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季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春季高中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优化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54.5 17.1 27.2 0.04 1.2
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解析: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产值急剧下降,由此联想到三大改造,问题便迎刃而解。
答案:B
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图片中的文字“某某市装订生产合作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合作社,股票说明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由此判断D项正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故A、C 两项错误。
B项不符合“合作社”这一信息,故错误。
答案:D
3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解析: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工农业的产值和比例问题,排除C、D两项。
“一五”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排除B项。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工业落后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是在1958年,很明显,这是“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带来的后果。
答案:D
5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题目提供的图表直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在直线上升,而农业总产值却在大幅度下降。
这充分说明“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6(2013·某某单科)“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
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某某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
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大跃进”运动不只在农业领域展开,在工业上主要是开展大炼钢铁,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可知选B项。
答案:B
7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解析:图表显示的时间是1960~1965年,这段时间是我国国民经济从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到逐
渐恢复发展的一个时期,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因此,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和农业从遭到破坏到逐步恢复都是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答案:A
8“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B.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C.“文化大革命”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二、非选择题
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4年6~8月,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X: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
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
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
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 270亿元。
建成了某某卫星发射基地、某某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某某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某某、某某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参考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
下图是小土群在炼钢。
材料三“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
粮食产量(万
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
年
20 000
1959
年
17 000 3 000
1960
年
14 350 2 650
1961
年
14 750
材料五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
……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是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
……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X 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完成: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它具有什么特点?其结果如何?它有什么教训?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五中X少奇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什么?反映出X少奇怎样的认识和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1)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问题: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下降。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伤害;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3)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认识:应正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指导思想错误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不可低估。
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