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姚进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9-15
[作者简介]姚进忠(1984-),男,福建南安人,助教,主要从事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第31卷 第6期2010年6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H A R B I N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31 N o .6
J u n .2010
[文章编号]1004—5856(2010)06—0140—05
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姚进忠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摘 要]家庭问题的凸现促使了家庭治疗在国内的发展。

相关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经典家庭治疗模式和后现代家庭治疗模式进行介绍和运用。

文章回顾与反思了国内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以便理清思路,为以后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家庭治疗;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C 913.1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家庭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在结构、功能、观念、关系等方面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

由于家庭功能转变、家庭结构重组、家庭关系变迁,由家庭带来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果不能有效干预和全面缓解由家庭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将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埋下隐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各种家庭治疗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有了重大的发展。

笔者试图对其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做简要回顾,并对研究发展的现状和趋向做相关的分析。

一、国内家庭治疗研究回顾
家庭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社区的居委会、单位的工会、妇联、民政部门、公检法系统等组织一直负担着家庭问题的干预职责,但主要是在宏观层面开展相关的政策研究和保障工作,几乎没有从微观层面介入,为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国内对家庭的专业干预,主要运用精神病学、心理学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推广、培训和发展家庭治疗的理论
和技巧。

目前,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介绍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内地被广泛引进和传播的家庭治疗流派有两个:系统式家庭治疗和结构式家庭治疗。

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设,首先介绍到中国的是系统家庭治疗模式。

以赵旭东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系统家庭治疗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

[1]
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是指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理解和干预家庭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

该治疗模式认为索引患者呈现的问题只不过是家庭成员相
互作用的结果,其家庭才是真正的“病人”。

[2]
该模式的治疗要点在于引入新的观点和行为来促进家庭对其自身的交流和互动有较好的理解,破坏“问题行为”在家庭互动中形成的正反
馈循环。

[2,3]
在具体的治疗操作中,治疗师用假设性提问、差异性提问、循环提问和家谱图等方法提供给家庭一面系统的镜子,并且借助它引导家庭打开自身和系统中的盲区,让家庭看到个体人格结构和行为在家庭中应该怎样交流、相互作用才可以取得稳定以及在系统中问题是
怎样形成并得以保持的,启发家庭成员找到变化的方向和多种可能性。

[2,4-6]另外,对于系统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关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和文化契合性等方面,相关学者也做了一些探讨。

[3,7,8]
除了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外,国内学者关注比较多的是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子系统、界限三个重要概念,该模式认为家庭个人的问题、症状的产生或维持往往是由于家庭的发展被限制住了。

家庭总是偏好于原有的互动模式,当现有的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不能有效地应对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压力或变化,而家庭却不能适当地调整时,就会产生危机。

[9]因而,治疗师必须先探讨家庭结构,挑战那些僵化、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

然后,“解冻”这些模式,创造家庭结构重组的机会。

其治疗的目标在于家庭结构的改变,问题的解决只是整体目标的副产品而已。

[10,11]在实际操作中,该模式主张运用加入、实际演出、矛盾处置法等技术来实施挑战症状、家庭结构和家庭现实的策略以达到治疗目标。

同样,对于这些家庭治疗模式的本土化和家庭治疗理论的不足,学者也给予了不少关注。

[1]这几年人们也在尝试对策略式和S t a i r的流派进行一些介绍,但还只是一些零星的尝试。

[12]这些研究将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和辅导思路引入我国的心理辅导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人类行为的框架,开拓了一个心理治疗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人际情境、循环因果、三角化、家庭结构、家庭生命周期等概念对国内的家庭治疗和辅导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家庭干预向专业化转变。

当然,它们对家庭问题和家庭结构的过分关注也受到了许多批判。

2.对家庭治疗最新进展的介绍和分析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心理治疗强调心理现象的建构性和辅导知识的相对性,这一取向的辅导模式引入到家庭治疗领域,对传统家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庭治疗的理念也因此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国内学者对这一新趋势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汪新建、吕小康对西方家庭治疗的整合性取向进行了整理和介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整合性理论的构建;二是技巧层次上的整合;三是对促成疗效的共同因素的综合。

他们还对这三个层次整合的共性和这一发展趋势对治疗本土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13]赵芳借助梳理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对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影响,分析了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和技术的新的进展。

[14]
另外,深受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建构主义的影响,家庭治疗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辅导思想和模式,最受欢迎的有叙事治疗模式和精要治疗模式。

国内一些学者近年来也开始对家庭治疗的新模式叙事治疗和精要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梳理和介绍。

叙事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就是当事人用以描述生活的叙事方式,原来的叙事方式限制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情境形成新的想法或产生新的追求的可能性。

因此其核心思想是使服务接受者改变自己原来的叙事风格或角度,把目前“成问题”的话语转移到另一种更为流动的话语。

以此帮助服务接受者确定和形成能够让他们自己体会到积极、满意的新的不同故事。

而转变叙事风格的核心是话语的改变及自身反思性。

[15]在治疗中,叙事治疗模式摆脱了将人或家庭视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的方法,使人或家庭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以达到治疗的目标。

[16]叙事治疗模式认为传统家庭治疗过于机械化,对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考虑不够,过于简单地套用一些干预模式,因此主张要对个人和家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给予足够的关注。

[17]精要治疗模式是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另一新兴的家庭治疗学派。

它主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视个体和家庭为自己的专家,治疗过程主要聚焦于改变如何发生、改变发生的可能性及改变的作用。

通过探讨家庭和成员的目标、资源、例外正向经验,尽可能以最少的会谈次数,对个案的问题做有效的处理,达到效率和效益并重。

其基本精神在于:重视家庭和成员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强调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发现问题原因;以正向、积极的态度促使家庭和成员朝向目标改变。

[18-21]精要治疗模式的辅导策略分成三个步骤:目标的确定、例外的寻找和辅导任务的执行。

目标的确定就是帮助家庭明确希望改变的具体目标,它由家庭成员自己确定,而且所确定的目标必
141
第6期姚进忠: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须明确,包含具体可采取的行动;例外的寻找就是辅导者要引导家庭关注自己过去生活中目标实现的例外情况,让他们更多关注自己生活中积极的方面;辅导任务的执行是指根据例外情况,辅导者引导家庭扩大变化。

[22]这三个步骤是紧密相关的。

确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帮助家庭迅速寻找例外情况,通过例外情况的寻找可以帮助家庭确认有效的改变方式,而有效改变方式的确认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明确改变目标。

精要治疗模式主张运用一般化、咨询前改变的询问、评量询问、赞许、奇迹提问、例外询问、任务/家庭作业等技术来落实上面的辅导理念和辅导策略,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8]
叙事治疗模式和精要治疗模式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念特征,都强调个人经验的建构性与社会互动性,抛弃了传统家庭咨询和治疗理论的病理学的思维方式,一改以往在治疗中由辅导者主导治疗过程的做法。

在治疗过程中辅导者以正向、积极的态度,通过与服务家庭合作,引导其寻找生活的成功经验或重构其生活思维,从而改变服务家庭对自身的认识,从小的改变切入,逐步减轻家庭困扰。

它们在辅导思维、治疗技术和辅导关系上都给传统的家庭治疗模式造成很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给家庭治疗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研究将家庭治疗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推进了一大步,同时也促使实际的运用者开始对家庭辅导技巧的运用和辅导关系的把握等方面进行反思。

但是它们过分关注个体,有模糊家庭治疗与个体治疗之嫌。

3.家庭治疗模式的实证研究
在对家庭治疗理论的引进过程中,国内学者不断尝试将家庭治疗的理念和辅导技术运用到实际的辅导当中。

在实际运用中,家庭治疗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主要有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的治疗,[23,24]神经性厌食患者的治疗,[25]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和行为障碍的治疗,[26-29]青少年学习障碍和学习困难的辅导。

[30]除此之外,在中学生网络成瘾、抑郁症、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等的辅导和治疗中家庭治疗也有所运用。

[31,32]另外有一些学者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家庭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性的研究。

[33-36]
这些研究涉及不同学科,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领域对家庭治疗进行临床和实证的研究,证实家庭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预防、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和行为障碍等方面卓有成效。

这些都将推动家庭治疗从理论研究向实践探索的跨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通过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而且在对治疗实践的反思中深化理论认识,从而为家庭治疗的本土化指明方向。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大众接受度、文化适应性等问题。

这些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家庭治疗本土化辅导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专业家庭治疗模式的发展。

但是其专业性和实际辅导的效果、社会接纳度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总的来说,我国有关家庭治疗和辅导的研究在二十几年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已有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方面的不足
一是对家庭治疗理论研究方面,我们还处于对西方理论和方法的“拿来”阶段,并且这种“拿来”没有系统化,没有很好的整合,大都直接借用西方的理论概念和参考框架,虽有一些反思和批判研究,但不是很系统。

特别是对家庭治疗本身的一些不足没有很好反思和补充。

虽然在对后现代家庭心理治疗思想的引进和思考过程中,有学者对传统家庭治疗思维和技术做了一些反思,开始从对家庭问题和家庭结构的关注转向对家庭成员个体和家庭能力的关注,但只是一味地介绍,没有将两者很好地整合。

因此,家庭治疗在国内要有良好发展,理论的混乱和不完整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对家庭治疗理论本身的困境认识不足。

虽然经典家庭治疗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人类行为的框架,但它的思想仍是基于实证主义,采取的是病理学的问题取向。

它们注重治疗师的身份,强调借助治疗师的专业地位,利用专业辅导机构的资源,在辅导中指导服务家庭进行改变。

这在国内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专业家庭治疗机构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辅
142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
导者缺乏专业身份和可利用的公共资源,是很难运用经典家庭治疗模式,依靠专业的知识和资源为服务家庭进行辅导。

另外,经典家庭治疗模式对结构的过度关注、对个体的感觉和认知忽视等内容都受到了叙事治疗和精要治疗强烈的批判。

后者把对家庭问题的关注转向对家庭资源和潜在力量的关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向,为国内家庭治疗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

它们倡导在实际辅导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强调对家庭的资源、能力和家庭成员个体的感受、认识给予关注。

这些理念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国内家庭辅导工作者身份认可度低的尴尬和缓解了可用于家庭服务的公共资源不足的困境。

但是叙事治疗和精要治疗仍有自己的不足,一方面,它们将家庭的问题与家庭的资源和潜在力量看成是对立了,没能将两者较好地融合;另一方面,它们对个体的感受和认知的强调,模糊了家庭结构,忽视了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和社会背景,没有很好的整体观念。

2.临床和实际的运用发展缓慢
国内学者和专家不断运用家庭治疗模式为各类家庭进行辅导,但是很多临床运用是对外来理论的生搬硬套,实证的研究内容重复。

专业的心理治疗在我国的发展一直都很缓慢,而且在这缓慢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接受的主要是个人治疗,家庭治疗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

目前在国内从事家庭治疗的实际工作主要是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实践尝试的少。

其次,国内的家庭治疗实践大都还停留在模仿和摸索阶段,很多都是直接套用国外的辅导模式,生硬地运用西方的理念和技术。

实证的研究内容重复性严重,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没有理性化,没有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实践模式。

另外,对于家庭治疗最新的思想和理念更多停留在理论上的介绍和讨论,没有实践上的尝试。

3.简单的案例报告多,长期追踪和深度研究少
在国内期刊中公开发表的案例分析报告都过于简单,只是对服务接受者的行为特征、治疗效果和干预过程作简单介绍,没有详细的治疗程序和治疗要素的阐释。

同时,没有学者对一个案例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和介入。

长期追踪调查的结果更为可靠,而且能够反映动态变化的趋势,这对于辅导模式的探索性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国内家庭治疗的已有研究与应用为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家庭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帮助。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家庭治疗本土化的发展。

当然任何西方理论模式的本土化都必须经历不断的回顾和反思,以此来对我们未来的研究加以指示,才能真正地实现服务本土的目标。

因此,在对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笔者对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方向提点自己的想法。

理论上,系统地整合经典家庭辅导模式和后现代家庭辅导模式,对他们的贡献和不足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思,在此基础上能引入新的理论视角对他们的不足进行补充和整合;实践上,在对各种家庭治疗模式理论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模式对国内家庭进行辅导,并在辅导研究中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实践中反思和修正理论,以期能在目前国内家庭治疗服务认同度低、专业需求较少、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探索出为各类家庭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以有效地解决家庭治疗实务工作中的困境,最终探索出一套本土家庭治疗服务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家庭治疗和后现代家庭治疗的理念进行弥补和整合,以期探索出适合中国本土家庭治疗辅导的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赵芳.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及其与中国文化
的契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赵旭东,宣煦.“资源取向”家庭治疗的操作技术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2).
[3]赵旭东,宣煦.系统家庭治疗:1例品行障碍治疗过
程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1998,(4).
[4]徐静.家庭治疗的一般原则与策略[J].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1990,(2).
[5]赵旭东.系统家庭评价及试用体会[J].中国临床心
理学杂志,1995,(增刊).
[6]陈一心.对人格互动、家庭规则与系统式家庭治疗
的思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3).
143
第6期姚进忠: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7]盛晓春.“中立”原则在系统家庭治疗中的临床运
用[J].德国医学,2000,(4).
[8]卢勤,陈晓云.系统家庭治疗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9]N i c h o l s,P.&S c h w a r t z,C..王曦影,胡赤怡.家庭治
疗———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0]黄慧.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述评[J].探索与争
鸣,2006,(3).
[11]祝菡.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运用评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07,(4).
[12]王娜娜,汪新建.B o w e n家庭治疗模式评析[J].医
学与哲学,2005,(8).
[13]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趋势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1).
[14]赵芳.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15]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心
理学探索,2005,(3).
[16]方必基,张樱樱,童辉杰.叙事心理治疗述评[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1).
[17]张智.叙事治疗及其应用价值[J].国外医学(社
会医学分册),2004,(1).
[18]戴燕,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 F B T)简
介[J].心理科学,2004,(6).
[19]魏源.浸润后现代精神的心理治疗模式———焦点
解决短期疗法述评[J].医学与哲学,2004,(4). [20]方建移,等.心理咨询新模式:聚焦于问题解决的
短期咨询[J].心理科学,2006,(2).
[21]申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概述[J].北京教育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22]童敏.个案辅导———传统辅导模式和后现代主义
取向辅导模式的超越与融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杨建中,赵旭东,康传媛.家庭治疗在精神障碍治
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
(2).
[24]邹锦山.系统家庭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的
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 [25]卢桂珍.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儿童神经性厌食治
疗中运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5,(7).
[26]王光晨,家庭治疗少年行为障碍1例报告[J].锦
州医学院学报,1995,(1).
[27]权朝鲁.儿童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治疗[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28]李静,许秀峰,赵旭东.行为问题儿童的系统家庭
治疗[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8).
[29]许小东.青工、少年儿童行为障碍的家庭治疗[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0]易春丽.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个案报告
[J].中国临床康复,2004,(33).
[31]余仙平.基于家庭治疗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矫治的
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32]郭克锋,等.家庭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缺陷
的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9). [33]刘洪玺,周志香.首发精神分裂症家庭治疗与住院
治疗的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1997,(4). [34]荣伟,等.家庭治疗对海洛因依赖患者康复的观察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
[35]杨昆,赵旭东.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
家庭治疗的研究[J].云南医药,1999,(3). [36]李树忠,由丽波.首发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
母的心理状况与系统家庭治疗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3).
责任编辑:丛 瑶
AR e v i e wa n d R e f l e c t i o no nF a m i l y T h e r a p y R e s e a r c hi n C h i n a
Y a o J i n-z h o n g
(J i M e i 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m e n36102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F a m i l y p r o b l e m s i n s p i r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f a m i l y t h e r a p y i n C h i n a.T h e r e a r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b o t h c l a s s i c a n d p o s t-m o d e r n f a m i l y t h e r a p y,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l y.W i t h r e v i e wa n d r e f l e c t i o n o n d o m 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i t i s h o p e d t o m a k e a c l e a r c l u e
f o r a s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l a t e r s t u d y.
K e y w o r d s:f a m i l y t h e r a p y;r e v i e w;r e f l e c t i o n
144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