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港口物流发展制约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港口物流发展制约问题探讨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才接触这个概念。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

我国政府于2001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物流术语标准》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现代物流已经被公认为企业经营的“第三利润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并被有识之士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港口物流进行研究:
1 定义和内涵的角度研究港口物流
Klan(1995)认为港口作为最基本的运输结点,连接着物流网络中的海运和陆上作业,其核心业务是安排货物在各运输方式之间或同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转换,只有具备储存、集散货、制造和贸易这四大功能时,港口才可以从运输结点转变或提升为物流结点。

刘建军(2002)认为港口物流有条件也有必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单一的仓储、装卸等分段服务,向生产原材料、产成品到消费者全过程的物流服务转变,为用户提供报关、流通加工、配送、装拆箱、多式联运、信息处理等增值服务,同时,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应重视信息、成本、企业形象以及实效问题。

张丽君(2005)认为传统的港口物流主要是提供装卸、仓储、转运服务,而现代的港口物流是指以建立货运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为目的,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代理、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能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

庄倩玮,王健(2005)认为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货物集结点、信息中心、现代产业中心和国际贸易服务基地。

指出港口物流是指港口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市场腹地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的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
资源配置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港口现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赵重苓(2001)在上海港口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加快港口物流的发展必须加大硬件投资力度,改善港口物流软环境,抓好物流管理链中各重要环节,强化港口物流的集散功能,建立港口物流信息网络。

朱意秋(2004)提出港口物流产业聚集的观点,分析了港口物流族群的优势条件模式对产业本身及地方经济的影响。

黄有方(2004)认为,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诸如港口物流战略规划问题,港口传统装卸与现代物流协调发展问题,港口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外部物流资源链接问题,盲目重视和轻视港口物流发展问题,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建设和定位问题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国际发展与中国国情,统筹不同运输方式的物流协同,统筹港口物流长远发展与近期需要,统筹不同区域物流平衡发展,统筹物流投入与现有物流资源整合等。

只有这样,才可能切实加快我国港口物流的持续、稳健、协调、全面发展。

温耀庆(2004)从港口物流的建设入手,阐述了口岸物流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2 港口物流战略联盟角度研究港口物流
封学军(2003)通过博弈论方法计算,可以得出两港口间结成物流联盟后不仅能提高物流价格,更能增加各自利润,表明港口独自决策的效率不如通过协商合作后的联盟体的效率高,也就有力地证明了港口物流联盟是港口物流企业应对挑战、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

陈剑(2007)运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3个角度研究了港口物流交易模式和形成机理,构筑了港口物流战略联盟的利润分配机制模型,指出战略联盟是港口物流交易中最合适的治理结构。

3 产业角度研究港口物流
Hearer(2000)认为海运和港口产业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来控制物流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余思勤(2003)论述了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

从港口管理层发展物流产业的政策和港口物流企业发展物流的对策来研究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

周昌林(2006)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研究港口物流,认为港口具备了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资源禀赋,指出,基于资源的物流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是物流专业化不断提高的产物。

同时指出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发挥政府
在培育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韩笑妍(2006)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港口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李学工,杨贺(2007)对现代港口物流产业组织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国5大港口群的发展现状与结构特征,论述了港口物流产业组织空间形成的基础、布局和界定标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港口物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创新。

4港口物流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角度
赵春龙,金桥,李银柱(2007)在对区域经济与港口物流的关联度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从区域经济联系的角度对连云港的港口物流需求进行了预测分析。

吴小勇(2007)分析了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认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并以福州市为例,具体分析了福州市发展港口物流的区位优势和机遇,为发展福州市港口物流提升福州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5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研究港口物流
李向文(2007)探讨了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指出了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应有四层,即应用门户平台、业务逻辑平台、基础数据平台和系统网络平台。

王景敏(2010)《电子商务模式下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中提出,电子商务模式下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已成为现代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更是港口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这一切使得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

学术界对港口物流的概念尚未统一,国内的理解和分析也不成熟、不成体系。

目前对港口物流概念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对港口物流功能、发展模式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一直很重视对港口的研究,对港口的设计和技术开发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国内对港口物流的研究主要是在引进、吸收国外发达国家港口物流发展经验模式的基础上,侧重于对港口物流的概念等基本理论的探讨和港口物流发展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杨浩,魏玉光.港口物流化的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4):17—18.
[2] 张丽君.现代港口物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4):33.
[3] 庄倩玮,王健.国外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启示[J].物流技术.2005(6):91—92.
[4] 赵重苓.发展上海口岸物流的几点思考[J].中国物资流通,2001(21):18—21.
[5] 朱意秋.港口物流簇群的形成与繁荣[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3):324—327.
[6] 黄有方.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策略[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4(2):41—44.
[7] 温耀庆.论我国口岸物流与港口物流中心建设[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5):15-17.
[8] 封学军,严以新.从博弈论看港口物流联盟的必要性[J].水运管理,2003(4):4-6.
[9] 陈剑.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港口物流联盟模式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
2007(1):180-112.
[10] 余思勤.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策略[J].综合运输,2003(10):36—37.
[11] 周昌林.基于港口的物流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政府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11-14.
[12] 韩笑妍.现代港口物流产业形成及发展历程[J].中国远洋航运公告,2007(2):38-39.
[13] 李学工,杨贺.现代港口物流产业组织的空间布局[J].水运管理,2007(2):9—13.
[14] 赵春龙,金桥,李银柱.基于区域经济联系的连云港港口物流需求分析研究[J].物流技术,2007(1):64—66.
[15] 吴小勇.港口物流与福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12—114.
[16] 李向文.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6):46-48.
[17] 王景敏,电子商务模式下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6
[18] Klan.H.A.Towards the Borderless Main port Rotterdam[M].Rotterdam:Tin Bergen Institute Research Series,1995:391—392.
[19] Heaver.Do mergers and alliances influence European shipping and port competition[J].Maritime Policy Management,2000(4):363-3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