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散文阅读(高三上)-2020年北京市各区高三历次统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北京各区高三上学期统考散文阅读汇编及答案详解
一、试题部分
海淀区201911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 -22题。

儿女
①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

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独居了四个月。

这举动究竟出于什么旨意,本于什么计划,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也不相信。

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只赢得世故尘劳,作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②当时我独自回到上海,走进空寂的租寓,心中不免虚空起来。

③晚上整理房室,把剩在灶间里的篮钵、器皿、余薪、余米,以及其他三年来寓居中所用的家常零星物件,尽行送给来帮我做短工的、邻近的小店里的儿子。

只有四双破旧的小孩子的鞋子(不知为什么缘故),我不送掉,拿来整齐地摆在自己的床下,而且后来看到的时候常常感到一种无名的愉快。

④朋友们说我关心儿女。

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
..的时候。

但我自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加味。

所以我往往不顾自己的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

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过九岁。

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

他们成人以后我对他们怎样?现在自己也不能晓得,但可推知其一定与现在不同,因为不复含有那种加味了。

⑤回想过去四个月的悠闲宁静的独居生活,在我也颇觉得可恋,又可感谢。

然而一旦回到故乡的平屋里,被围在一群儿女的中间的时候,我又不禁自伤了。

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⑥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

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于——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

夕幕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

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

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

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em ngam”的声音来。

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姊姊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

”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⑦于是我在心中默默地批判
..他们的作品。

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

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

犹有活
跃的生命流露着。

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

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没入在吃西瓜的一事中。

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⑧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暂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布置着稿纸、信箧、笔砚、墨水瓶、浆糊瓶、时表和茶盘等,不喜欢别人来任意移动,这是我独居时的惯癖。

我——我们大人——平常的恭止,总是谨慎,细心,
端详
..,斯文。

例如磨墨,放笔,倒茶等,都小心从事,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坏或扰乱。

因为我的手足的筋觉已经由于屡受物理的教训而深深地养成一种谨惕的惯性了。

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

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

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

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

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

孩子们尚保有天赋
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穷屈
..?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

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

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⑨儿女对我的关系如何?我不曾预备到这世间来做父亲,故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又觉得非常奇怪。

我与他们(现在)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

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绪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

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

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

所以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

“朋,同类也。

”并育于大地上的人,都是同类的朋友,共为大自然的儿女。

世间的人,忘却了他们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为父母能生儿女,儿女为父母所生,故儿女可以永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

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子不肖者自伤其天命,而狂进杯中之物,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我真不解他们的心理。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1928年夏作于石门湾平屋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
18.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悬念:惦记思念
B.批判:批驳否定
C.端详:端庄安详
D.穷屈:拘谨屈从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段“更强的加味”指作者除了有对儿女们的关心与悬念,还有对普天下孩子们的童真与天性的尊崇。

B.作者在记叙“吃西瓜”事件时,认为对于生活的表现,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比音乐的、诗歌的肤浅。

C.第⑧段中,面对儿女们天真的行为,作者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不耐烦到欣赏,最终到遗憾无奈。

D.这篇文章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宏旨精义,用语质朴自然,亲切率真,散发着恬淡的人文情味。

20.第①段中写作者回忆送儿女回乡间的情形,画线句极富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5分)
21.结尾处作者说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在自己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6分)
22.文中提到世人“希想以儿女永续其自我”,请从《红楼梦》贾政对待宝玉的相关言行中举出一例,谈谈你对这种观念的看法。

(6分)
朝阳区201911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共12分)
浮来一棵树
①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②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

它粗壮的树干,我们六七个小伙伴手拉手围起一个圈才能环抱住。

浓荫密布的树下是我们的乐园。

我们坐在爆出地面的老树根上,阳光倾泻如瀑,穿过枝叶花花点点地打在我们头上、肩上。

黔南的天气说变就变,山那边还出着太阳,树这边却突然下雨了,我们慌忙向树中央靠拢,树撑开它的枝叶,像一把伞,替我们挡住雨水。

春天来了,我们在树下仰着脖子,等待大孩子摘一枚枚树叶扔给我们。

我们将那扇形叶子对折成小鸟,一手捏着叶,一手扯着茎,仿佛一只大雁在不停地扇动翅膀。

秋风秋雨至,吹落一地黄金叶,我们拾了洗净晾干,夹在书里。

一整本书,夹了一个不长的秋天,随手翻翻就到了尽头。

这是一棵野树,没人管它,也没人认领它。

谁都可以扛着长长的竹竿,打树上结的果,但一般
没人这样做,也不值得。

累累果实摩肩接踵
....,悬挂枝头,被风扫荡,被雨痛击,相互追赶着坠落,滚入银杏叶铺成的眠床,深深浅浅地埋入时光中,也被漫不经心的脚步带到四方。

③这棵树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我一同分享着一年又一年青黄相接的记忆。

当我回忆起童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由它出发,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童年。

④牢牢扎根在记忆中的这棵树,是我童年的生命树,也是我成长路上的消息树。

从它开始,我钟爱上了银杏树。

它高大雄伟,宠辱不惊,叶黄知秋,长寿古老,是树中的君子、智者与寿星。

大概是记忆中这棵树太根深蒂固了,我总认为其他银杏树都不如它老,它以强大而顽固的气场笼罩了我。

⑤直到我看见这棵银杏树。

其枝干四下横生,莽莽苍苍;树身老气横秋
....,褶皱密集龟裂;根系暴露蜿蜒,仰之遮天蔽日。

我承认,眼前这棵树肯定比记忆中那棵树老,不仅因为它是“天下第一银杏树”,更因为它四千年通天入地所承载和记录的历史。

穿过历史的烟云和尘土,我仿佛看见它密如蛛网的年轮间,盘旋着多少兴衰往事……
⑥它也是一棵野树。

它从一粒果实开始,也许是随着一阵风飘浮而来,也许是顺着一场雨漂浮而下,还也许是一只鸟,不知从哪儿衔了一粒银杏果,一松口,让它落了下去……当然,想象还可以有另外一些。

但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千年前的一天,一粒银杏果落到了浮来山的山坳间,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根系像一只铁拳,紧紧攫住山石,任由狂风暴雨、地震海啸也撼动不了。

浮来山——山也可以浮来吗?像这棵树一样,飘浮或漂浮而来。

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动感十足,禅意也浓,浮来一座山,又浮来一棵树。

这棵树的生长是多么不容易呀,它要忍受和承担一棵树与生俱来的宿命,比如风摧、雨打、雷劈、霜冻、鸟啄、虫咬、火烧、斧砍……这个过程漫长而危险,它不会拔起自己躲避,只能站在原地逆来顺受,一声不吭地往下扎根,朝上和四周扩张。

它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天灾人祸,直到它足够健壮和强大,一些宿命对它没了威胁,另一些宿命仍然如影随形。

⑦它在与身边的同伴赛跑,在年轮的跑道里跑,跑着跑着它成了浮来山上最老的树。

此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居然有这么一棵树,活过了许多代人。

他们开始意识到它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是它将纵横驰骋的根系扎入包容他们生死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共同托起了他们。

他们无比信赖它,虔诚地膜拜它,因为他们在它身上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笼统地归之于生命力。

他们生病时取一片它的叶子入药煎服,逢灾时对它祭拜祈祷,没病没灾时系上一条红色福带,朝它说出自己的心事,借助它四千年的寿命,搭起与天地对话的阶梯,也听到了雄浑苍凉的回声。

⑧它是一棵长满故事的树。

《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鲁莒两国曾在此树下会盟。

它见证了两国国君笙歌弦
舞、化剑为犁
....的情景。

莒国虽小,“毋忘在莒”之典故,自春秋至西汉,犹如这棵树繁密的根系,在《管子》《吕氏春秋》《新序》等典籍中鲜活地延续,逐渐由臣子规劝君王居安思危、不可忘本,演变为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告诫。

而“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则有揪出罪魁祸首,不杀不足以求安宁、平民愤的意味……这些都发生在它眼皮底下,四千年不过它的四季,由绿转黄,从繁华到凋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它扎根于历史腹地,矗立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历二十朝代,铭记多少成败是非,洞悉多少善恶兴亡。

⑨公元495年,一个叫刘勰的莒地读书人,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的打击,又以一介清贫白衣,在寺院中孤苦伶仃地苦读十年。

而立之年的一个夜晚,他梦见自己手捧祭器,追随孔子南行。

他认为这是孔子在暗示他要有所担当,遂决心著书立说,树德建言。

此后历经四个寒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之中,终生未娶的他终于有了一生最得意
的孩子——《文心雕龙》。

人因文显,自此刘勰名噪一时
....,他也终于从寺院中走出来,做了一系列小官。

正当他渴盼施展政治抱负之际,梁武帝下诏解除他的职务,敕令他重回寺院编纂经藏。

两年后,完成任务的他“燔发出家”,改名慧地。

从此,俗世少了一个官,寺院青灯下多了一个孤傲的身影。

通往这棵银杏树的黄泥古道上,常常能够看见他鹑衣百结,飘然而过。

校经楼中,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楼外银杏树绿了黄了,经年不辍……
⑩一千五百年后,我站在这棵银杏树下,才意识到《文心雕龙》也是一棵结满累累成语、格言和警句的银杏树。

这棵树氤氲着千载充沛文气,雕版着千年工笔乡愁。

11我绕着这棵树走了一圈又一圈。

我想能够生长如此长寿树的地方,必得吸纳天地之精华。

我要围绕着它,呼○
吸它的气息,啜饮它的甘露。

临走我还要拾一片它的落叶,我将重温我曾被它荫庇的童年和少年。

归来我仍是中年,但从此,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
(取材于简默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累累果实摩肩接踵
....摩肩接踵:形容果实密集
B.树身老气横秋
....老气横秋:形容年老体衰、缺乏朝气
C.化剑为犁
....的情景化剑为犁:与“化干戈为玉帛”意思相近
D.自此刘勰名噪一时
....名噪一时:与“声名鹊起”意思相近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追忆了夏、春、秋三个季节银杏树带给作者的不同乐趣,富有童趣与诗意。

B.第⑥段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浮来一棵树”中“浮来”的含义。

C.在浮来山“天下第一银杏树”的启迪下,刘勰决心著书立说,创作了《文心雕龙》。

D.文章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不仅使银杏树更加可亲可敬,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9.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

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述。

(7分)
海淀区202001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我有一匹马
鲍尔吉·原野【1】
①我和父母现在住在“阳光小区”,聊天的时候,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六七十年前的事,而整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的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②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

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

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巴林右旗白音他拉乡宝木图村。

村书记带我看过我妈出生的院落,
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

书记说,有人想租这个地方办企业,村里没同意,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

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地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

今年1月,我到科左后旗的胡四台村探望病中的堂兄,这里是我爸的出生地。

回来后,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你老家被建设没了。

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了玉米地就是林地。

狼和狐狸也没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

现在,你们村跟朝鲁吐镇连上了。


③“咋回事?”他问。

④“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⑤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⑥我去过一些地方,算ー下,国内大概有一百八十八个市县区。

在汉中的江边,两只朱鹮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

我看朱鹮融入天际,而它能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在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

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

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由此雄浑。

广州的珠江边上,被搅碎的灯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

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我把这些见闻讲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

”我妈说:“不光是大,咱们国家还好啊!”在谈吐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

⑦退休后,母校赤峰学院请我去当特聘教授。

学院与我商议为学生们开什么课,我说讲什么都不过是一个切入口,我们需要给孩子们阐述美。

美不软弱,更不虚无,我们要通过诗文告诉孩子们国土广阔之美,还有人生的刚健之美、善良之美和朴素之美,我觉得这可以是一个持久的话题。

在中国行走,放眼高天厚土,万壑群山,我们不能对之无视无感,不能放弃从中汲取力量。

⑧6月上旬,查娜花(芍药花)在牧区开放。

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

七十三岁的牧民班波若指着窗外的山坡对我说:“这么好的花开了,我们的孩子却看不到。

城里多了一个大学生,牧区就少一个年轻人。

这么辽阔的草原,以后留给谁呢?”说着,他用掌根抹脸上的眼泪。

我什么都说不出,屋子里静得像能听到泪水流淌的声音。

我听到我的眼泪落在采访本上。

牧民们多爱自己的家园啊!他们爱小满时分从南方飞回的小黄鸟,爱芒种时分飞回的小蓝鸟,他们忌讳往河水和火里扔脏东西,他们转移蒙古包时,拔掉系绳索的木桩后,会把留在地上的洞填土踩实,以期明年长出青草。

⑨在海拉苏镇采访,食堂的女厨师给我端来一盘馅饼,说这是她哥哥用野芹菜汁泡软羊肉干和的馅,她烙的饼。

“你哥哥怎么来的?”“骑马,三十多里路呢。

”我到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采访,牧民为我举办赛马。

七匹骏马在细雨中哒哒跑远变成小黑点,又从小黑点哒哒跑来变成骏马,好几圈。

在美丽的罕山脚下,他们为我举办蒙古语的诗歌朗诵会。

从四面八方骑马骑摩托车来到的牧民们,大人孩子,一个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借篝火的光亮看我的脸。

他们看得那么认真,我知道他们在看自己民族的作家长什么样子。

我实在忍不住,躲到远处的老榆树的阴影里痛哭不已。

是的,我在接过馅饼、听他们朗诵、看到细雨里的奔马时都流下了眼泪。

这时候,所谓深入生活,实
为生活深入到你心里。

像山坡吹来的风、像瓢泼大雨那样抱住你,冲刷你身心的污垢。

你会像蒙古黄榆一样坚韧,脸上有牧民那样纯朴的笑。

⑩近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嗡嗡响,它叫《诺恩吉雅》。

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的名字,也是一位蒙古族女人的名字。

这首流传百年的民歌与《嘠达梅林》堪称双璧,俱为瑰宝。

赤峰市正在筹划创作交响曲《诺恩吉雅》,由赤峰交响乐团演出,我来准备文学脚本。

我查阅一些资料,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

越听越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姑娘出嫁的故事,是思乡,是依恋父母,是河流与大地。

歌者可以在歌声中放入所有美好的怀念。

我发现,诺恩吉雅其实也是我,我或我们,同样爱着家乡,爱父母,爱草原上的万物。

⑪我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

去年8月,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现场直播的表彰会,对我褒奖。

我在答谢辞中说:“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

”会上奖励我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2】。

后来我发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

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归宿。

作为马,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

因为,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

(有删改)注释:【1】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作家,现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

【2】铁蹄马:与著名的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并列为蒙古三大名马,传说曾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中的“不懈努力”“建设没了”写出了父亲家乡变化之大,语言幽默。

B.第⑥段通过描绘汉中、安康、广州江边的景象,呈现出祖国蓬勃发展的面貌。

C.第⑧段中写牧民因忧虑草原的未来而落泪,作者则因为深受感动而流泪。

D.第⑩段以“双璧”“瑰宝”比喻《诺恩吉雅》,表现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璀璨。

18.下列对第⑨段中牧民形象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热烈豪放B.纯朴深情C.能歌善舞D.勤劳勇敢
19.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优美隽永,请从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5分)
①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

②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

20.文章结尾处“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一句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