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日本《论语》学述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过,诠释并非全部,此外尚有甚为广阔的“《论 语》学”世界。因此,在《论语》学史视阈中,笔者更 倾向于使用政治意味淡薄、史学属性更为明确的“近 世”一词。
近世与上代、中古、中世、近代属同一序列,介于 中世纪与近代(现代)之间,通行程度颇高。学术、文 化并不如政权、幕府般断代分明,而是相因相续,依其 内在理路而因续演进。因此,这一表述似更适合于把握 学术史意义上的嬗变、演进。在拙著《学术思潮与日本 近代论语学》(2015)中,笔者将近世时期的《论语》 学粗略划归在“近代以前”,是比较保守的。王晓平先 生所著《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1987),书名虽然 用“近代”,内容实已涉及江户时期日本诗学与明代性 灵派的关系。就文学而言,这是具有高远格局的,因为 此时的日本诗学已然具有类似近代性的特质。就《论 语》学而言,此一时期与此前时代已然大不相同,而且 所开风气颇为近代《论语》诠释所承继、演化,但还并 非如近代《论语》学那样,深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刺激和 影响。基于这些考虑,将此一时期的日本《论语》学冠 之以“近世”是合适的。
《论语》在日本的传播,至少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 史。至近世时期,《论语》释读之风尚大盛,研究之业 绩良丰,如林罗山、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大家辈出, 研究水准也远远超迈前代,至如朱学、古义学、古文辞 学、折中考证学等学术流派群起争鸣,蔚为大观。
把握此一时期“《论语》学”的风貌殊非易事,只 能撮其要而述之。其要之所在,以笔者管见大致可以依 据以下几组关键词,加以寻思、捉摸与把握。一是“江 户、德川与近世”,此以关于时期的不同表述入手,把 握历史文化语境,以益于解析时代特质;二是“官学、 藩学与私学”,是以接受主体为切入点,考察传播范 围,进而解析接受取向与选择;三是“写本、刻本与训 点”,是以传播介质及文本形态为视角,把握传播的物 质形态和阅读方式,进而解析《论语》学之兴隆的条 件;四是“旧注与新注”,是以流布注本为切入点,考
基金项目:本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域外《论语》学研究”(16ZDA10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学术思潮与日本近代《论 语》学”(14YJCZH2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士杰,男,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汉学、日本文学。
14
张士杰:近世日本《论语》学述要
流播日本之研究》(1998)等,不胜枚举。以上诸例都 遵循学界惯例,自得其便,亦各有其理。
德川时代一词,系依据于幕府将军姓氏,通用程 度不高,但亦有大家属意用之,如我国台湾学者黄俊 杰专著《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2008)、张崑 将《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的王道政治论》(2008),日 本源了圆《德川思想小史》(2009)等。黄氏在其所著 中采用此一表述,或有其特定用意。诠释是此一时期 “《论语》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以林罗山为代表 的官学儒者依据朱注,将《论语》作出有利于幕府统治 的诠释。其反对派之大者,如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在古 义学、古文辞学的名义之下,批判林家朱子学。其批判 的实质是诱发于林家诠释而生成的反诠释与再诠释,当 然,这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林家诠释构成如量子纠缠 一般的关联。如此而言,无论是诠释,还是反诠释、再 诠释,都与德川幕府勾连而结成确实的逻辑链条。在此 意义上,黄氏用“德川”正与“诠释”相呼应,是切中 肯綮的。
一、近世与江户时代、德川时代 如上三种表述,所指时期一致,看似并无甚大区 别,实则隐含细小歧异,内涵亦因之而有别。于《论 语》学而言,由此入手,有助于把握历史背景与文化语 境,便于解析时代特质。 江户时代之定名依据于幕府所在地,与奈良、平 安、镰仓、室町诸时代属同一序列,是史学、文学诸领 域中最为通行的时期表述。我国学界有王中田《江户时 代日本儒学研究》(1994)、祁晓明《江户时期的日本 诗话》(2009)、陈景彦《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 吸收与改造》(2014)等采用此一表述,数量颇多。日 本学界的使用亦为普遍,如大庭修《江户时代中国典籍
关键词:日本《论语》学;本土化阐释;林家朱子学;古学;折中考据学 1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19)03-00014-06
《论语》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经典,其中所蕴涵的智 慧是东亚汉文化圈的共有财富。《论语》在日本的传播 与流布、翻译与译注、认同与拒斥、研究与阐释,是中 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代表性案例。日本学人通过阅 读与研究、解读与诠释,着眼于解决时代课题,用意于 发现本土化适用价值,由此构建起一个颇具日本特质的 “论语的世界”。这一世界既是中国《论语》学向日本 的自然延伸,同时也具有不同于中国的、特异的日本色 彩、日本气质、日本品性。这些异色、异质、异情滋养 了日本的人心、文心,也丰富了《论语》的世界。
东 2019 年第 3 期 总第 26 期·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近世日本《论语》学述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士杰
(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比较文化研究基地,大连 辽宁 116044)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摘 要:近世日本,《论语》流布甚广,讲释风盛,研究水准超迈前代。综观代表性学术成果可知,其与中国传统经学的关联仍然紧密, 但已显见独有特质。宋学愈益兴盛,以幕府官学林家朱子学占据主流。然而,民间学界颇有异声,多持批判观点,尤以伊藤仁斋所唱古义 学、荻生徂徕所唱古文辞学为大宗,又有折中诸家兼采朱学、古学,并密切关注清考据学的治学方法及所得。朱学、古学中显见本土化阐 释,也有日本“国学”学者以有意误读,批判孔学,皆是民族学术意识隆起的表征。以《论语》学为一孔道,既可见其在日本传播、接受、 异变之际遇,也可见日本民族文化构建特质之一斑。
察我国《论语》学在日本的呼应与回响,进而管窥两国 《论语》学术交流情况之一斑;五是“朱学、古学、折 中学”,是以儒学诸派为切入点,考察日本对《论语》 所作的本土化阐释,进而揭示近世日本《论语》学的特 质。
以上几组关键词并非孤立失联的数点,而具有紧密 逻辑的内在关联。内部各词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关联, 能够连点成线,构成主要框架;各组之间也是相与联 络,多向介入,能够连线成面,形成立体景象。综合而 言,则可收纲举目张之效。扼要于斯,可以勾勒其形, 素描其体,捕捉其神,透视其质。如此,则于近世日本 之《论语》学不致有偏,而或可得其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