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ppt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 封建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 到进一步开发,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 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业发展特点:①广 ②大 ③细 ④多 ⑤高⑥新 (3)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 的交易市场──市。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会和扬州、 益州等商业都市。商路畅通;货币统一;市场发达,管理 严格;商人实力强,中外自由贸易
●学法提示
1、牢固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史实是完整进行 历史单元复习的前提 2、要学会搭建单元知识框架,将分散、琐碎的知 识点用知识链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即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阶段特征。 3、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 点,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主义对历史现象和历 史规律进行概括和归纳,从中得出解决历史问题 的一般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1)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2)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田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4)杂税: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 、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初 税 亩 ( 征 收 土 地 税 的 开 始 )
编 户 制 度 ( 完 整 的 赋 税 徭 役
制 度 正 式 形 成 )
3.下列关于隋朝具有开创性举措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③开凿长江淮河间的运河 A. ① B. ①② ②以科举制选拔官员 ④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科举制在隋唐创立并能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思想发展的需要 B.庶族地主阶级人数增大
1. 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 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C 有利于选拔人才 展
B削弱了皇权
D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
2. 比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A.始终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B.有利于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参政
C.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择官员的制度
D.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朝
两税法:由于大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租庸调制无 法正常进行。780年,杨炎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
如何理解两税法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 一大变革和进步 ?
①使唐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 政收入。②改变了过去以人了为主的赋役制度,地税按亩征收, 户税虽“唯以资产为宗”,但土地是资产中的主要内容,所以也 主要是依据土地征税。征税标准由税人向税地转化。③依资产纳 税,放松了封建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④两税法规定贵族、官 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也相对减轻 了农民负担。⑤政府确定税额是以钱计算,在一定意义上刺激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使后来税制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演变的 起点。
你认识下面的人物吗?了解他们的功绩吗?
隋 文开 帝皇 之 杨治 坚”

唐 太贞 宗观 之 李治 世” 民

武则天 上承“贞观之治”, 下启“开元盛世”, 史称“贞观遗风” 历史功绩, 昭昭于世

— —
唐 玄开 宗元 盛 李世 隆” 基

第四章
隋唐单元复习
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时期
沅陵七中 全建兵
租 调 制
租 庸 调 制
两 税 法 ( 开 始 改 变 以 人 丁 为 主
的 收 税 标 准 )
募 役 法 ( 纳 钱 代 役 )
方 田 均 税 法 ( 按 亩 纳 税 )
一 条 鞭 法 ( 田 税 、 丁 税 、
杂 税 合 一 , 按 田 亩 的 多 少
征 收 , 用 银 两 交 纳 )
地 丁 银 ( 废 除 人 头 税 、 征 收 银 两 )
C.完成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D.封建经济发展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007 高 考 题
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 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 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C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4.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 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5. 6“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 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 的生产工具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1.唐中后期推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
A.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 C.放松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抑制土地兼并
2.唐朝两税法最深刻的影响是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改变了以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D.加强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3.唐两税法实施意味着①租调制已经被废止 ②赋税标准转为 以财产为主③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 ④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
●高考前瞻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历年高考都是命题 的重点之一。已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 文化、民族关系等各方面,今后命题除继续突 出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外,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的 联系,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是我们 关注的重点。由于本单元的许多内容便于考查 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重视对这些能力的培 养。

见 !
制作: 沅陵七中 全建兵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 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 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 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 站不稳的样子。
பைடு நூலகம்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隋唐历史发展线索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武则天统治 贞观之治
589隋统一中国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581隋建 立
618年唐建立
907年唐灭亡
政治 国家统一、制度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阶 段 特 征
经济 封建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对外关系 对外友好交流频繁
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 A.打击了士族势力 B.限制了皇权
C.分散削弱了相权
D.实现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权分立
2.与魏晋南北朝相比,隋唐制度革新内容的最突出体现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 C.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B.经济高度繁荣 D.士族制度进一步衰落
2.科举制度 演变: 隋文帝时采取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建进土科—— 贞观年间,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进一步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三级.考试实行糊名法—— 明朝“八股取士” ——戊戍变法废除八股文 ——1905年废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 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③科举 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 进了文化教育发展。④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 于政局稳定。因此,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历史作用: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
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 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 租庸调制。租为田租,即土地税,缴纳谷物;调为户调,属人 头税,缴纳绢和布;庸是服役期间纳绢或布代役,不再限制年 龄,也是人头税。可见,租庸调制是以人头税为主的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赋税负担, 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赋税收 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 重点阐释
1.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均田制开始于北魏,止于唐朝中期,正处于我国封建社 会的繁荣时期。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国家保证了农民的土 地,从而促使生产的发展。 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并加以改进,规定50岁以上的可以 纳绢代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租庸调制 庸 成年男子可以布帛代役
两 税 法 从人丁为主到资产为主
● 重点阐释
1.三省六部制
职权 :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 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 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 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1.征收标准:人头税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说明封建国家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趋向松弛 2.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说明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更发展
3.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 志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以唐中期征收 茶税为标志。 5.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 准 6.农民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 制为标志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
政治:国家统一 制度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1、中央官制 2、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独相制 到群相制 科举制 均田制 府兵制 以考试选拔官员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3、土地制度 4、兵 制
5、赋役制度
募兵制
减轻农民负担,导致军阀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