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八种方式,并对每一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完善相关制度,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构筑公民文化,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扩大公民参与限度,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解决伴生性问题,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有序进行。

标签:公民参与;参与方式;优化选择一、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方式分析及特点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公民的参与方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

可以归纳为八种方式:1、关键公民接触法是指公共管理者向相关公民中的“关键人物”了解情况,征询意见,通常是通过召开小型会议、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参与范围小,信息沟通点集中,几乎不需要专业性技术,并且对于管理者来说,参与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分享决策影响权。

缺点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大多是社会上的少数精英,有可能代表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有可能脱离广大公众。

所以,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求管理者不要局限于特定的关键人物,可以从多个领域寻找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候选人。

2、公民调查公民调查是指政府一般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公民了解有关政策议题的信息或对某些政策决策的态度或建议。

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接受调查的公民范围广,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公民的利益要求。

缺点是公民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公民的意见有所保留,且公民的答案一般都不稳定,缺乏对长远利益或者整体利益的考虑。

并且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在问题设计上,可能并不能将有关政策议题的全部问题罗列出来,在调查项目上有一定的缺乏。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公共管理者最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即借助和使用对相关政策有关的或者有所研究的人员进行调查,这样更具有专业性。

3、公开听证方式所谓公开听证是指政府部门在做出涉及公众或者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以召开公开会议的形式听取利益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而最大程度的代表公民和各方利益的利益。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
间 组织称为社会组 并将其划分为 织, 社会团 民 体、 办非企业单位和基 金会三大类; 界往往将民间 学术 组织称为 非政府组 织或非营 利组织, 并经常 将其划分为 官办非政 府组织、 合作型 官民 非政府组织和 办 纯民 非政 府组织 三类。 二、 公民 中国 社会参 与公共政 策制定 的必然 性 公共政策 制定是公 共权力机 关对社会公 共利益进行 选择、 综合、
分 以 成 会 众 愿 过 中 公民 有 泛 参 政 生 配 达 社 公 意 的 程。 国 享 广 的 与 治 活 和政治决 权利, 策的 这被载人宪法和法律, 是国家人民主 权原则的重 要 体现。 价值取向 这一 决定了 必 公民 然参与和 影响公 共权力 机关的 公 共 政策制定过 公共政 程。 策及其制定 过程以促进、 实现和维护 权 公民 利 为基本的原 则和目 标。中国 社会是公民权 公民 利产生的 空间, 实 以 现 和维护 权利 公民 为价值 取向。 社会和 政策制 公民 公共 定相同 的价值 取向决 中国 社 定了 公民 会参与公 共政策制 必然性。 定的 公民 会参与公 社 共政策制 定是提 升公民 参与效 果的必然 要求。 公 民 公共政策制 实际效果 参与 定的 取决于公民的 组织程 单个分 度。 散、 无 织 公民 与 共 策 定 软 无 低 的,会 公 政 组 的 参 公 政 制 是 弱 力和 效 也 对 共 策制 定产生负面 影响。 只 公民 有通过 各种民间 组织形 成一种规 范性的 认 关 放 其行 的 响 进而 形成 共 程、 估 策 同 系, 大 动 影 力, 在 公 议 评 政 方 案、 政策方案抉 择及政策合 法化中 强有力、 形成 有效的 性的 和理 参与。 因 公民必然 此, 会通过建 立或加入公民 社会组织即民 织来参与公 间组 共政策制 以 大公民 定, 增 参与公共 政策制 定过程的 效果。 公民 社会的利益 决定其必 取向 然参与公 共政策制定。 维护、 实现 和促 进社会公 共利益 是中国 社会的目 归宿。 间组 公民 标和 民 织作为非 营利 性组织, 是公民 维护和 基于 促进社会 公共利益或群 体公共利 益而 自 结 团 。 此, 民 然 通 民 组 积 参 公 政策 愿 成的 体 因 公 必 会 过 间 织 极 与 共 制 向 府 出 种 益 求 公 社 为 民 供了 共 益 定,政 提 各 利 要 。 民 会 公 提 公 利 表 达、护 增 的 织 径 而 共 策 其 定 程 维 实 维 和 进 组 途 。 公 政 及 制 过 也以 护、现 和 增进社 会公共利 益为且 标追求。 者利益 两 取向的 性决定了 一致 公民 社 会必然 会参与公 共政策 制定。 三、 国公民 中 社会参与 公共政 策制定的 分析 渠道 1 公民 冲国 社会参与 公共政策 制定的渠 关于中 道。 国公民 社会参 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 不论是对于“ 如何界定, 道, 渠道” 还是公民社会 参与的渠道 具体有哪 目 些, 前学术 界均没有达 成共识。比 如有学者 认 为, 社会团体主 中国 要通过民意 代表机制即 人大、 制度、 政协 行政决策 机制和 公共舆 论机制来 参与政 达到 治, 维护自 身利益的目 瞬 多 的。 很 学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可能性与途径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可能性与途径
策 的实际需求 总是来 自社会的实际需要 , 代表公众 利益和要 求 。“ 政策 的制定 本质上 是社会各 阶层 、 各利 益团体和 人 民
首先思考这样一个 问题 : 民有可 能参与公 共政 策过程 吗? 公
即参与的可能性问题 ; 具备了公 民参 与公 共政策过程 的可能
性后 , 们探讨 的问题 是 : 民如何参 与这一过程 ?即参与 我 公
的要 求, 抑或是公 民素质的提 高以及决策环境的变化 , 这一切都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提供 了可能性。 同时, 在 体制 内与体制外的宏观 方面以及公共 政策具体 过程的微观 方 面, 我们 都可 找到公 民参与公 共政 策过程 的可能途
径。
关键 词 : 公共政 策过程 ; 公民参与 ; 可能性 ; 途径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可能性
1决策主体的有限性 . 公共行政部 门——政府作 为决 策主 体的 限制 。诚如 公 共选择理论家所言 , 为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核心 主体的政 作
府, 并不 是神造物 , 它的活动 并不 总是像应 该 的那 样 ‘ 有效 ’
步的调 整 , 而这一切都是只能以现实 的需要 和检验才能做
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 自觉认 同 , 求公 民的积极 参与”3, 要 - J 通过合作协商 、 伴关 系等方式形成一个政 民互 动的合 作 网 伙
络。
2 决策本质要求 .
公共政策 的整个过程都 以社会 民众为基础 。首先 , 政策
的需求信息来 自 会 民众 或团体 ( 益集 团) 社 利 。任何一 项政
的途 径 问 题 。

群众 反映 和表达 自己的愿望和要 求 , 促使政策 制定者制定政 策予 以满 足的过 程 。… 其次 , ” 民众既 是公 共政 策运 行 的主

广州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路径研究究

广州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路径研究究

广 州 市 公 民 参 与 公 共 政 策 的 路 径 xt O- 究
姜 国兵 ,孙 永 怡
( .华 南农 业 大学 ,广 东 广州 5 0 4 ;2 广 东行政 学院 ,广 东 广州 5 0 5 ) 1 16 2 . 10 3
摘要 : 目前广 州市公民通过制度 性参 与渠道和 非制度性参与 渠道参与到公共政 策全过程 中,既有成
公众利益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公众都有权参与规章的制定及提出意见 ,广州市公民可凭借 《 参 与办法 》 这把 钥匙 打开广 州市公 共政 策制定 的大 门 ,而畅所 欲 言 、各抒 己见 。 其 二 ,参 与公共 政策 的执行 。政策 执行 就是 通过建 立组 织机构 ,运 用各 种 政策 资源 ,采 取解
权力 以实现至少 是 预设上 的公共 利益 的重要 内容 。公 民也是 通过对 公共 政策 全 过程 的判 断 、认识
来确定 对公共 政策 的接受程 度 ,并进而 对政 府进行 主观 性 的判断 。因此 ,公 共政 策 过程 始终 面临 着如何获 取公 民信任 和认 可的压 力 。对 于公共 政策 信任 问题 的解答 ,存 在诸 多解 释 ,而公 民参 与

方 面政府会 征 求社会 各界 的多方 的意见 ,另一 方 面公 民也会 主动参 与 和讨论 社会 问题 ,参 与的
尺度把 握得 当 ,则形成 良性循 环 。广州市 政 府 20 06年 7月 制 定 了 《 广州 市规 章 制定 公 众参 与 办 法》,规 定本 市公 民 、法人 和其 他组织 可 以 向市政 府 法 制机 构 提 出制定 规 章 的建 议 ,不 管是 否 与
中图 分 类 号 :D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4 3 (0 0 4 05 _6 6 0 8- 5 3 2 1 )o —0 l_ o -

论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度路径

论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度路径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圈圈避圈蟹筮i竺堡!!墅!f苎型查塾金论移代中国公民参鸟公鲁改策决策的制度路径吴云霞靳洪波摘要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是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为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合法性和稳定性,有必要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中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

虽然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困境。

本丈从经济制度、行政制度、社会制度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了我国公民参与失效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公民参与状况的制度路径。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政治体制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44-02公共政策的基轴是公共权力与公民的关系。

在实行代议民主政治体制的今天,公民同时作为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双重角色的矛盾只有在公民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且政策结果体现和维护公民利益时才能真正获得解决。

但我国公共政策决策存在着民意基础薄弱的现象,公民事实上只是政策的执行者、服从者。

政治现代化促进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经济市场化导致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公共政策过程向利益平衡方向发展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都使得公民参与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认为,政策决策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理性的过程,而是党派之间利益调适、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

公民为了自身利益必然要求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去,但由于各种现实的因素,我国公民参与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参与能力的制约作为公民个人来讲,普通公民“常常不能理解政策质量标准中包含的知识,所以,他们可能会对专业领域或科学界认定的政策质量标准提出质疑”。

这样就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公民作为~个群体来讲,由于我国许多社团对政府的依赖性大,业务活动受主管行政部门的指导,履行职责不到位,受到政府的控制,这就使得公民集体参与也受到了影响。

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文/ 杨燕瑚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摘要】前些年,提到“公民社会”,很多人似乎都会愣一下:“公民社会是怎样的?”这些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参政额度有所提高。

但是,细细观察与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其实并不乐观,公民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民的实际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公民参与存在问题解决途径前些年,提到“公民社会”,很多人似乎都会愣一下:“公民社会是怎样的?”这些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参政额度有所提高。

可以说,我国公民正在一定程度上朝着理想状态下的国家政治轨道方向前进,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一大主体,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扮演等着政策制定出来、颁布下来,傻颠颠地去遵从的份儿。

但是,细细观察与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其实并不乐观,公民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民的实际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存在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析:政府层面和公民层面。

(一)政府层面上存在的问题1、“官本位”思想浓厚,没从观念上把公民摆在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位子上。

尽管说就在不久前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我们的政府大声呼喊要构建服务型政府,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岂是说摒弃就能摒弃的,官民等级依然森严,界限明晰。

当官的就是有权有势有钱有理的,就是要享福的;平民就是平民,要听官爷的话,“遵纪守法”,老老实实活着。

这依然是很多政府官员此时的心情写照。

所以,要制定公共政策,就仿佛皇帝拟的诏书,岂能让平民参与?平民只有乖乖地等着政策制定出来、颁布下来,去遵从的份儿!2、政府信息透明度低,公民无从参与。

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掌握充分的信息。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作者:李占乐来源:《理论导刊》2011年第03期摘要:无论从学理上、参与效果上还是利益取向上,中国公民社会都有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必然性。

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可以划分为人大政协、政府机关、公共舆论、个人接触和司法裁决五种。

现阶段,不论是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还是方式,都存在着单一、不足的特点,呈现出相当的不均衡性。

关键词:公民社会;民间组织;公共政策制定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3-0038-03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壮大,公民社会越来越多地参与了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其中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

公民社会即民间组织日益普遍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今后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

总结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社会与民间组织学术界一般认为,公民社会是指公民在国家或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外进行自愿结社和自由交往的社会公共领域,由各种非政府而且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和构成要素。

例如当代西方研究公民社会的权威学者戈登•怀特指出,“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1]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民间组织的发展水平来衡量。

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民间组织,是指具有共同利益或价值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慈善公益组织、联谊性组织、社区组织、互助组织、兴趣团体以及公民的某种自发的非正式组合等等。

学者们一般公认民间组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和自愿性。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视角下的公民参与形式及其选择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视角下的公民参与形式及其选择

天府 新论 2 1 00年第 4 期
民参 与等同 于公众参 与 、公共 参 与 ,且三 者交 互使 用 。公 民、公共 、公 众的词义有些接近 ,但三者有 区别。《 现代汉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视角下的公 民参与形式及其选择
的信 息。但 由于政府与公 民间的沟通存在 单 向性 和单次性 ,
双方缺乏充 分 的 思想 动态 交 流 ,从 而 难 以得 到有 深 度 的 、 持久 的信 息 ,” 而且 ,公 民调查结 果的有效性在 很大程度 上 有赖于样本规 模的适 当性 和调 查方 法 的科学 性 。因此 ,采 用公 民调查要注意几 个方 面 : ( )调查事 项与 多数公 民有 1
语辞海》对这三个词 的解释为: “ 公共 ,I 属于全社会 形I
的; 公众共 同遵守或使用的;公众,1 指社会上大多数 名1
人;大众;公民,f 具有一国国籍,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 关 ,或者 与调查事项相关 的公 民构成复杂 ; ( )调 查 的问 名f 2
的权利并履行其 义务 的人” … 显然 ,这 里 的公共 是一 个形 。 容词 ,而公众更 多 的是 从社 会层 面讲 的多 数 ,公 民则 明确
题或 事项 明确 界定 ,但 公 民对之 所持 意 见或 态 度 不 明确 ;
( )管理者主要想 获取 比较全 面的信 息 ,但又 不愿 意与公 3 民分享决策权 ; ( )管理 者最好 与专业人 士以合作 的方式 4
1 2 3 3
的信任程度。 目前学 界对公 共政 策制定 中公 民参与 形式 的
专门论述极少 ,一般 只是在 分析公 共政 策制定 中公 民参 与 存在的问题时有 所提 及。因此 ,文 章拟 在明确 公 民参 与及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中 主题 全 部 期 刊 模 糊 的 公 共 参 与 研 究

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政策中的民众参与学生姓名:学号: 学 院:专指导教师:张月 030111485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民主化、行政民主化发展的需要,公民参与可以弥补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

近年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呈现出了广度上的参与形式多样化,深度上的参与阶梯深层化,强度上的参与功效上升化等特点。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着政府对公民参与不欢迎,社会对公民参与不适应,公民参与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提高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效能,必须提高政府主动性,减少公民参与阻力,大力培育公民社会,营造公民参与氛围,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公民参与保障。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民主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得以实现的一种具体形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面临各种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一)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工具,现代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正当性来自于它的公共性,政府公共政策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政府掌握着国家权力,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但是政府各个部门和单位却存在着自己的利益,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会追求自己的利益。

李景鹏教授详细地分析了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小团体利益。

他认为这种小团体利益的特征是:第一,它以国家权力执行者的身份出现,因而是在国家利益的掩盖之下来追求部门利益的。

第二,它是对国家某一部分权力的垄断,通过这种垄断来强制地向社会索取利益。

第三,对外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其利益不仅对老百姓封闭,而且对其他部门也是封闭的。

浅谈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问题

浅谈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问题
浅谈我 国公 民参 与政策制定过程 的问题
李天骥 范小礼 (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 本文试 图通过 分析我 国公民参 与政策制定 的问题 , 来探讨公 民有 造 成 了无 可 估 量 的经 济 损 失 , 时 又 为 个 别 政 府 官 员 创造 了广 阔 的 同 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路径选择, 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 寻 租 空 间 。 文 明 建设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3 完善公 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路径选择 关 键 词 : 民 参 与 民 主 政 策 制 定 过 程 公
1 我 国 公 民 参 与政 策 制 定 过 我 国 已经 成 为一 种 趋 势 。 目前 我 国 除 了 “ 有 定, 因此建立~ 个合法畅通 的利益表达渠道 来引导群 众 以理 性、 合 人 民代 表 大 会 制度 、 国 共产 党 领 导 的 多 党合 作 和 政 治 协 商 制度 、 中 民 法 的 形 式 表 达 其 利 益 要 求 是 必 要 的 。 “ 大 公 民参 与范 围 、 宽 公 扩 拓 族 区域 自治 制 度 外 , 逐 步 建 立 和 完 善 了选 举 制 度 、 证 制 度 、 息 还 听 信 民 参 与 渠 道 、 化 公 民参 与程 度 、 大 公 民参 与 力 度 。 使 公 民有 机 深 加 公开制度、 民参与立法制度 、 公 公民批评制度、 建议制度等” “ 。 但是 由 会与政府就共 同价值进行 对话 , 保证决策 的回应性 与公共性 , 达成 于公 民参与受经济 、 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 实践 中仍然存在不 公共利益 ” d 。【 l 一方面 , 积极推广公 民参 与 , 多方位提供参 与机会 , 如 少问题 , 如公民参 与领域不够 广泛、 与程度 不够 深、 与积极 性不 参 参 在 政 策 组 织 中加 入 公 民代 表 、 民训 练 、 层 意 见 搜 集 法 等 ; 一 公 基 另 够 高 、 与机 制 不够 完 善等 ” 此 外 , 府 官员 自身 也 存在 服 务 意 识 参 。… 政 方面 , 民应懂得运 用不同渠道去 参与公共政 策的制定 , 公 如个 别接 不 强 、 公 民 利 益表 达 不 敏 感 、 对 民主 价 值 观概 念 的淡 漠 以及 对 责任 的 触 、 论 扩 散 、 体 推 动 等 : 外 互 联 网 也 是 广 泛 搜 集 民 意 表 达 公 舆 集 此 缺 失 等 问题 。而 要 使 公 民参 与 过 程 有 序 进 行 需 要通 过 政 府 、 民、 公 社 民利 益 的 重 要 渠 道 。 会 等 多 方面 共 同努 力 才 能 实现 这 一 目标 。 32 加 强政 府 公 民之 间 的 互动 - 2 我 国公 民参 与 政 策 制定 过 程 的 问 题 政 府 对 待 公 民参 与 的理 念 将 直 接 影 响 到 公 民参 与 的作 用 发挥 。 21 利 益 表达 渠道 不畅 . 因此 , 府 官 员应 充 分 尊 重 公 民 的人 格 和 合 法权 利 , 认 公 众 在 公 共 政 承 所谓 政 治 , 是 民意 的表 达 。 政府 必须 致 力 于 建 立集 体 的、 享 就 “ 共 政策整个运行 中的主体地位 ,并培养 民众主动参与政策制定 的意识 的公 共利 益 , 这就 需 要 依 靠 公 民及 其代 表 提 出利 益 要 求。 我 国在 利 而 和能力 , 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 , 通过积极参与和平等 的协商对 益表达机制上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政府内部的权力精英在对 社会利 话 实 现政 府 与 公 民 以及 公 民 之 间 的互 动 。 另 一 个 阻碍 政 府 与 公 民互 益 格局 进 行 分 析 的基 础 上 提 出政 策倡 议 ,公 民及 社 会 群体 的利 益 表 动 的 因 素 是信 息 的不 对 称 ,信 息公 开 的程 度 和 获 取信 息 的途 径 直 接 达 渠道 较 少 , 而导 致 政 府权 力过 大 ,主一 仆 ” 系 倒 置 。存 在 政 府 从 “ 关 影 响 公 民参 与 的广 度 和 深 度 ,加 强公 共 权 力 机 关 在政 策制 定 过 程 中 侵害公共利 益的可能性 ” 如 《 。口 例 新华 日报》 的一份 民意报告显示 的信 息 公开 和 决 策 透 明 。 有 六成 被 访 者 认 为 听证 会 已是 流 于 形 式 。 个别 政 府 不 是 把 听证 制 度 33 参 与 途 径 多 元 化 、 范 化 . 规 当成 改 善政 策 制 定 的 手段 , 而是 走 过 场 。 这种 现 象不 但 使 公 民利 益 诉 “ 在社会主义 条件 下 ,直接的决策者们也并 不能始终 保证 忠实 求 无 法正 确 表 达 ,而 且 会 损 害 政 府 的 公信 力 以及 影 响 政 策 制定 的精 地反映人 民群众的利益” 5 。[ l 因此 , 民的参与途径 多元化是确 保政 公 确性。 府能够充分重视公 民权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有效手段之一。 首先政 22 政府 与公 民互 动 滞 后 _ 府 应 大 力 发 挥 大 众传 媒 、 家学 者 、 专 民间 智 囊 团 、 区 、 政 府 组 织 、 社 非 我 国实 行行 政 首 长 负 责 制 是 因 为其 具 有 责 任 明 确 、 权 集 中 、 事 效 利 益 集 团 、 民 等 作 为 公 共政 策 间 接 主 体 的 作 用 , 其 能 够 通 过 压 公 使 率较高等特点 ,符合现代决策迅速果 断解决 问题的要求也与我 国特 力、 舆论 、 私人接触等多种方式参与 、 介入至 政策制定过程 中。其 次 定 的政 治 环 境相 配。 但 同时 也 易 于 导 致 家长 式 领 导 和 一 言堂 式 的决 作 为 公 共 政 策 间 接 主 体 自身 的 个 人 或 团 体 之 间 应 该 紧 密 联 系在 一 策作 风 。 以 精 英 制定 主 体 为 代 表 的决 策体 制 下 最 容 易 发 生政 策 垄 断 形成 一个 强大 的公 民互 动 网络 , 辟 新 的对 话 和 讨 论 渠道 。 后 开 最 现象。 试问作 为政策客体 的公 民在这种场景下谈何互动 当问题不断 起 , 公 民参与 的途 径和 方式 需要政府提供 ~个规 范的环境 以及在政 策 积 累最终演变成尖锐 的社会矛盾时 , 政府才出面解决。比如 2 0 0 8年 制定过程中能够 提出“ 异议 ” 的程序—— “ 方机制 ”避免沦 为政府 反 , 1 的重 庆 出租 车 司 机 罢 工 事 件 , 1月 虽然 最 后 在 政 府 的 出面 调 停 下 暂 的“ 附属 物 ” 。 时告 一 段 落 。但 政 府 所 暴 露 出来 的监 管不 力 , 策 出 台不 考 虑 “ 庆 政 重 34 监 督机 制透 明化 、 制化 . 法 特 色 ” 多 方面 因素 正是 造 成 这 次 事 件 的症 结 所 在 。 等 此外 政 务 信 息 不 公 民参 与 政 策 制 定 是 克服 政 策 腐 败 现 象 的重 要 途 径 ,应把 政 策 透 明很 可 能进 一 步 加 深 政 府 与 公 民 之 间 的误 解 。 制定 的过 程 “ 曝露 在 阳光 ” 之下 。 么应 该 对 政 府 官 员 进行 权 利 制 衡 , 那 23参与途径单一 . 使其 政 策过 程 公开 、 明 , 止 公 共 权 力 的 滥用 ; 扩 大 社 会 监 督 的 透 防 要 在中国现有数 以万计的组织和 团体 ,它们更多的是发挥党组织 “ 和 政 府 与 人 民群 众 之 间 的 沟 通 信 息 、 映 情 况 的 “ 梁 ” “ 带 ” 反 桥 和 纽 作 参与面 ,通过有效的公民参与 ,实现 民众对国家权 力的运作和 政府 行使 权 力行 为 进 行 有 效 的控 制 ,是 在 国 家 与 社 会 之 间建 立 权 力平 衡 用 , 化 为 党组 织 和 政 府 机 关 的 “ 属 物 ” 团 体 表 达 的 功 能 微 弱 ,1 内 附 。 1 3 。 为公民 使 得 在 公 共政 策 制 定 的过 程 中 , 往 总 是验 证 它是 如 何 可 行 的 , 对 机制的关键所 在” 利用互联网拓宽公 民利 益表达的渠道 , 往 而 参 与监 督 提 供 了一 种 新途 径 ,建 立 和 完 善 公 民 参 与监 督 机 制 配 套 的 其 潜 在 的 问题 却 根 本 无 人过 问 , 者是 反 方 力量 过 于 弱 小 而被 忽视 , 或 造成参与途径单一且资源利 用率不高。 因此 , 我国公民参 与的形式和 相 关法 律 保 障体 系 。 参考文献 : 途 径 , 未 达 到理 想 的效 能 。 远 … 罗豪才 健全 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 文明建设【 . N】 人民 日报 ,0 3年 20 24 监 督 机 制 不完 善 . O 9月 O 日第 1 9 5版 政 府行 政 职 能和 行政 权 利 的 不 断 扩 大 , 其 政 策 制 定 过 程 中 的 在 [】 】 政 昌 新公共服 务理论及 其在 当代 中国 的适用性 分析【】 2[杨 4 J. 前沿 , 暗 箱 操 作 和 其他 腐 败 行 为 会 导 致 那 些 政 治 经 济 优 势 利 益 集 团拥 有 20( . 0 8 5) 过 大且 不 公正 的 影 响 力 , 并进 一 步 收 买 国家 的政 策 法 律 和 法 规 , 这 [] 3李瑞 昌 论市场经 济条件下 的公 众参 与公共决 策【】虿建经济管理 干 Jl } 政 策过 程 的整 体 意 识 不 断 提 高 , 有积 极 意 义 。 仍 存 在 不 足 之 处 : 具 然

协商民主视域下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选择

协商民主视域下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选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Dec.2023  收稿日期:2023-08-13 作者简介:董明牛(1985-),男,讲师,在读博士㊂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㊂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2020CX013)协商民主视域下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选择董明牛(铜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铜陵244061)摘 要:协商民主注重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多元参与,民间智库作为多元参与一方,是架起民众与决策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其参与公共决策是协商民主的逻辑要求㊂但当前我国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存在影响力不足㊁协商机会不够平等㊁渠道不够畅通㊁制度供给不完善等诸多现实困境㊂因此,需要创造多元包容协商环境,完善协商民主渠道,提升协商参与水平,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实现民间智库在公共决策中的平等化㊁有效化㊁质量化和制度化参与㊂关键词:民间智库;公共决策;协商民主;参与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2-0065-03The Path Choice of Private Think Tanks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Decision -Mak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DONG Ming -niu(School of Marxism,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61,China) Abstrac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ays attention to multiple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decision-making.As a party ofmultiple participation,private think tanks are the bridge between the public and decision-makers,and their participationin public deci⁃sion-making is the logical require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However,there are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participation of⁃private think tanks in public decision-making,such as insufficient influence,unequal consultation opportunities,unimpeded channels and imperfect system supply.Therefore,we need to create a pluralistic and inclusive consultation environment,improve the channels ofdeliberative democracy,enhance the level of consultation participation,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so as to realizethe equality,effectiveness,quality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rivate think tank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 :private think tanks;public decision making;deliberative democracy;particip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㊂”全面发展协商民主需要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包括社会组织协商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政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㊂民间智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参与公共决策是社会组织协商的重要形式,能够发挥架起民众与决策者之间沟通桥梁的独特作用㊂从民主化的维度看,新型智库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推动决策民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1]42-49同时,加强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也是协商民主建设的内容㊂因此,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是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需要,协商民主也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分析视角㊂一㊁协商民主逻辑: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的作用㊂思想库又称智囊团㊁智囊机构或智库,智库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国内最普遍的是把我国智库分为官方型智库㊁半官方型智库㊁大学附属型智库以及民间智库四类智库㊂民间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智库以其民间性㊁独立性等的特色优势参与公共决策,为公共决策提供了社会智力资源,对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代表了中国未来智库的发展和前景㊂民间智库汇集了民智和民意,人们在这里聚会议政㊁出谋划策㊂现代民间智库已经通过政策分析㊁政策方案设计㊁政策辩论㊁政策批判以及政策评估等多种专业化形式为公共决策提供服务,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议政了㊂[2]54-59民间智库通过各种合法有序的参与方式来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使民智和民意进入到决策系统中,使决策更加科学化㊁民主化㊂作为多元政策参与中的一方,民间智库通过合法有序的政策参与方式表达政策意见㊁提供政策咨询㊁进行政策辩论等是一种民主协商的过程㊂从协商民主的逻辑来看,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是发挥公共理性,助推公共讨论,促进利益协调和达成多元共识的需要㊂(一)发挥公共理性,避免理性不足和精英主义倾向公共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在公共决策中通过讨论㊁批判性审视等广泛的公共协商,是协商民主的应有之义㊂美国学者乔治㊃M㊃瓦拉德兹认为,公共协商是发挥出公共理性,以实现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为目标㊂[3]民间智库更易发挥出公共理性,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参与公共协商与决策㊂民间智库聚集了众多不同学科门类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精通相关政策,且在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和非营利性㊂在公共决策参与和协商过程中,民间智库相较普通的民众参与者,更能够避免情绪化的诉求和理性无知的影响,发挥出公共理性,利用其专业优势对公共决策进行分析㊁论证以及辩论和协商㊂相较于政府㊁政党以及利益团体等,民间智库独立于它们之外,可以称之为第三部门,它是一个具有很大自治性的政策研究机构㊂民间智库在整合国家 社会二元化的优势是官方智库所不及的㊂[4]它能够收集民众利益诉求进行公共利益的初步整合,在决策参与协商过程中,提供客观的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影响公共决策过程,从而实现公共利益㊂协商民主存在理性不足㊁协商无效和精英主义倾向的缺陷,而民间智库的专业优势恰恰能够有效弥补普通民众在公共决策协商中的理性不足和协商无效缺陷㊂同时,民间智库独特的民间性汇集了民众的利益诉求,集中了民智㊂有学者认为民间智库能够代言民众的利益, 民间智库可以反映公众的意见并用民间的眼光来评价政府的公共政策 通过这样的参与将民间的意见和利益带到公共政策中去,从而使社会各方面都得益 ”[5]作为民众利益的代言人,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协商民主精英主义倾向的缺陷㊂(二)助推公共讨论,促进决策透明和公民参与政治系统论提出黑箱理论,把决策过程看作是一个 黑箱”,称之为 政策黑箱”㊂[6]协商民主要求政府决策过程向各社会团体和公民开放决策程序,鼓励广泛理性的公共讨论,就是要打开 政策黑箱”㊂民间智库通过接受媒体访谈,参加电视辩论节目,参与公共论坛讨论,出版期刊㊁研究报告,召开学术发布会等形式,参与影响公共决策同时,也影响公共舆论助推了公共讨论㊂国内较为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出台之前,发布了 改革建议30条”的报告就助推了社会民众对国家改革决策的公共讨论㊂民间智库的独特民间性及其社会性基础使其与社会民众联系密切,其决策参与影响政府决断的同时,也容易助推公共讨论,而这种公共讨论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民众对决策信息的知情和理解,也进一步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公共决策,有利于决策透明,防止 政策黑箱”㊂(三)整合民意诉求,利于利益协调和多元共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公民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公共决策中,而作为决策者的人又存在 有限理性”,以及决策者个人存在利益偏好等,因此,公共决策的制定未必能完全体现民意和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㊂民间智库不同于政府机构和官方智库的最大特性在于其独立性和民间特性,这种特性利于他们收集更加广泛的社会利益诉求,并与利益诉求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持续的沟通与交流,以专业化和理性化的方式对社会多方面不同的利益进行了初步整合,进而以政策咨询等的方式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来对决策施加影响㊂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是在整合与协调多元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参与和协商,因此,通过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利于政府的进一步协调和多元共识,提高协商效率㊂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决策参与者通过公共协商达成决策共识,提升了公共决策的合法性㊂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整合了多元利益诉求,促进利益协商和共识,而这也正是合法决策的需要和协商民主的追求㊂二㊁协商民主缺陷: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实践困境从协商民主的要求来看,民间智库在参与公共决策的协商中应具备有效的影响力㊁平等的机会㊁畅通的渠道㊁完善的制度等,但当前我国民间智库在参与公共决策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协商影响力不足㊁机会不平等㊁渠道不畅通以及制度不够完善的困境㊂(一)协商影响力不足智库参与公共决策作用的发挥,其本身以及智库产品在政策协商中的影响力是重要的方面, 影响力是民间智库追求的一个核心价值”㊂[7]而当前我国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进行政策协商的影响力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㊂一方面,民间智库与政府之间互动不足,存在信息不对称,民间智库难以及时掌握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也难以进行精准定位,从而不能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思路和方案,在进行政策咨询和协商时缺乏影响力㊂另一方面,政府对民间智库缺乏信任,对民间智库在政治上存有警惕心理,当前我国还未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决策咨询制度,在公共决策中政府是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主导者,政府对民间智库还不够信任,很少主动邀请其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民间智库即使参与进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政府的不够信任也难以发挥影响力㊂(二)协商机会不平等协商民主倡导公共决策多元主体广泛平等地参与协商,但现实中往往存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分,相比弱势群体,强势群体因社会资源丰富,有更多的机会表达利益诉求,有更多的渠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㊂在决策参与协商中,强势群体往往掌握了话语权,而弱势群体声音微弱,话语权不足㊂当前我国民间智库相较官方智库在政策参与过程中,存在着协商机会不平等,缺乏话语权㊂官方智库与政府关系密66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切,有的官方智库本身就隶属于政府部门,是政府部门下设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在做决策时会征询这些官方智库的意见,甚至是要求官方智库参与到决策的研究与制定中㊂[8]此外,民间智库人才缺乏,经费来源不足,政策限制等多种因素都影响了其参与公共决策进行协商的机会㊂(三)协商渠道不够畅通智库参与公共决策可以通过参与调研㊁参与决策讨论和起草㊁提交建议报告㊁发布报告引导舆论等方式进行政策协商影响公共决策㊂官方智库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官方智库,是党和政府的决策参谋机构,有专门的内部刊物,以报送内参的方式向上直接传递智库成果㊂官方智库参与协商的渠道不仅畅通,而且智库成果也容易得到党和政府相关领导的认可和采纳㊂以最典型的官方智库中国社科院为例,2019年其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报送智库成果1786篇,获采用689篇,得到中央领导批示326篇㊂[9]相比之下,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进行协商的渠道并不够畅通㊂即使有些民间智库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会议一般也不会邀请民间智库的领导列席参与,民间智库难以直接参与党和政府的决策讨论㊂民间智库获取党和政府的决策信息有限,也就限制了其调研和建议报告质量,降低了智库成果的采纳度㊂(四)协商制度供给不完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协商民主并进行了一系列协商民主的实践,在公民和社会团体参与公共政策的协商方面也创设了政治协商会㊁听证会㊁民主恳谈会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渠道与之接轨㊂但当前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协商制度供给并不完善㊂以政府信息公开为例,国家虽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使信息公开真正得到落实,还缺乏与之相配套一系列制度㊂有些政府部门形式上做到了信息公开,但政策信息公开不足,或者有选择性公开㊂政府信息公开的不完全㊁不充分,使得民间智库掌握的决策信息不准确,在政策协商过程中也就难以发表准确的意见和建议㊂再如决策咨询制度可以用制度确保决策能够广泛吸取各方意见,使民间智库能够具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共决策,从而保证民间智库以客观㊁独立的特性参与政策协商㊂我国尚未形成现代化的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咨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仍不完善,民间智库参与政策协商也难以制度化地参与进来㊂三㊁协商民主路径: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有效策略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是协商民主发展的要求,解决当前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根本上仍要从协商民主的角度寻求有效路径㊂在完善的协商民主机制下,民间智库作为协商参与主体能够平等㊁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中,发挥出民间智库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㊂(一)创造多元包容协商环境,实现平等化参与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在公共决策中就要实现决策的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让更多的决策主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实现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是协商民主和公共决策民主化发展的要求㊂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政府应创造多元包容的协商环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吸纳民间智库参与到政策协商过程中来㊂一方面,政府应转变观念,认可民间智库的身份和作用,承认民间智库的法律和社会地位,鼓励民间智库的发展和参与到决策中来㊂另一方面,政府应为民间思想库注册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便利,降低准入门槛,完善非营利法人制度,和官方智库一样平等对待民间智库,创造多元包容协商环境,为民间智库的发展和决策参与创造有利条件,让民间智库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决策协商中㊂(二)完善协商民主渠道,实现有效化参与发展协商民主的关键在于完善协商参与渠道,民间智库有效参与公共决策,发挥在决策参与中的影响力,从发展协商民主的途径来说,就是要拓展完善民间智库参与决策的协商渠道㊂在当前民间智库通过正规渠道参与公共决策进行协商的影响有限,民间智库往往通过出版著作㊁定期刊物以及组织各种会议等非正式渠道的形式,在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相关决策的舆论,以社会舆论的外部影响达到政府决策的关注和决策相应调整㊂完善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协商参与渠道不仅要打通正式的协商渠道,与官方智库平等地正式地参与公共决策中来,还要不断创新拓展协商参与渠道和方式,实现决策参与协商的有效化㊂民间智库应发挥其汇聚民意和舆论引导的优势,善于运用网络㊁新媒体等积极创设公共意见交流空间,在公共意见交流空间中型塑社会舆论㊁引领公众的决策讨论等,从而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协商渠道作用㊂民间智库应继续加强同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媒体的协商渠道作用㊂民间智库同媒体的合作是当前民间智库的主要活动方式,同媒体合作形成的社会及舆论影响进一步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其影响力远大于和政府及民意代表的合作㊂[10]民间智库还应建立有效的转播机制来拓展协商渠道,在参与公共决策时,把自己的决策思想和研究成果以制度化的设计和安排进行传播,有效影响了政府公共决策,拓展了协商参与的渠道㊂如,组织决策研讨㊁举办政策论坛㊁主办网站㊁参与政策会议㊁录制政策评论视频等等㊂(三)提升协商参与水平,实现质量化参与与普通公民相比,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在政策参与的专业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㊂因此,民间智库要提升协商参与的水平,关键不在于提高协商参与的能力,而是要发挥出其民间性㊁独立性的优势,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参与政策协商,提出符合民意诉求的客观公正的政策建议,从而提升协商参与水平,实现质量化参与㊂坚持民本取向以及对公民社会和公共利益的价值关怀与现实追求是民间思想库的最高目标㊂[2]而公共理性以及公共利益正是协商民主的关键,在协商民主下,民间智库提升协商参与的水平和质量,更应该发挥出公共理性,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参与公共协商与决策,以客观性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影响公共决策㊂承担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共责任以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合格智库的基本要求㊂[11]因此,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还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这也是提升协商参与水平以及提升民间智库整体水平的要求㊂(下转第109页)76 第12期协商民主视域下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选择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㊂”[1]12显然,这种轻盈的视觉形象,能给读者带来一种轻松㊁愉悦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㊂尽管人们深感现实生活对自己的重负与重压,然曹文轩小说对其的艺术表现则是轻逸和轻松的㊂ 这种轻逸化的审美表达,从创作主体上看,无疑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叙事策略,从叙事效果上看,则又表现出一种诗性化的美学趣味,即一种轻盈㊁灵动或诙谐之中所包含的特殊情韵和意味㊂它不仅确保了小说的 好看’,还洋溢着各种叙事的智慧,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㊂”[2]作为儿童成长小说,作家往往是以少年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生活,既要让其认识到生活的艰辛㊁不易和沉重,又要让其从人生经历的苦难中坚强地成长起来,更要让其超越苦难㊁卸下重负,轻松地奔向人生的大目标㊂这是儿童成长小说作家的天职与使命所在㊂无疑,作家观察生活的基点一直是 重”,而 轻”只是其艺术表现与书写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文学表现之 轻”,正是对生活之 重”的一种反拨㊂尽管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不可避免,但文学却能让我们插上翅膀飞上艺术的高空来俯视苦难㊁超越苦难㊂因为,学会换一个视角和立场来观察㊁看待和审视现实生活和外部世界,就会有一种全然不同的新感受㊁新体验与新收获㊂ 参考文献:[1][意]伊塔洛㊃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 ].杨德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洪治纲.论新世纪小说轻逸化的审美追求[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04):1-9.[3]曹文轩.青铜葵花㊃美丽的痛苦(代后记)[J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2010.[4]曹文轩.草房子[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㊁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281.[5]曹文轩.三角地㊃大水[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2013:247.[6]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曹文轩.第二世界[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59-260.[8]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33.(责任编辑 吴明东)(上接第67页)(四)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实现制度化参与全面发展协商民主需要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特别是健全协商民主相关配套制度,以制度化形态规范不同层次决策参与者的协商参与㊂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作为多元协商参与一方,要实现协商参与的规范化和有效化,应健全和完善决策咨询制度㊁重大决策信息公开制度等㊂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㊂作为协商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现代化的决策咨询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内容㊂完善的程序是任何一项健全的制度所必备的要素,现代法治的核心问题就是程序问题㊂[12]因此,应规范决策咨询程序,推进决策咨询制度程序化㊂决策咨询制度程序化明确规定了什么样的政府决策需要哪些人参与决策咨询,明确规定决策咨询委员会应把相关领域和类型的民间智库专家吸纳进来㊂健全重大决策信息公开制度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政府信息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政府重大公共决策影响广泛,其决策基本信息要及时公开,以便民间智库作为政策协商参与者能够了解决策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表达政策意见和参与协商㊂此外,还应进一步健全落实听证制度㊁决策公示制度等其它相关配套制度,为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提供完善的制度供给㊂ 参考文献:[1]刘西忠.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传统的百年赓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决策信息系统耦合[J ].江苏社会科学,2021(06).[2]钱再见.当代中国民间思想库及其功能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分析[J ].行政论坛,2013(05).[3]JorgeM.Valadez.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Self-Determination in MulticulturalSocieties [M ].Colorad⁃o :USA WestviewPress ,2001:31.[4]李艳萍.民间智库的自我发展道路探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31-34.[5]武建忠.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5[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09.[6]Easton.D.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M ].New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65:32.[7]金家厚.民间智库发展:现状㊁逻辑与机制[J ].行政论坛,2014(01):56-61.[8]夏春海,王力.中国非官方智库的机遇㊁挑战与发展路径[J ].前沿,2013(03):9-11.[9]谢伏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J ].机关党建研究,2020(03):4-6.[10]李艳萍.民间智库的自我发展道路探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31-34.[11]俞可平.俞可平: 智库”的影响力从何而来[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2):63.[12]葛洪义.法理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78-79.(责任编辑 马 蓉)901 第12期论曹文轩小说轻逸化艺术表征。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信访制度存在着诸多 的不足和缺点 : 一是信访机 构 只是一个接收信息的部 门, 而没有解决问题的权能 ; 二是有些地方 的信访办形同虚设 , 更有甚者 , 有些信
访 干部竟 沦 为某些 被 投 诉 对 象 的情 报 员 , 使 监 督 致 举报 者 屡屡遭 受 打击报 复 。 4 参与 社 团 活 动 。我 国现 有 社 团 主 要 包 括 两 .
到 至上而下 的权 力影 响 , 一些 官 员 的“ 上 ” 理 十 惟 心
与方式, 以政策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直接( 或间接 )
参与 和影 响公 共政 策 , 表 达 自身 利 益 和意 愿 的公 来
分严重 , 在干部和群众关 系问题 上缺乏对群众利益
需求 的制 度或 强 制性 的 回应 。 由于 上 述 原 因 , 国 我 公 民通过 选举 影 响公共 政策 的效 力受 到很 大限制 。
相信任的 良好关 系 等具 有十分重要 的作 用。在我
国 , 论 公
19 年 ,行政处罚法》 96 《 的颁布正式确立了我 国法制
的听证 制度 , 进入 2 O世 纪 , 民听 证 会 已 经在 我 国 公 很 多地 方广 为实 行 。但 目前 来 看 , 民听 证会 的实 公
民增值行为及其过程。公 民参与公共政策 , 对于保
证一 个社 会公 共政 策 的公 共 利 益 价值 取 向 , 高 政 提 策 的科学 性 , 优化 公共 政策 体 系 , 建立 公 民与政府 互
2公 民听证会。“ . 公民听证会是保留至今 的最
常见 的 公 民 参 与 公 共 政 策 的 正 式 形 式 ” ’ …‘ 。
类 :官方 ” 团和 民间社 团。官方社 团主要指 工 “ 社 会、 妇联 、 共青 团、 残联等, 这些团体既要维护各 自所 代 表 的那部 分群 众 的利 益 , 群 众 的意愿 和要 求 及 把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路径选择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路径选择

1n rip t o u l e iin— ma ig s se ,t e“ du c” o o i n ee tg o p ,p l ia n e n u’ fp bi d cso ’ c kn y tm h a j n t fs c litrs r u s oi c l a t
Ke wo ds cvi r i i to y r : i c pa tc pa i n;publc po iy;pa h s l c i n i lc t e e to
作 为 政 府 提 供 的 一 种 重 要 公 共 物 品 和 进行 公 共 管 理 的基 本 手 段 , 共 政 策 在 解 决 公 共 问题 , 配 公 分
提 出解 决 途 径 。
关 键 词 : 民参 与 ; 共 政 策 ; 径 公 公 路
中图分类号 :6 D 文 献标 识 : A 文 章 编 号 :62 4 4 2 1 )1 0 一 O 1 7 - 6 X( 0 2 0 — 8 6
O n Pa h Se e t o f Ci i r i i to i Pub i lc t l c i n o v c Pa tc pa i n n lc Po i y
lz st a i zn p riiain i u l oiy p o e si hn a ig sv rlmao r be :t e y e h t t e a t p t n p bi p l r c s n C iafcn e ea j rp o lms h ci c o c c
p r i i a i n.t e p r ii a i n o “ f ii ls li h d p r m e t l m ” c l u e h n o p e e p o e to a tc p t o h a tc p to f o fca e fs e a t n a i s u t r ,t e i c m l t r t c i n m e h n s s s e a d t e “ o t p e e t e r ” o a s m e i y t m ,c r e p n i g y,t e p p r c a i m y t m n h m u h ic h o y fm s d a s se o rs o dn l h a e p t o wa d s m e c u t r a u e o h s r b e s u s f r r o o n e me s r s f r t e e p o lm .

公民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公民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公民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collected by 阿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公民政治参与不仅是一个民主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以及公民个人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实现政策过程科学、民主、合法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公民有效参与各级政府政策制定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一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可以保证所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其二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这项政策能否通过,2007年厦门PX事件就是公民参与意识提高的佐证,正是当地市民的广泛介入,才使政府取消引进重污染项目。

2、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备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自上而下”政策制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程度依然很低。

只有真正克服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有效参与
消极参与的原因解析:
(一)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方式的制约。

(二)我国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三)公民参与会增加公共决策的成本
促进公民积极参与的可行办法:(分两个层面)
1)对政府层面而言:
1.公共政策制定制度化和程序化
2.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公民参与奠定物质基础
2)对公民层面而言:
1.转变观念,在加强对自身主体性和参与意识的认知与实践的
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
2.公民可通过加入非政府组织(NGO)对公共政策制定施加影
响力
3.通过网络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路径探析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路径探析

关者中的部分人作为代表参与决策 , 而且代表的选择 往往 是 “ 相 对 盲 目” 的、 非理性的 , 有 些 时 候甚 至 只能 选择 陌生人 作为代 表 。而 网络 可 以提供另 一种相 对有 效的代表选择方式 ,人们可 以通过 网络对 网络代表 ( 网络精英 、 网络舆论领袖 ) 的道德 、 智力 、 知识 、 立场 有更充分的了解 , 从而使 网络代表在代表性和有效性 上比一般代表有明显的优势。 ( 三) 从参 与效 度看 , 公 民 网络参 与是 实 现公 共政
政决策行为 、 完善科学 民主决策机制的一个重要举措 , 是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
个重 要着 力点 。
关键词 : 体制改革
网络参与 公共政策
文章编号 : 1 6 7 1 — 1 1 5 7 ( 2 0 1 3 ) 0 2 — 0 0 5 献标识码 : A
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 ,社会开放程度 的不断扩 大, 人 们 的公 民意 识 不 断 提高 , 对 社 会 的民 主化 要求
不断增强 , 因此 , 规范行政决策行为, 完善科学民主决 策机制 , 扩大公 民有序政 治参与渠道 , 畅通社会诉求 表达, 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 要求 。
的社 会 参 与意 识 、 法律 意 识 的不 断 觉 醒 和发 展 , 正 在
较低等优势 , 为最广泛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 二) 从参与深度看 , 公民网络参与是实现公共政
逐步形成一个个有现实影响力 的“ 压力集团” , 网民的
声音迫使公权力经常处在紧张和警惕之中, 并警示领 导干部依法行政 ,恪守基本的政治伦理和人伦底线 , 策科学化决策的必然选择 参与深度指参与者对公共政策实质和 内容的把 在 维护 公 共 利 益 和监 督 公 权力 上 发挥 越 来 越重 要 的 握深入准确 、 辩论深入 、 意志独立 , 能在整个决策过程 中发挥影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 只能选择利益相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发布时间:2021-04-20T04:14:18.41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期作者:吴韬[导读] 为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成为了现代政府决策的迫切需要。

湘潭大学摘要:为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成为了现代政府决策的迫切需要。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不仅能够提高政策质量推动、政策执行,还大大锻炼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值得注意得是,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价值观念、制度体制以及公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在限制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效果,所以应当从转变行政观念、培育公民社会、完善公民参与保障制度和落实政策主体决策责任入手,推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的程度。

关键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合作治理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我国行政体制也在朝着“服务型政府”、分权化、市场化等方向变革,以便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共政策的质量。

同时,为适应不断扩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政府缓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的公共政策必然要反映市场经济中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因此能否处理好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了公共政策能否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如何保证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得有效参与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一)公民参与公民政策制定对政策本身的影响公共政策最本质的特征是公共性,它决定了政策受众的广泛性和影响的深远性,[1]因此政策内容应该充分体现民情民意,政策过程应提倡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协商,政策目标应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体现公共利益。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推进政策执行的过程。

1.体现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充分收集和正确处理好政策信息是政策制定的关键,信息量不足、信息质量差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都可以导致政府决策失败。

然而,政府、公民个人、利益团体、大众传媒等多元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彼此竞争,在集体选择的过程中为决策者突破信息孤岛,减少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决策失败风险。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必须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体现在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权利,而且要落实在具体的权利使用上,公民要参与到行政管理活动中,特别是公共政策的制定。

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1、公民参与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一个国家公民参与政策水平的高低是与其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参与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程度受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客观上仍然制约着公民有效地参与公共政策的输入过程。

2、公民参与的民主法律机制不够健全虽然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民主参与的权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并没有为公民参与的方式,程序等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渠道。

特别是我国现有法律对于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实体性规范较多,程序性规范较少,而以法律形式将公民参与的形式、内容、途径和步骤予以明确规定,并将公民参与作为程序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这就导致我国的公民参与缺乏相应的法制保障。

3、公民参与意识薄弱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致使个人专断、家长制等思想意识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对民主政治发展尤其是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判断产生某种消极影响,,导致参与主体的意识薄弱,参与热情不高,从而影响公民政策参与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参与主体自身能力偏低,不熟悉日常的政治行为规范,缺乏相应的政治技能,对公民参与的渠道、程序、方式等的不了解,对政策制定的过程及背景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也造成了公民参与意识的淡漠。

4、公民参与的范围和渠道偏少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范围,主要局限于物价、环境保护、市容等,而对关系到民生的重大社会政策如住房、高考、医改等,公民参与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论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价值与路径选择

论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价值与路径选择

强公 民参与的制度建设 , 不 断完善公共政 策公 开制度 , 建立健 全政 府性 民意表 达机制 与舆论监督 机制 , 并培 育
公 民参与的主体意识 , 践行公 民参与 , 培养公 民参与文化 。
中图 分 类 号 : D 6 0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2 6 3 8 ( 2 0 1 3 ) 0 5— 0 0 2 2— 0 3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n r l a o f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S o c S c i )
S e pt . 2 01 3
2 0 1 3年 9 月
论公 共 政 策 过程 中公 民参 与 的价 值 与 路径 选 择
Re s e a r c h o n Va l u e a nd Pa t h o f Ci t i z e n Pa r t i c i p a t i o n i n Pu bl i c Po l i c y Pr o c e s s S NhomakorabeaEN g
沈 婧
( 苏州大 学 政 治与公共 管理 学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1 2 3 )
关键词 : 公 民参与 ; 公共政策 ; 公共利益 摘 要: 公 民参与是 民主政治的 内在要求 , 决定着政府公共政 策的合 法性 、 科 学性 、 合 理性与 实施 的可行性 , 有 助于保证 公共政策的公 共利 益取 向, 增强对公 共政 策的回应与监督 。实现 公共政 策过程 中的公 民参 与应该加
( P o l i t i c s a n d p u b l i c Ma n a g e m e n t C o l e g e , S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S u z h o u J i a n g s u , 2 1 5 1 2 3 , C h i n a )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路径探析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路径探析
21 0 0年 1 月 ( 总第 1 9期 ) 0
大 众 商 务
Po u a p l rBusn s ie s
N . , 01 o 12 0
( u ua vl, O 19 C m lie N .0 ) t y
我 国公 民 参 与 公 共 政 策 过 程 的 有 效 路 径 探 析
程的加 快和 公民 素质 的提高 , 公民参与 公共决 策已经成 为一种趋 势。在
新时期推进公共 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 保障公民 的政治 权利 , 对 实现 公共 决策的科学化与 民主化 , 提高公共 决策 的制定与 执行喷 量 , 有重要 的 具
理论与现实意 义。 ,。
听证 制度的重要意 义在于 它为公 民提供 了一个 参与公 共政 策决策 的固 定渠道—— 听证程宇 。目前我 国地方 政府听证制度主要有 三类 : 一是 行 政 处罚听证 ; 二是价格 决策听 证; 三是 立法听 证。听证 制度为 公民提 供
益 , 据认可的程序 和规 范 , 根 采取一定 的手段 和方 式选择领导人 、 影响政 治决策 、 监督 决策而实施 的政治运行过 程。 公共政 策过程 一般可 划分 …
信访是 我国一 种制度化 的公民 个体参 与、 影响 公共政策 的途 径 , 是 指在~定的民主政 治制度体制 内 , 大人民群 众通过 写信 或走访 , 广 向各 级党政机关反映情 况 、 陈述要求 、 咨询政 策 、 申诉问题 、 出批 评 建议 等 提
与指 公民的政冶参与 , 例如投票选 举。广义上是指除 了政治 参与以 外还 包括 公民在公共利益 、 公共事 务管 理方面 的参与 , 例如 社区管 理。公 民 参与 公共政 策 , 是指公民通过合 法的途 径与 方式 , 以政策 主体和 客体双 重身份参与和影 响公共政 策 , 表达 自身利 益和 意愿的行为及其过 程 。公 民参与公共政 策制定对 于保证 政 策公共利 益的 价值取 向 ,优 化政 策体 系, 提高政 策的科学性 , 建立公民与政 府相 互信任 的 良好关 系有十分 重 要的作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2年 1月
胜利 油 田党校 学报
J u n lo h a t c o l fS e g iOi ed o r a ft eP ry S h o h n l l l o f i
J n 2 l a.O 2
Vo . 5 No 1 12 .
第 2 卷 第 1期 5
共 利 益 、 适政 府 功 能 和促 进 经 济 社 会 良性 运行 等 调 方面 发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看 作 是 当代 政 府 的 命 脉 。 被 公 共 政策 的正 确 与否 , 直接 关 系 到 政 府 工作 的成 将 败 和 国家 民族 的兴 衰 。作 为 公 共 政 策 的参 与 者 , 公 民个人 或 组织 一方 面应 遵 从 公 共 政 策 的 各项 规 定 , 即进 行输 出性 的政 策 参 与 ; 一 方 面 还 应 该 为 决 策 另
过程 呈 现 出明显 的“ 输 入 ” 征 n , 内 特 ] 这一 特 征 使 中
组织 与人 民政 府之 间 沟 通信 息 、 映情 况 的 “ 梁 ” 反 桥
和 “ 带 ” 作 用 , 为 党 组 织 和政 府 机 关 的 “ 纽 的 成 附属 物” 。一方 面 , 政府 在制 定和 执行公 共政 策 时未能养 成通 过适 当渠 道从 社会 寻求 协助 的习惯 ; 另一 方面 ,
作为 政府 提供 的一 种重 要公 共物 品和进行 公 共
管理 的基 本手 段 , 共 政策在 解 决公共 问题 、 配公 公 分
民众或 地方 需要 , 往往 造成 政策 制定之 后 障碍重 重 ,
难 以执行 。与此 同 时 , 国公 共 政 策 比较 重 视 输 出 我 性参 与 , 造成 了公 民参 与公共 政策 方式 的非平 衡性 。 在 社会转 型期 利 益分 化 日益 加 剧 , 益互 动 过 程 越 利 来 越强烈 的条件下 , 民可能 会 因输 入性 参 与 渠 道 公 的 阻塞 , 而产 生游行 、 威 、 示 罢工 等冲突 性参 与行 为 , 危及 公共 政 策系统 的稳 定性 乃至政 权 的合法 性 。 . 2“ . 附属 物” 会 利益 团体 。社会 利益 团体与公 社 民个 体相 比 , 在政 策 过 程 中 的利 益 整合 和利 益 表 达 方 面具有 更 大的影 响力 。由于传统 的全 能政 治 的影 响, 中国大多 数社 会 利 益 团体 主 要 不是 作 为 利 益集 团 向政策 制定 者施 加 压 力 , 是 更 多 地发 挥 了 在党 而
策 体制 并 未彻底 清 除 , 代 化 的决 策 体 制并 未 最 终 现 确 立起 来 。与之 相 应 地 , 民参 与 公 共 政策 也 受 到 公 各 种 因素 的阻碍 和束 缚 。 1“ . 内输入 ” 共 决策 系统 。当代 中 国的公 共利 公 益 整合 与表 达 主要 是 由党组 织和 政府 内部 的各 级官 员们 来 体察 和认 定 的 , 而 使 当代 中 国的政 策 输 入 从
主体 提供 各种 信 息 , 即进 行 输 入性 的政 策 参 与 。一 个 有效 运 行 的公 共 决 策 系 统 中 , 民的 输人 性 参 与 公
与输 出性 参与 处于 平衡 状态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国公 民参 与公 共政 策 的影 响 因素探 析
我 国 目前 正处 于从传 统 决策 体制 向现 代决 策体 制 的转 轨 时期 , 这一 时期 的显 著特 征就 是 : 传统 的决
的 公 共 话 语 权 , 善 公 民 参 与 的 制 度 框 架等 方 面 着 手 。 完
【 键 词】 公 民参 与 ; 共 政 策 ; 径 关 公 路 【 图分 类 号1 D 2 . 中 615 【 文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1 10 —4 2 (0 2 0 — 0 7 — 0 文 0 9 3 6 2 1 )1 0 7 3
3“ . 官本位 ” 治参 与文 化 。在处 于社 会转 型 时 政
期 的中 国 ,官本 位 ” 治 参 与 文 化仍 具 有 强 大 的生 “ 政
国政策 问题 的提 出 , 更多 采用 “ 内在创 始型 ” 政治 和“ 动 员型 ” 模式 , 较 少地 使 用 “ 在创 始 型” 式 , 而 外 模 由 此也 使得 输 入 阶段 公 民的声音 很难 进人 体制 渠 道 。
公 民在 政策 的输 入过 程 中的话 语权 被弱 化乃 至
民参与面临 “ 内输 入” 共 决 策 系统 、 附属 物 ” 会 利 益 团体 、 官 本位 ” 治 参 与 文化 、残 缺 化 ” 度 保 障 机 制 、喉 舌论 ” 众 公 “ 社 “ 政 “ 制 “ 大
传媒 体 系等 问题 , 改 善 我 国公 民参 与 公 共 政 策 , 需 从 还 原 利 益 团体 的政 治 本 色 , 建 以 民 为 本 的参 与 文 化 , 强 大 众 传 媒 要 还 构 增
社会 利益 团体 也缺 乏 参 与 的 内在 驱 动 和 制度 途 径 ,
导致 游离 于公共 政 策 过 程 之外 , 能真 正 发 挥其 利 不
益积 聚和 政策 监督 功能 。 而随 着社会 利 益 不 断 多元 化 , “自下 而 上 ” 的政
策要 求增 多 , 观上 要求 政策 输入 主体 多元化 , 客 充分 发挥 社会 利益 团体 的作 用 , 而 形 成 了政 治 规 范 与 从 社会 现实 之 间的 冲突 。
公民参 与公共政 策的路径选 择
陈 光 军
( 四川 民族 学 院 政 法 系 , 四川 康 定 6 6 0 ) 2 0 1①
【 摘
要】 公 共 政 策是 民 主 国 家治 理 社 会 的 主 要 工 具 , 民 参 与 则 是 当今 世 界 政 治 发 展 的 基 本 趋 势 。 我 国公 共 政 策 公 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