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教学法在儿童声乐训练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探索
86摘要:铃木教学法是源自日本小提琴家,教育学
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在儿童声乐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儿童声乐训练受儿童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节奏,音准,声音不稳等问题,而铃木教学法主要是针对对儿童音乐教学进行的理念研究,比较适合儿童声乐训练的学习要求与特点。
文章就铃木教学法在儿童声乐训练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谈些笔者体会。
关键词:铃木教学法;儿童声乐训练;音乐领域
铃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使用更加贴合儿童学习特征。
铃木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状态下严格的教学训练,其更加注重儿童的自然发展。
铃木教学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提倡教学的灵活性,这一教学理念也更加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在儿童声乐训练当中,儿童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进行训练,铃木教学法从儿童的角度着手对声乐训练方式进行了完善,并有效的解决了儿童声乐训练中的问题,基于此铃木教学法对儿童的声乐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铃木教学法教学理念
铃木教学法主要以儿童为对象,通过孩子的听觉,直觉,还有每天反复的练习,形成的一个良好习惯,在家庭中进行的一种训练。
在进行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例如在进行声乐训练之前,对学生要进行引导,要在学生最为放松的状态下,对学生即将学习训练的歌曲进行播放,聆听这首歌曲,使其潜意识慢慢的熟悉这首歌曲的节奏与旋律等。
其次铃木教学法主张儿童学习的早期性,孩子接受音乐教育越早,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越强,能够掌握的专业知识越丰富,另外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习的差异,学习差异在铃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表现意识,学习的差异能够决定学生学习的优劣,这也就决定学生对于学习所付出的能力。
最后学习过程要自然轻松,因为过度强调课堂纪律,会引起学生的抗拒心理,所以,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习印象,使学生获得独特的理解能力。
二、铃木教学法在儿童声乐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1.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
气息训练是发声的基础,是整个声乐的训练中重难点,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气息才能够将声乐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才能将作品的情感和声音统一。
在传统的气息训练中,教师所采用的训练方式较为枯燥死板,不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认知,铃木教学法能够运用日常的呼吸规律进行教学,通过闻、嗅、吹,惊讶等动作进行气息练习。
闻、嗅主要是气息的吸入,在进行这一动作的过程中,空气通过鼻腔进入腹部,同时胸腔处于开放状态,而腹肌会有相应的收缩。
吹则是将空气从口腔向外排出的过程,吹的过程中胸腔与腹部能明显的感受到用力。
反复进行闻、嗅、吹能够在训练学生发声的同时使学生的气息更加自然、连续。
气息能够决定声音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灵活的气息训练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现力,促进学生声乐练习的进步。
2.在发声练习中的应用
发声练习是声乐训练的基本单元,在进行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铃木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发声练习的精准度。
发声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演唱状态等,相较于传统的发声训练方式来讲,铃木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发声指导更加随性,例如在打哈欠的过程中喉咙会完全打开,声音的发声会更加自然,教师可利用哈欠原理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发声更加准确。
在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的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演唱状态,根据学生的演唱的效果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喉咙不同状态下的发声进行示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进而提高学生发声练习的准确性。
3.在节奏与音准训练中的应用
在进行节奏与音准的训练中,铃木教学法主张对声乐反复的进行倾听与记忆,以固化学生的思维。
在对节奏与音准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击掌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声乐的节奏,另外在学生进行声乐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训练进行录音或录像,通过视音频的训练回放与原声进行对比,使学生直观的感受节奏与音准的准确度,进而促进学生对节奏与音准的把握。
另外家长在家里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通过反复聆听同一首歌曲,帮助儿童掌握歌曲的节奏,在进行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和孩子进行节奏的配合,将声乐训练与生活状态相结合,以提升学习节奏与音准精确度,有效的提升孩子声乐训练质量。
4.在歌唱表现力训练中的应用
表现力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现能力,因此铃木教学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在进行歌唱表现力的训练中,铃木教学法主要将其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于声乐曲目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声乐曲目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其中的思想感情进行表现,进而通过面部表情控制及形体表现进行提升表现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选取适合儿童演唱的声乐曲目进行训练及表演,以增强学生的表现力。
其次在演唱的过程中,要营造适当的环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力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曲目的核心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表现力进行点评,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力,进而提升整体的演唱效果。
5.在表情控制与形体训练中的应用
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情与形体是评判声乐中表演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学生的表情与形体进行训练。
模仿是大部分学生进行表情控制与形体训练的一种方式,学生按照教师所展示的视频进行模仿,但这一训练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表达。
铃木教学法在这一方面更加注重儿童表演的表现能力,不提倡学生记性模仿行为,主张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与表现力。
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面对镜子演唱表演,镜子能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直观的呈现,学生可通过镜像中的画面对自身的表情及形体进行控制。
学生对美有一定程度的感知,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表现能力哪些不足,因此,学生通过镜子对自身的表现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自身在声乐表演中的不足,并及时的进行完善。
一般来讲在声乐教室中镜子一般安装在4面墙壁中,以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身的表演,
铃木教学法在儿童声乐训练中的应用
吴 爽
文化探索
87
镜像能够直观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促进学生表现能力的提升。
为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面部表情控制与形体表现,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表演标杆,促进学生声乐训练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三、铃木教学法对于儿童声乐训练的意义
1.提高儿童声乐训练的专注度
儿童在进行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受自身年龄的影响,不能够全程集中精神进行训练。
铃木教学法与传统的声乐训练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能够提高学生在训练中的参与感,因此,能够提高学生的训练专注度。
另外,铃木教学法主张教育的早期性,儿童在具有理解能力后即可参与到声乐训练过程中,通过缩短声乐练习时间、创新训练方式等提高儿童在声乐训练中的专注度。
在进行声乐训练时可融入趣味性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声乐训练的参与度。
铃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表现力与表达能力,因此更加受到儿童的青睐。
在声乐演唱训练中,通过多样性的声乐训练组织形式,儿童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训练过程中,铃木教学法有效的顺应了儿童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因此,铃木教学法能够提高儿童声乐训练的专注度。
2.增强儿童音乐学习的效果
儿童开始音乐学习的时间往往决定了音乐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将儿童比作一张白纸来讲,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白纸上的色彩越多,儿童学习能力越差。
铃木教学法提到过儿童早期进行音乐学习,通过科学的音乐启蒙使之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音乐学习的质量。
学生对音乐学习是从具有理解能力开始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与指引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使其获得优秀的音乐表现力。
另外铃木教学法打破了教师专项教学的理念,使家长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事实证明,家长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的训练方式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反的任凭学生自己摸索会使学生产生不规范的思想模式,影响其音乐学习的效果。
因此铃木教学法能够增强儿童音乐学习的效果。
3.科学安排声乐训练进程
在进行儿童声乐训练时,能够科学的对儿童的声乐训练课程进行合理安排。
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儿童对于声乐知识的接收能力较强,能够对声乐训练有良好的感知,受儿童接收声乐训练时间的影响,不同训练程度的儿童需要开展不同的声乐训练。
对于初学者来讲,课堂主要是对其音乐兴趣的培养,对于老学员来讲课堂主要是对声乐技巧的训练,不同学习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学习需求安排声乐训练课程。
儿童在进行声乐训练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安排家长进行辅助教育,以更好的对儿童的学习质量负责,增强儿童的学习效果。
基于此铃木教学法能够在满足儿童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科学的安排声乐训练的进程。
结语:
铃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在当下的儿童声乐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铃木教学法充分的发挥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其教育理念更加具有多样化与实用性,家长在训练过程中的参与是其教学方法的一大亮点。
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铃木教学法在当下音乐领域教学中的应用尚未全面普及,为实现声乐教育的科学性与时效性,要让大家了解这一教学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孙静秋.浅析铃木音乐教学法的哲学理念基础“母语之法”[J].北方音乐.2017(21)
[2]张敏,吴丹,王延松.听:音乐的起点——从听觉视角浅析铃木教学法[J].艺术品鉴.2017(01)
[3]李师节.铃木教学法视域下的双排键电子琴教学[J].大众文艺.2019(03)
[4]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8(25)
[5]徐旺梅.童声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名师在线.2017(12)
(吴爽,长春光华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奏另一个声部,结合内心想象力识谱和分析记忆。
这种练习对提高内心听觉有很好的效果。
结语
内心听觉是一种综合能力训练,作为听觉的另一种表现形态,通过耳朵聆听音乐,以演唱、演奏等特殊手段表达,感受音响后把音乐表现中的各种基本要素和情感特征进行积累,再由感知经验进行内心思维加工“消化”,唤起人们音乐情感,实现美育价值,内心听觉培养是一种长期的音乐实践,在感知的作用起到积极能动性,通对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创作,掌握音乐理论,加强音乐实践能力建立良好的听觉能力。
如何进行听觉分析,采取有效方法来提高听觉能力,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表演者和欣赏者都需要一双敏锐的耳朵去感受和理解音乐。
因此,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能力,可以更好地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1]熊克炎.视唱练耳教程上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9.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64
[4]冯往前.简谱视唱与听力训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朱咏北,熊伟.视唱练耳普修教程上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 出版社.2007.
[6]卢家嵋,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Donald. A. Hodges,刘沛,任恺翻译.音乐心理学手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120-168.
[8]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60-271.
[9]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225.
[10]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土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187.
(张思,女,1991年10月,汉族,河南中牟县,任职于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助教,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河南信阳,464000。
)
(上接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