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
答案)
一、选择题
1.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下列物质最适宜选用的是
A.铁丝B.木炭C.蜡烛D.红磷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所选物质必须只与氧气反应,且不生成气体物质。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木炭燃烧有气体生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蜡烛燃烧有气体生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红磷燃烧只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无气体生成,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合理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分裂成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热胀冷缩﹣﹣分子间隔的变化,而非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
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隔了,故B错误;
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合理,故C正确;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空气B.锰酸钾C.氧气D.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锰酸钾属于纯净物中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水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4.化学实验离不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在空气中加热铜片,会观察到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故A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B不正确;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C不正确;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D正确。

故选A。

5.下列能够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H B.H2O C.H2D.2H
【答案】C
【解析】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气分子所以答案选C。

6.水在电离时会产生水合离子,我们称这种水为离子水。

水可分为正离子水和负离子水,负离子水亦称饮用离子水,正离子水亦称美容(消炎)离子水,它们本质还是水,但在物理性质方面与普通水有很大的区别。

下列关于离子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离子水是电中性的
B.离子水和普通水的性质是相同的
C.离子水属于混合物
D.离子水在自然界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B.根据离子水与水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离子水的性质来分析。

【详解】
A、水在电离时会产生水合离子,我们称这种水为离子水。

水可分为正离子水和负离子水,二者所带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离子水是电中性的,故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离子水在物理性质方面与普通水有很大的区别,故错误;
C、离子水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D、水可分为正离子水和负离子水,负离子水亦称饮用离子水,正离子水亦称美容(消
炎)离子水,所以离子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错误。

故选:A。

【点睛】
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的基本知识解题,难度不大。

7.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B.核外电子总数
C.最外层电子数D.电子层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根据这些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详解】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的构成问题.日本核泄漏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8.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氧气时,如图表示,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y 表示的是( )
A.生成氧气的质量
B.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C.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答案】B
【解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A、当y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时,生成的氧气质量逐渐增加,然后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符,错误;
B、当y表示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时,反应后生成氧气逸出,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从开始反应不断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最后不能为0,图像与事实
相符,正确;
C、当y表示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时,固体中氯元素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氯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符,错误;
D、当y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时,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会改变,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符,错误。

故选;B。

点睛:图像的意义要抓住5点:①横坐标的意义,②纵坐标的意义,③图像的起点④图像的终点⑤图像的变化趋势。

9.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甲醛(CH2O),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乙的化学式是O2 B.通常状况下,丙是一种气态物质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答案】C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醛和氧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2O+O2催化剂CO2+H2O。

A、由图可知,乙的化学式是O2,正确;B、丙物质是二氧化碳,通常状况下,是气态物质,正确;C、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甲醛和氧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正确。

故选C。

10.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下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C
【解析】
【详解】
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作催化剂,只是加快了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如果单独加热氯酸钾,要到熔化以后,才缓慢放出氧气,而加入了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即放出氧气。

B中氯酸钾的质量比A中的少,所以B产生的氧气少,故选C。

11.将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a和b,只向b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另一份微微加热。

则放出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过氧化氢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放出氧气,不是从一开始加热就产生氧气,错误;
B、质量相等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量应该是相等的,与催化剂没有关系,错误;
C、加入催化剂反应速度要快,但生成的氧气的量相等,过氧化氢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放出氧气,本试题考察的是反应时间,故应从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正确;
D、加入催化剂反应速度要快,但生成的氧气的量相等,过氧化氢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放出氧气,本试题考察的是反应时间,故应从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错误。

故选C。

12.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下列关于此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A.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
B.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C.图2中BC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图2中C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集气瓶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图2可知,ABCDEF曲线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变化趋势是纵坐标先不变,后下降,红磷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因此,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由选项A的解析可知,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由图2可知,BC段变化趋势是上升的,说明压强在不断增加,红磷刚开始燃烧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集气瓶中压强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D、由图2可知,CD段变化趋势是下降的,说明压强在不断不断减小,因此,CD段仍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熄灭后冷却过程,集气瓶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还需要注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

14.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氮气可用作食品保护气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CO2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答案】A
【解析】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正确;B、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错误;C、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错误;D、酸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不是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A。

15.如图是小徐用手掌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表示方法,手指上的物质能与手掌心氧气反应。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煤脱硫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硫的生成
C.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会污染空气
D.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A选项错误;
煤脱硫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保护环境,B选项正确;
磷燃烧产生的白雾是五氧化二磷,不会污染空气,C选项错误;
氧气化学性质活泼,但不是可以和所有物质反应,D选项错误;
故选择B项。

16.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②③④B.只有②④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太少,会使装置内氧气不能被全部消耗,故解释合理;
②若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则会使实验装置漏气,那么外界空气就会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故解释合理;
③若乙同学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故解释合理;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解释合理。

故选A。

17.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18.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来分析;
C、根据分子性质来分析;
D、根据原子的构成来分析。

【详解】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错误;
B、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这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正确;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故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是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构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现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刚开始,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为零,故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少,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少,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时不再变化,故正确;
C、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减少,当反应完,固体质量不再变化,故错误;
D、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刚开始没有氧气,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时不再生成氧气,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20.下列化学反应中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氧化镁
A.镁+氧气点燃
−−−−→水+二氧化碳
B.石蜡+氧气点燃
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高锰酸钾−−−→
D .氢气+氯气−−−→光照氯化氢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情况可知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

A 、镁+氧气点燃
−−−−→氧化镁中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A 错误;
B 、石蜡+氧气点燃
−−−−→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 正确。

C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
反应,故C 错误。

D 、氢气+氯气−−−→光照氯化氢,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D 错
误。

故选:B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10.无11.无12.无13.无14.无15.无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