械性能。
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奖励办法
![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奖励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e27f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7.png)
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奖励办法废旧钢铁回收利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保举措,它不仅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能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为了进一步促进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我们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奖励办法,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领域中。
首先,政府可以设立一项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基金,用于奖励和补贴从事废旧钢铁回收业务的企业和个人。
通过评估其回收利用量和效果,对于回收利用了大量废旧钢铁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以鼓励他们继续发展和扩大这项业务。
此外,政府还可以向废旧钢铁回收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他们的负担,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其次,对于大中小城市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可以开展废旧钢铁回收利用的推广活动。
通过鼓励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将废旧钢铁物品及时交给相关的回收站或回收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回收奖励。
这些奖励可以是实物奖品,如购物券、生活用品等,也可以是现金奖励,如一定的回收费用报销或抵扣。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居民和企业乐于积极参与废旧钢铁回收利用的意愿。
此外,还可以鼓励科研机构、大学和高校开展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
政府可以设立科研项目资助,并向取得重大成果的研究团队或个人给予丰厚的奖金。
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废旧钢铁回收利用的相关技术,对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和政策支持。
最后,政府可以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公众对于废旧钢铁回收利用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如主题演讲、宣传片播放、媒体报道等,向公众传达废旧钢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好处,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废旧钢铁回收利用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工作的普及和发展。
总之,废旧钢铁回收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基金、开展奖励活动、支持科研创新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来激励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废旧钢铁回收利用中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正式稿)
![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正式稿)](https://img.taocdn.com/s3/m/172cf5bb1eb91a37f0115c43.png)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正式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第三章评审机构第四章申报第五章评审第六章异议及其处理第七章授奖1 / 21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下称冶金科学技术奖)的奖励工作,保证冶金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以下称奖励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冶金科学技术奖的申报、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冶金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冶金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我国冶金工业的结构优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持续发展。
第四条冶金科学技术奖的申报、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冶金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冶金工业领域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公民或组织。
第六条冶金科学技术奖是授予公民或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2 / 21第七条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为管理冶金科学技术奖的最高机构,负责冶金科学技术奖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奖励办公室)负责冶金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及日常工作。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第八条冶金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冶金工业领域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或组织。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冶金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第九条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在设计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中做出贡献;(二)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做出技术创新;(三)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四)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贡献。
3 / 21第十条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应当是在项目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的主要单位,应具备法人资格。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9c96560c227916888486d760.png)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总则第一条为推动冶金工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工作,激励利用科技力量促进冶金工业发展的行为,奖励对冶金工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根据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下称冶金科学技术奖)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共同发起并设立。
第三条冶金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四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共同设立的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为管理冶金科学技术奖的最高机构。
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冶金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冶金科学技术奖的设置第六条冶金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国冶金工业领域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的公民和组织,包括:(一)在冶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科学发现,丰富和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带动该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进步,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二)在冶金相关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作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科学发明,带动该领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创造了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三)在应用成果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包括: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的;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技术发展或行业结构优化,并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保障工程完成并创造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四)在冶金企业管理、标准、信息、计量、档案和环境保护等科学技术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有所创新,经过实践检验,创造社会效益的;(五)在冶金工业领域其他成果的完成中作出贡献的。
《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定及奖励办法
![《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定及奖励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8f911910a6f524ccbf8562.png)
《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定及奖励办法第一条为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进步,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由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设立承办《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编号为:国科奖社证字第0035号。
《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的管理接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的指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管理办法》及其他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是面向全国的行业奖,每年评审一次,主要奖励在全国工程建设、冶金生产工艺和设备、冶金环境保护、造纸及相关行业为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第三条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股份)履行《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的管理职责。
第四条设立《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的评定工作;该委员会下设若干个专业评审委员会,负责专业评审工作。
第五条《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由熟悉本专业及本学科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专家组成。
第六条《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正常干涉。
第七条《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一)应用于经济建设,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研究开发的科学技术成果;(二)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企业技术改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所创新,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三)在转化、推广科技成果并在产业化过程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四)有技术创新的勘察、设计项目;(五)在为社会公益服务的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计量、标准、信息、档案、著作等基础技术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六)前人所没有的、先进的、经过实践证明可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技术发明。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https://img.taocdn.com/s3/m/988961ffbb4cf7ec4afed0f3.png)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奖励在机械工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勘察设计、工程承包、工程施工、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单位,鼓励机械工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在国家科技奖励主管部门注册,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面向全国机械行业设立的奖项。
第三条为维护奖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工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其评审和表彰工作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不当干预。
第四条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奖励一次。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评选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第六条下列机械工业科技成果可以申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科技发明成果;(二)推动科技进步的应用开发成果;(三)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果明显的成果。
下列科技成果不得申报:(一)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的保密项目;(二)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或同年度申报其他省部级以上奖项的项目;(三)已经申报过本奖项(无论是否获奖),没有新的重大改进和提高的项目;(四)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五)有争议的项目。
第七条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一)科技发明成果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技术成果是国内外所没有的,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其相关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也未曾公开使用;、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和明显的技术进步,与已有同类技术相比,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同类技术;、经两年以上实践,证明可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二)推动技术进步的应用开发成果包括:)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进行的研究、开发、实验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工程总承包中,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在出口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或是在工程总承包中探索出的、有理论基础又有创新的,且经实践经验证明能指导工程承包活动的先进管理方法、流程、软件等;)在勘察设计、施工活动中,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材料和技术,并有新的突破,在节省能源、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等方面有明显效果,并经过实践检验,综合经济效益比已建成的同类型项目有明显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申报书一、项目基本情况编号:项目名称宝钢不锈钢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产品开发及应用拓展(项目名称前必须有企业名称,不超过35汉字)完成单位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不超过5个单位项目起止时间2006年7月~2018年4月用于生产时间2007年1月项目基本情况内容包括:项目背景、项目目标、主要技术管理路线、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创新、主要实施效果和贡献、与国内外先进指标的对比、体现的社会作用和经济效益项目背景本项目属于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的汽车、交通、建筑、家电等用高性能节镍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产品设计及制造技术。
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与性价比,是全球重点发展并替代含镍奥氏体不锈钢的资源节约型产品,受制于材料设计、超纯冶炼、表面质量与性能控制等国际公认的产业化技术难题,全球仅少数顶尖公司具备产品研发和稳定的制造能力。
本项目初期,发达国家地区应用比例超过40%,而国内应用很少,被迫应用含镍的奥氏体不锈钢或进口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导致镍资源大量消耗。
为改变行业薄弱现状,本项目聚焦了材料设计、产业化制造技术和关键使用技术的系统研究,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发了系列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产品,解决了诸多产业化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了全流程稳定制造,在汽车、交通、建筑、家电等领域广泛应用,替代含镍奥氏体不锈钢及进口同类产品,对我国不锈钢产业的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项目目标国外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排放系统、交通运输、建筑、家电、厨具、制品等领域。
长期以来,受差异化产品设计开发及产业化关键制造技术的能力限制,国内在许多应该使用铁素体不锈钢的领域只能选用含镍的奥氏体不锈钢或从国外进口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产品,消耗了大量的镍资源,并受制于进口。
本项目目标是通过宝钢已有不锈钢产线条件下实现系列产品开发和全流程制造工艺开发,解决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系列化及产业化面临的共性问题,实现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现代工业全流程稳定高效生产,实现宝钢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系列产品与国外先进不锈钢企业的全覆盖,实现全面国产化。
主要技术管理路线(1)在超低碳氮设计的基础上,差异性地采用Nb/Ti双稳定化或单稳定化技术,满足产品的差异化性能要求;根据用途与应用环境,确定系列产品的合金设计,以满足不同的服役环境要求;(2)首次成功开发了VOD真空脱碳脱氮离线模型,解析了VOD冶炼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脱碳、脱氮机理,有效指导了现场工艺优化,如基于此模型开发的防止石灰增碳的分步还原工艺及精料使用技术。
(3)独创性地开发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铝硅复合脱氧技术,克服了欧洲单硅脱氧不充分、日韩单铝脱氧成本偏高的技术不足,并结合率先开发出的脱氧造渣控制在线应用模型,实现了VOD深度脱氧和炉渣碱度的有效、精确控制。
(4)创新开发了热轧辊迹缺陷控制技术,解决了这一国际性难题。
通过提高钢坯的抽钢温度,增加带钢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减轻轧辊与带钢间的粘结;热轧全过程不除鳞;降低中间坯厚度,保证F1-F4机架压下率≤35%,避免轧辊氧化膜失效。
(5)开发了冷连轧技术。
高效冷连轧是钢铁工业绿色制造、节能降耗的重要方向。
受制于不锈钢变形抗力大等产品固有特性及表面质量要求高等应用需求,全球三千多万吨的不锈钢产业均只能采用低效率、高能耗的单机架可逆轧制技术来制造高达90%以上应用份额的冷轧产品。
宝钢率先开发了不锈钢的冷连轧技术,并打通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冷连轧生产制造技术瓶颈。
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创新创新成果:创新成果(一)在超低碳氮设计的基础上,研究了Nb/Ti双稳定化或单稳定化析出行为及其对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Cr、Mo、Cu、Al、RE等不同合金化,获得不同使用性能的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系列化产品,以满足产品的应用差异性需求。
已取得的授权专利9项:ZL200710045704.0、ZL201010159151.3、ZL201010134185.7(核心)、ZL200810205180.1、ZL200910048292.5、ZL200910051928.1(核心)、ZL200810044096.6,ZL200910055268.4,ZL200610023713.5;已发表论文38篇,其中核心论文14篇SCI/EI.企业技术秘密6项,编号:KH20091563,KH20131354等.创新成果(二)开发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超低碳氮冶炼数值模型化控制技术,实现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高效冶炼;创新开发了Al\Si复合脱氧及钙处理技术,有效防止连铸结晶器水口的堵塞,同时降低了夹杂物数量。
应用后VOD真空冶炼终点平均C含量下降了近15ppm,Si含量及炉渣碱度的一次命中率由60%提高到95%以上,含钛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钢水纯净度得到了大幅提升,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综合炼成率由83%提高到95.4%,产能实现了显著攀升。
已取得的专利2项,专利号:ZL200910048286.X 、ZL201110327941.2(核心);企业技术秘密15项,编号:KH20121774等。
创新成果(三)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带鳞轧制和压下率控制,创新开发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热轧辊迹共性缺陷控制技术,热轧辊迹缺陷层厚度由40-50微米降低至5微米以下,大大减轻了冷轧工序的修磨量及修磨比例,提高了产品收得率。
已取得企业技术秘密4项,编号:KH20090877、KH20141305、KH20131354、KH20130397;已发表论文2篇,其中SCI1篇。
创新成果(四)首创了不锈钢高表面质量、高精度冷连轧成套控制技术。
基于专用乳化液的创新设计与使用、带钢表面缺陷及光泽度控制,突破了不锈钢连续冷轧过程中的高效润滑与表面热划伤控制等世界性技术难题,产品表面光泽度较国外同类产品提高50%以上,表面粗糙度降低70%以上。
基于辊缝控制、负荷分配及变形阻抗计算等创新设计,解决了连续轧制不锈钢厚度精度控制和厚度超差影响成材率等系列技术难题,厚度控制精度(±1.0%)达到99.37%,成材率从单机架轧制的96.5%提高到了99.2%。
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ZL200810203706.2;企业技术秘密15项,编号:KH20111642、KH20121432、KH20110116、KH20111018等;已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EI 2篇。
主要实施效果和贡献本项目完成了高性能节镍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系列产品设计开发和全流程工艺开发,产品性能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实现了国产化。
开发的系列汽车用钢成为国内唯一覆盖三大日系、宝马大众等欧系、通用等美系及现代韩系汽车和自主品牌的认证供应商,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5%;建筑用钢首开国内应用先河;家电用钢国内唯一全面用于日系、韩系和自主品牌高端洗衣机,市场份额超过70%;铁道货车用钢性能超越进口,率先通过国外三大矿山认证并批量出口海外,采用宝钢材料所生产的不锈钢货车车辆大量出口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
近三年,开发的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系列产品累计产销61.87万吨,新增产值51.86亿元,新增利润5.41亿元,新增税收8.82亿元,为用户降低成本30多亿元。
为国家节省了4.95万吨稀缺金属镍资源。
本项目完成起草我国第一项腐蚀领域不锈钢局部腐蚀评价国际标准(ISO标准),完成2项国家标准,3项企业标准,1项行业标准,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项,企业技术秘密40项,完成发表论文58篇。
与国内外先进指标的对比将本项目开发的产品与日本新日铁、JFE、韩国浦项、欧洲米塔尔等国际先进企业的同类产品进行对比,项目关键指标对标情况如表1-3所示。
表1:C+N 控制水平及氧控制水平对比项宝钢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C+N ≤180ppm ≤220ppm ≤180ppmT.O 25~30ppm 25~35ppm 25~30ppm表2:热轧粘辊缺陷控制水平对比项宝钢目前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443粘辊缺陷率≤15% ≤20% ≤15%表3: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系列产品冷连轧生产及质量指标水平对比项宝钢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板形精度(≤5I)% 95.07 ≥94.00 95.00厚度精度(±1.0%)% 99.37 ≥97.5 99.00轧辊辊耗kg/t 0.25 ≤0.40 0.30轧制油油耗kg/t 0.29 ≤0.50 0.35机组合格率% 98.59 ≥95 982B 产品光泽度(60 度)391 - 4002D 产品粗糙度(μm) 0.30~0.45 - 0.30~0.45r值 1.65 1.3 1.6比较结论:本项目开发的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系列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生产厂家同类产品的水平,标志着本项目的总体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体现的社会作用和经济效益本项目开发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系列产品及制造技术,不仅为我国汽车、交通、建筑及家电等制造业经济型材料提供有效供给,同时对提升我国不锈钢的制造能力及改善不锈钢产品结构,实现我们低成本制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三年来,累计试制61.87万吨,新增产值51.86亿元,新增利润5.41亿元,新增税收8.82亿元,为用户降低采购成本超过30亿元,为国家节省了4.95万吨稀缺金属镍资源。
(不超过3000个汉字)二、创造性贡献要点一、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创造性贡献要点1.开发了超低碳氮冶炼数值模型化控制技术,实现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高效冶炼;创新开发了Al\Si 复合脱氧及钙处理技术,有效防止连铸结晶器水口堵塞,同时降低了夹杂物数量,实现了镁铝尖晶石的变性,提高了表面质量;2.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带鳞轧制和压下率,创新开发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热轧粘辊共性缺陷控制技术,显著减轻了后工序的质量损失,提高了产品合格率;3.首创了不锈钢高表面质量冷连轧成套控制技术。
基于专用乳化液的创新设计与使用、带钢表面缺陷及光泽度控制,突破了不锈钢连续冷轧过程中的高效润滑与表面热划伤控制等世界性技术难题,产品表面光泽度较国外同类产品提高50%以上,表面粗糙度降低70%以上。
创建了不锈钢高精度冷连轧成套控制技术。
基于辊缝控制、负荷分配及变形阻抗计算等创新设计,解决了连续轧制不锈钢厚度精度控制和厚度超差影响成材率等系列技术难题,厚度控制精度(±1.0%)达到99.37%,优于国外先进水平;成材率从单机架轧制的96.5%提高到了99.2%。
二、管理创造性贡献要点1.宝钢成立“产销研用”管理小组,以提升产品盈利能力为重点,密切跟踪市场用户需求,快速有效形成产品批量生产的能力。
目前已成立的“产销研用”小组按照产品应用领域分有汽车交通、家电、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