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岳麓版必修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列表归纳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观点。
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和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学重点】简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及评价。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展示学生预习问题,并评价。
1、神学是不是宗教迷信?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区别?赎罪券、教阶制度是什么?
1、3、5、、7、9、11组
2、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如何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有何异同?
1、3、4、6、7、8、9、10、12组
3、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4、
5、
6、
7、
8、10组
(1)宗教神学不同于迷信。
宗教一
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
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2)图示宗教的发展并简单讲解
(3)原罪——(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
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
(4)“赎罪券”——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赎罪。
但个人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补之。
14
世纪以来,这类赠予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
在销售“赎罪券”时,他们到处宣扬: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本人甚至已死亲属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
(5)教阶制——是基督教逐渐形成的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天主教实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从教会中心至地方神职人员等级依次为:教皇-枢机主教即红衣主教-首主教-总主教-主教-神父。
四、问题解决:
1、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
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题: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世纪宗教改革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师概括: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
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
C教皇拿着同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
D教皇拿着桶,但奶牛已经骨瘦如柴的倒在了地上。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2、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如何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有何异同?
教师出示材料、问题,学生以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材料一据路德的申诉言之,因为罗马教会闯入了人和上帝之间,成为人与上帝沟通的障碍,所以让我们去掉一切可能成为这种障碍的东西;让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教士。
……乃在告诉大家个人听从自己的内心,不理一切对于自己的约束——法律、习惯、传统、中世纪基督教的传承。
——《西方近代思想史》
材料二对于每个人如何确知自己是否是选民的问题,在他心底只有一个答案:只要我们知道上帝已经选定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满足了,但不能仅限于此。
即不能像路德那样只靠信仰而得救。
下一步就是要走出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大门“砰”的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市,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尘世生活之中,并且以不懈努力、艰苦劳作的创业精神和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去积极进取增加财富,践行自己的神圣责任,以完成上帝的意愿,光大上帝的荣耀!这种把世俗生活神圣化,把赚钱发财看作是人生必须追求的目的,在资产阶级看来,就是自己实实在在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和庇护,就是成为上帝的选民标志了。
——加尔文
问题: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如何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有何异同?
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每个人都可以按照
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否定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加尔文思想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要思想的相同点:都主张信仰得救,否定教皇权威、体现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不同:加尔文教比路德教更为激进,在“信仰得救”主张基础上提出“先定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3、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师:从刚才讲的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来归纳一下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课堂练习】
1.2011年11月10日是马丁·路德——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路德教的奠基人的528年诞辰纪念日。
那么他当时,进行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兜售赎罪券B.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压制
C.受到攀登圣梯的启示D.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新教会
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5.加尔文曾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依靠教阶制度和圣礼才能得救 B.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D.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会
【课堂小结】无论是马丁·路德强调的因信称义学说,还是加尔文提倡的先定论,都是人文主义宗教观的体现。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基本思想是相通的,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主要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欧洲宗教改革家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了西欧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教学反思】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
用材料讲课,选取材料要符合学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