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出童真 精彩纷呈——从少年宫活动中攫取丰富的习作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课堂FU JIAN TAO YAN
2019年第2期
44
“陶”出童真 精彩纷呈
——从少年宫活动中攫取丰富的习作素材
邵武市沿山中心小学 张长荣
摘 要:学校乡村少年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思想为指导,以陶行知教育理念为基奠,结合我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符合农村小学实际、体现新时代特征、具有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
让学生从少年宫活动中攫取丰富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童真和写作兴趣,习作充分表达了真情实感。
这对今后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具有更为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陶行知;少年宫;习作素材学校乡村少年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思想为指导,以陶行知教育理念为基奠,结合我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符合农村小学实际、体现新时代特征、具有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笔者多次尝试让学生写少年宫活动,发现少年宫活动正好可以弥补学生习作缺乏真情实感这一短板,激发了童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
一、“陶”出童真话兴趣
学校开设了科技实践、艺术美工、读书活动、民间体育等四大类,含舞龙、竹艺、根艺、足球、纸浆画等26个活动社团。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参加活动,中途还可以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调整活动项目。
既有民间体育运动的传承又有艺术的培养,深受学生喜爱。
1.陀螺转出大学问。
参加陀螺活动小组的吴亦菲同学,对陀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但研究了陀螺的打法,还深究了各种陀螺的运行规律。
他的习作如此
生动——
从鞭抽陀螺让它转动的现象中,我发现了陀螺的运行规律,收藏并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陀螺,玩的花样也各不相同。
我收藏和制作的陀螺,从材质分有木材、塑料、纸质等,从运行方式分有鞭抽、电动、线拉、齿状片牵引等。
它们既可以在地上转,也可以在空中转,甚至还可以在手上转。
我最喜欢妈妈给我买的那个陀螺,它转动时会发出五彩的光亮,并且还会唱歌。
你越用力抽它,它转得越欢快,光亮闪得越炫,歌唱得也越动听。
我爱陀螺简直达到入迷的程度,多次参加陀螺比赛都获得了冠军。
2.古筝慕名添兴致。
李董洁同学先是从电视里和学校“六一”汇演认识古筝,产生兴趣,从而参加了古筝活动小组的。
她在习作中这样写到——
我在电视里已经对古筝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
当“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看到古筝兴趣小组的姐姐们穿着素雅、动作娴熟地弹出优美的乐曲时,我便暗下决心要学好古筝。
所以,当学校开设了古筝兴趣小组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古筝兴趣小组报了名。
从此,我看的电视节目多为音乐频道,家里人不管是谁看到有演奏古筝的节目,都会提醒我欣赏。
在学校学了古筝,到家手指还禁不住做出拨弄琴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行知教育思想的农村小学童真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Fjjgzx17-17)
生活课堂FU JIAN TAO YAN
2019年第2期45
弦的动作,甚至梦境里还会边弹边哼着曲子呢!
3.电子百拼重科学。
电子百拼开发了同学们的智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李佳馨同学参加该活动小组后,习作里无不体现她对科学的向往——电子百拼是一种考智力、考手速、考记忆力的一种游戏。
只要你参加了电子百拼,你的智力和记忆力都会快速增长。
几个月过去了,我对电子百拼有一种亲切、熟悉的感觉。
这种感觉使我越来越喜欢电子百拼了。
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了第16页的《生日祝福歌》,非常惊讶:原来这还有生日祝福歌呀!我立马拼了起来,我边拼边想:既然有《生日祝福歌》,那为什么没有《小星星》呢?是我没找到,还是书里面没有呢?《生日祝福歌》拼完之后,我翻开书,想找到《小星星》。
可是,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这使我非常失望。
突然,我想到了一种方法:如果我不按照书里的拼,自己想出一种拼法来拼,会不会更有意思呢?我拼啊拼,拼啊拼,终于拼完了,成功了没有?我眼睛注视着我拼的东西,按下开关,灯亮了!我成功了,我兴奋得不得了。
二、“陶”出特色写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学校少年宫正是坚持文化自信,立足农村特点和本土风俗,开设了经典诵读、舞龙灯、沿山包糍、竹编和根雕工艺等活动项目,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和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1.经典诵读积淀中华文化。
每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的经典诵读活动小组,是一到六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
吴文渊同学给我们这样介绍——
几年的经典诵读活动课,我不但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而且领悟到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唐诗选萃》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作品,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如《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告诉我们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再如《增广贤文》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提醒我们时间很宝贵,要好好地珍惜。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
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
”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沿山包糍弘扬民俗风情。
高恩熙同学参加沿山包糍活动小组后,对家乡包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她习作中的沿山包糍令人垂涎三尺——
香喷喷的包糍熟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包糍,家的味道在心中融化。
春社期间,村里家家户户都包糍粑,那场景很是壮观,可以三五户一起包,也可以自家单独包。
姑姑来我家包糍粑,一到家就嚷道:“哎哟!那个车站啊,人山人海,我还好是骑电动车,要是坐班车,可能现在还堵在半路呢! ”可以想像,城里人对沿山包糍的钟爱程度,胜过春节。
……包糍蒸好了,那叫一个香啊!咬一口,有点烫,不过很美味,水仙草的柔劲和粳米的嚼劲合在一起很像Q弹,水仙草和松针的清香,再加上鸡油独特的香味,简直无法形容,肚子饱了嘴巴还没饱,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呢!至于客人,不但自己吃得过瘾,还要带上几十个回家与家人分享。
闽北邵武的不少乡镇都有春社做包糍的习俗,但又以沿山包糍最出名。
不但沿山街上有“沿山包糍”店,邵武城里也有多家“沿山包糍”店。
如今,沿山包糍已经成为一种小吃,远销厦门、福州、广州、杭州、上海等地。
我爱吃家乡的包糍,更爱美丽的家乡。
3.竹编传承民间工艺。
黄馨灿同学先后参加了根雕和竹编活动小组,找到了竹编篮子、簸箕等的规律。
她无不骄傲地写出篮子的编制过程——
所有用竹子编出来的东西,都是用一个个“牛眼睛”组成的。
编篮子,要从篮子的底部开始,用六根竹青(注:竹青是竹子表面破出的竹篾)先编一个“牛眼睛”,然后以这个“牛眼睛”为中心,编出一个又一个的“牛眼睛”,直至编成一个完整的篮子。
一只篮子,一般用3段毛竹就可以编好。
为了加固,编完后需要再加一层竹篾。
最后的一道工序,就是给篮子安上“耳朵”,便于挽、提。
一只完整的篮子就这
生活课堂FU JIAN TAO YAN
2019年第2期
46
样做好了。
三、“陶”出成果书辉煌
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学校通过建立展览室、阅读或观看报道学校少年宫成果的新闻、儿童节和元旦的汇报演出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少年宫活动的热爱。
他们一篇篇习作,无不充满特有的自豪。
1.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共成长
通过“行知童真文化主题活动”展示平台,学校每年以元旦、儿童节、慰问敬老院老人等活动为契机,搭建舞台,让学生表演舞蹈、古筝、合唱、舞龙、口风琴、经典诵读等节目,学生在展示才艺的过程中体验了美。
教育局组织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沿山镇今年3月10日举办的首届春社美食节,学校舞龙队都受邀参加了表演,获得广大与会者的好评。
黄睿翔同学在舞龙组里是擎龙珠的,他参加了众多大型活动的舞龙表演,无比自豪:
学校舞龙队受邀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我作为龙珠的舞动者,心情无比激动。
舞龙表演是否生动、顺畅全靠龙珠的引导。
龙珠在我的掌控下不停地转动,龙珠时而高过龙身,时而划过地面。
我不时轻松而欢快地跳跃着,只感觉脚下生风呼呼地响。
乐曲《金蛇狂舞》,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场面的欢腾气氛。
舞龙表演的同学们随着曲子的节奏,随着龙珠的引导,舞得越来越起劲,舞出了自信,舞出了自豪。
我们的表演博得了在场观众一阵阵的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2.关注新闻报道,提升知名度
建立了“陶之韵,巧手匠心——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展览室,展出根艺、陶艺、竹艺、绣艺等优秀作品。
作品采取流动式展示,每学期更新一次。
学校及时向学生发布相关信息,让学生关注。
叶可盈同学抒发了阅读有关学校少年宫活动报道的感受:
张老师经常让我们阅读有关学校少年宫活动报道的新闻。
真想不到,我们学校的乡村少年宫活动还会有这么多媒体报道啊!我们学校“陶之韵”乡村少年宫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在邵武
电视台《铁城方圆》和福建省少儿频道“成长1+1”等栏目中专题播出,“福建省首届农村少年宫活动展”在沿山中心小学举行,经验和做法先后在《中国文明网》《福建省教育厅网》《人民网》《福建日报》《东南网》等媒体刊载。
3.分享获奖成果,抒发自豪感
2017年12月,福建省乡村学校少年宫成果展(南平·邵武专场)在学校搭台展演;2018年6月,学校被福建省委文明办评为“福建省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
唐佳莹同学作为讲解员,每次无不骄傲地向莅临学校参观乡村学校少年宫成果展的领导、来宾们介绍着: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邵武市沿山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的全体师生热烈欢迎你们到学校观摩指导工作。
”我披着鲜红的绶带,按着事先学校安排的观摩线路,在一个个活动小组里熟练而有感情地讲解着。
领导、来宾们对我和各活动小组师生的表现,以及展示的作品,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有的来宾还情不自禁地抽起陀螺、滚动铁环,哈哈大笑,忘了自己的身份,仿佛重新回到了天真、快乐的童年。
到了小吃组,来宾们望着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包糍,早已垂涎三尺。
几百个包糍,顿时一扫而光。
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包糍不愧是闻名遐迩的沿山特色小吃!当然,舞龙、纸浆画、刺绣、根雕等活动小组也不逊色,同样博得来宾们的高度赞赏。
总之,生活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素材就在你我的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勤于动笔,就可积累用不完的素材。
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基于行知教育思想的农村小学童真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让学生从少年宫活动中攫取丰富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童真和写作兴趣,习作充分表达了真情实感。
这对今后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具有更为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