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学家们在更广的领域展开了对病毒的研究,进而发现了病毒与人类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医学领域??一方面,病毒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病毒也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课题,使得他们在研究中不断的进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从另一个层面上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病毒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密不可分。
关键词病毒人类关系
一、病毒病成因
生理学奖获得者勒得伯格说过一句森然凛冽的话:“对人类在这个星球的继续统治构成最大而唯一威胁的是病毒。
”[1]
1、环境因素
人类癌症的15%是直接由病毒导致的,可以说是除了烟草之外的第二大致癌因素。
至于在病毒传染性疾病方面我们最常见的是流感,尽管流感似乎并不怎么可怕一般多喝水.撑几天就过去了。
但是从艾滋病到目前最为猖撅的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狰狞面目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我们的梦境.似乎是要提醒我们人类?这个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要破坏人类的似乎很完美的机体,并不一定需要像人类自己发明的大规模自杀性工具--核武器那样的高度复杂的玩意,作为最简单的生
物病毒就够了。
由于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常也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和都市化 ,是导致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
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开发 ,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加剧自然环境必然受到影响 ,使人类接触到一些以往很少遇到的虫媒和带病毒动物而遭受感染病毒性传染病的。
西方国家 18 世纪开始到 20 世纪快速工业化,都市化为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近几十年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在重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覆辙 ,正是目前发达中国家传染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2] 。
特别是非洲国家 ,由于经济落后 ,再加上连年战乱 ,人们为了生存大量砍伐热带雨林、造田盖房 ,也是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出现的原因。
另外全球化的影响使病毒性传染病迅速出现全球效应,全球化也是近年来非常时髦的术语,它意味着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中,传统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
与此相应对新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全球化倾向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SARS[4] 在 2003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播到了全球32个国家。
WHO 最近提出新病毒性传染病对全球产生了威胁,需要全球性合作,全球协调、全球反应。
特别是通过2003年对 SARS 的合作更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全球化对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技术和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 ,以致有人夸张地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对于病毒性传染病 ,全球化的直接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旅行的大量增加 ;二是食品加工处理和销售的不断国际化。
通过国际旅行和国际贸易 ,各种病毒性传染病被带到新的地区。
HIV 感染[5]、AIDS 、SARS 等仅仅是其中的例子。
经济技术封锁 ,从而使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病毒性
传染病继续蔓延而得不到控制 ,如艾滋病等。
有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能出现国家经济倒退的危险。
艾滋病对非洲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威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人类活动
地球上人口的迅速增加 ,导致公共卫生状况的恶化,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从而令病毒性传染病乘虚而入。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使人口迅速膨胀 ,而卫生条件跟不上人口的增长 ;而在农村地区 ,受经济水平的限制 ,卫生条件、卫生观念、医疗技术和疫情检测程度都相对落后 ,为病毒性传染病传播提供了条件。
根据联合国估计 ,到 2025 年 ,全球人口将有65%发展中国家为 61 % 生活在城市。
密集的城市人口不仅为新的病毒性传染病的局部传播创造了条件 ,而且通过高速公路、航空线路向国外传播 ,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已成为一个很好的例证 ,而登革热则正在步其后尘。
2003 年 SARS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传播到全球的 32 个国家和地区就再一次说明了这一点。
在某些亚洲城市 ,登革热的感染已经很高 ,与这些城市由于人口增长的需要而设立的开放式储水罐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城市环境中 ,垃圾集散地、存满水的废弃轮胎和塑料瓶、桶及袋等已经成为蚊子滋生的优良环境。
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对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好的例证是性传播疾病 ,性行为和注射使用毒品对艾滋病、乙肝[8]、丙肝等病毒性肝炎传播和流行的影响已是公众所周知的事实。
喂养宠物、动物、禽类等。
这些动物和禽类是病毒的宿主或传播病毒性传染病的媒介寄生在这些动物和禽类身上 ,再加上不讲卫生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更是传播病毒性传染病的罪魁祸首。
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病毒性传染病患者的歧视使病毒性传染病难以控制和检
测。
如 HIV 感染者有意献血 ,进行卖淫嫖娼传播给他人的明确动机等。
感染HIV 的吸毒者互相之间公用一个注射器而感染艾滋病 ,卖淫嫖娼的暗地化的不良行为也是我国 HIV 感染人数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前面已经提到 ,经济发展、工业化、都市化、人口增长都有可能造成生态的改变 ,其对新的传染病的影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生态改变影响病毒性传染病传播的可能途径包括 :使人类接近那些早已存在但不为人类所熟悉的病原微生物的自然保存地或宿主 ;为传播虫媒动物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滋生条件 ;增加带病毒动物或人类与带病毒动物更加接近。
在亚洲 ,每年造30000人患病和7000人死亡的日本脑炎与稻田灌溉有密切的关系。
在非洲某些地区 ,修筑水坝和暴雨被认为与峡谷热有关。
同时气候异常也是许多病毒性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气温的上升是热带和温带的蚊子密度成倍增加 ,啮齿动物大量繁殖。
还有很少联想到疾病相关因素 ,由于地球气候和温度异常变化是大自然中的某些病毒性传染病在人们常以为不该发生的季节和时间地点异常出现。
由于农牧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 ,人们开始大量的养殖、圈养野生动物禽类 ,在各大城市场开始出售 ,并且大量进入人们的饮食圈内 ,而往往这些行为是远离人类的可怕而更具有致死率的病毒很快被传播给人类 ,根据病毒传播给人类的机制来说 ,这是一个对人类生存巨大的潜在灾难。
从SARS的出现人类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1993 年在美国西南部某些州和欧洲爆发的汉坦病毒肺综合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种类繁多。
主要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SARS病毒、乙型肝炎病毒[10](HBV)、甲型肝
炎病毒(HAV)等。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世界上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
艾滋病是对人的生命和尊严以及切实享受人权的一个最严重的挑战。
经过20年的演变,艾滋病已逐渐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流感大流行期间,大量人群感染疾病并死亡,社会陷入恐慌,造成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交通中断、食物短缺,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甲型H1N1流行期间,大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暴增,导致医疗设备、药品供应、医院床位等短缺,医务人员严重不足,整个医疗卫生系统陷入高负荷运转状态。
此类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屡见不鲜。
三、对病毒病的研究和预防
在对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非常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基础和传统概念上的流行病学研究 ,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很难得到经费;第二是我国目前在病毒研究基础设施方面比国外相差甚远 ,装备简陋 ,设备和工作环境陈旧落后 ;第三是问题的研究方面很窄 ,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够;第四是对有关与病毒性传染病有密切关系的医学动物生物媒介的开展与研究不重视 ,投入少的更是可怜 ,再加上这一方面的人才流失和后继无人的边缘状态。
建议今后要加强对病毒性传染病的社会研究 ,加大对其投入力度 ,特别是对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人才培养、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加大投入力度。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 ,特别是其中的人类学和卫生政策的研究所需要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取得的成果却能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进入八十年代后,分子病
毒学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里只举一些重要进展[9]。
1981年,//.id等利用重组DNA技术制备出口蹄疫病毒疫苗;
1982年,J.Summers等发现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中有逆转录过程;
1982年,B.Moss和E.Paoletti用痘苗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
1983年,Montagnier和//.lo分别分离到与AIDS相关的人类逆转录病毒(HIV);
1985年,H.Vonder Patten等在3A下阐明了鼻病毒的晶体结构;
1988年,Chuo和Yamaya用弱病毒全长cDNA导入产生抗病毒的转化植株;
1990年以来,PCR技术在分子病毒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PCR已成为病毒性疾病诊断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1993年,美国科学家K.Mullis由于发明了PCR仪而与第一个设计基因定点突变的Smith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1991年,Han等将Moloney鼠白血病毒的反义表达序列导入小鼠受精卵中,从而培育成功对该病毒有抗性的转基因小鼠。
1992年,Desrosiers等利用SIV mac239/nef缺失突变株制备出减毒活疫苗,取得了抗SIV感染成功,也给HIV疫苗的研究赋予了许多启示。
1995年,HIV天冬氨酰蛋白酶三维结构的鉴定,使得一些针对病毒蛋白酶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先后问世。
1996年,David Ho利用逆转录酶抑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配成的“鸡尾酒”式药,成功地抵抗了HIV感染,因而1996年称为AIDS希望年。
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病学和病毒学教授S.Prusiner由于发现了羊瘙痒病的致病因子是朊病毒(prion),以及提出了疯牛病、Creutz-feldt-Jakob氏病、Kuru病等脑退化性疾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理论,而获
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然而朊病毒究竟是一种传染性因子,还是由正常基因突变形成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至今仍处于争论之中。
病毒学经过上述四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随着病毒基因组复制、基因表达调控原理、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规律,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的揭示,以及分子病毒学在技术上的革新和进步,它将为人类克服和战胜病毒病做出贡献[10]。
例如 ,减少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不健康的性行为 ,注射器用毒品等 ,改变医师滥用抗生素的习惯和对病人使用抗生素的不合理要求。
其次 ,要积极争取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 ,这样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国内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合作 ,可以引进国外的技术优势 ,提高国内的研究水平。
加强对病毒性传染病宿主的检测和研究 ,应为这些疾病建立和加快安全的检测、检疫、监控治疗及疫苗研制的战略体系。
为使基层能够更快的诊断这类疾病 ,建立经济简便、特异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试剂盒建立技术平台。
加强研究这些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及其侵害人体的实际控制发病机制 ,了解这些病毒的生态学及宿主 ,以便向卫生行政部门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及流行提出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天恩,胡志红.普通病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8~9.
[2] 董宗祈.临床医学病毒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国现代医生[J].2008,4618.
[3] 徐瑞裴.病毒学发展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4]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紧急防治流感与禽流感[M].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5] 桂希恩.生命要设防?预防艾滋病知识普及读本[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 王小纯等.病毒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7] 张卓然,倪语星,尚红.病毒性疾病诊断与治疗[M].科学出版社.2009.
[8]殷瑛.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为载体的新型疫苗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1~2[9] 尚利,吴秉仁 20年来新发现的一些传染病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0,32:36623681
[10] 邵一鸣.病毒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在新世纪发展的机遇.中国病毒学[J].2004,193: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