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4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中图中华地图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4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同步训练(答案在后
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大气的组成成分?
数字、A. 氮气
数字、B. 氧气
数字、C. 水汽
数字、D. 二氧化碳
2、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哪一层的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数字、A. 对流层
数字、B. 平流层
数字、C. 中间层
数字、D. 热层
3、大气按照温度的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几个分层?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4、以下哪种现象是由于大气中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形成的?
A. 温室效应
B. 白天蓝天的颜色
C. 极光现象
D. 雨雪的形成
5、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的层次是: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6、下列哪一项不是大气的主要成分?
A. 氮气 (N₂)
B. 氧气 (O₂)
C. 二氧化碳 (CO₂)
D. 氩气 (Ar)
7、大气中的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哪个高度范围内?
A. 0~10公里
B. 10~25公里
C. 25~50公里
D. 50~80公里
8、以下哪种因素对大气垂直分层的形成不起决定性作用?
A.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B. 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变化
C. 大气成分的分布
D.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9、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集中在哪个层次?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10、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温度的变化
B、密度的变化
C、水汽含量
D、高度的变化
11、甲、乙、丙三种气体的体积混合后的气体体积为1 L,甲的体积分数为20%,乙的体积分数为30%,则丙气体的体积分数最接近于()。

A. 50%
B. 40%
C. 30%
D. 20%
12、大气垂直分层中,对流层内风向变化最复杂的特征是()。

A. 气旋和反气旋
B. 高空急流
C. 山谷风和海陆风
D. 地转偏向力
13、关于大气中的臭氧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臭氧层位于对流层内,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

B.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内,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

C. 臭氧层位于中间层内,主要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

D. 臭氧层位于热层内,主要作用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

14、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天气现象主要发生于此。

B.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C. 中间层是大气层中最冷的一层,其下界温度低于上界温度。

D. 热层内的温度极高,因为这里的气体粒子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15、题干: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是: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16、题干:大气垂直分层中,对流层的特点是:
A.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 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C. 气流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 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显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简述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
题目: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地球表面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请分析以下现象,说明大气垂直分层中哪些层次对该现象有直接影响,并解释原因。

现象:夏日的傍晚,天空呈现出美丽的晚霞,而清晨却较少见到。

第三题
题目:分析大气垂直分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主题4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同步训练及答案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大气的组成成分?
数字、A. 氮气
数字、B. 氧气
数字、C. 水汽
数字、D. 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大气主要由氮气(约占78%)和氧气(约占21%)组成,还含有其他微量气体如水汽、二氧化碳等,但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不会直接改变大气的主要成分,因而地震和火山喷发不会向大气中直接引入二氧化碳。

2、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哪一层的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数字、A. 对流层
数字、B. 平流层
数字、C. 中间层
数字、D. 热层
答案:A
解析:对流层是地球上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其特点是随着高度增加,气温逐渐下降。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加热空气,使得底层空气受热上升,与高空温度较低的空气交换热量而形成的。

其他几层,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通常是先增大后减小或持续增加。

3、大气按照温度的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几个分层?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C
解析:大气按照温度的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5个层。

因此,正确答案是 C. 4个。

4、以下哪种现象是由于大气中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形成的?
A. 温室效应
B. 白天蓝天的颜色
C. 极光现象
D. 雨雪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极光现象是由于大气中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导致大气分子激发产生的一种自然光现象。

因此,正确答案是 C. 极光现象。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辐射红外辐射造成的;白天蓝天的颜色是由于大气中的气溶胶、水汽和分子等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形成的;雨雪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有关。

5、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的层次是: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答案: B. 平流层
解析:在大气层中,平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是因为平流层内存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加热空气。

而其他层次,如对流层,温度通常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中间层温度也是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热层则是因为极高的海拔处分子稀少,温度测量较为复杂,但总体上,热层温度也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不过这与平流层的机制不同。

6、下列哪一项不是大气的主要成分?
A. 氮气 (N₂)
B. 氧气 (O₂)
C. 二氧化碳 (CO₂)
D. 氩气 (Ar)
答案: C. 二氧化碳 (CO₂)
解析: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和氩气(约占0.93%)。

虽然二氧化碳对于地球的温室效应至关重要,但它并不是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其体积占比约为0.04%。

因此,在本题提供的选项中,二氧化碳不是大气的主要成分。

7、大气中的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哪个高度范围内?
A. 0~10公里
B. 10~25公里
C. 25~50公里
D. 50~80公里
答案:B
解析:大气中的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大约在10到25公里的高度范围内。

这个区域的臭氧能够吸收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表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其他选项所对应的高度范围不是臭氧层的主要分布区域。

8、以下哪种因素对大气垂直分层的形成不起决定性作用?
A.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B. 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变化
C. 大气成分的分布
D.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包括大气温度、压力和成分的垂直分布。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虽然会影响地球上的风系统等,但对大气垂直分层的形成不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选项D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选项A、B和C都是影响大气垂直分层的重要因素。

9、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集中在哪个层次?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答案:A
解析: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也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这是由于二氧化碳的热容量大,容易被加热上升,并在对流层中停留较长时间。

10、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温度的变化
B、密度的变化
C、水汽含量
D、高度的变化
答案:A
解析:大气的垂直分层主要是依据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而在平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因此,温度的变化是大气
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

11、甲、乙、丙三种气体的体积混合后的气体体积为1 L,甲的体积分数为20%,乙的体积分数为30%,则丙气体的体积分数最接近于()。

A. 50%
B. 40%
C. 30%
D. 20%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甲、乙、丙三者的体积分数分别为20%、30%、剩下的50%。

因此,丙气体的体积分数为50%,所以选择A。

12、大气垂直分层中,对流层内风向变化最复杂的特征是()。

A. 气旋和反气旋
B. 高空急流
C. 山谷风和海陆风
D. 地转偏向力
答案:C
解析:在对流层内,由于地面的热力性质差异,会产生山谷风和海陆风,这些局地风向变化非常复杂,受地形、海陆分布、季节等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正确答案是C。

气旋和反气旋、高空急流和地转偏向力虽然也会影响风向,但并不像山谷风和海陆风那样复杂多变。

13、关于大气中的臭氧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臭氧层位于对流层内,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

B.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内,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

C. 臭氧层位于中间层内,主要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

D. 臭氧层位于热层内,主要作用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

答案: B
解析:臭氧层主要存在于平流层中,大约在地面上方15至35公里的高度范围内。

它能够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伤害。

因此,选项B 正确。

14、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天气现象主要发生于此。

B.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C. 中间层是大气层中最冷的一层,其下界温度低于上界温度。

D. 热层内的温度极高,因为这里的气体粒子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答案: C
解析:中间层确实是大气层中温度最低的一层,但描述其温度特征应该是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即上界温度低于下界温度,而不是相反。

所以选项C表述有误。

15、题干: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是: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答案:A
解析: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占
0.03%,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97%。

因此,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16、题干:大气垂直分层中,对流层的特点是:
A.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 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C. 气流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 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D
解析:对流层是大气垂直分层中最靠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其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A错误),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错误),气流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C错误),因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变化较大,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且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显著(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简述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
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根据气温的变化、大气的光学性质、风速、气压等情况划分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层:
1.对流层
•特征:对流层是从地球表面向上约至10-12公里(高山地区会更薄)的区域。

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是天气现象(如云、雨、雪)最为活跃
的地方。

它对流层内有一定的空气对流运动,是热量和水分得以大量交换的区域,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对流层。

•占大气层的质量百分比:大约75%。

•占大气层的体积百分比:大约95%。

2.平流层(也叫作“暖层”)
•特征:平流层大约从12公里的高度开始,延伸至约50公里的高度。

这一层内气体的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显著上升。

这一现象是由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产生热量所致。

此层内的空气以水平方向流动为主,不利于对流现象的出现,天气平和,飞行器可以通过此层进行高空飞行,因其有较少的湍流。

•臭氧层:在平流层中大约20-30公里的高度,存在大量的臭氧,能有效吸收太阳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在这里就被吸收,从而保护地面上的生物。

3.中间层
•特征:大约从50公里高度开始,延伸至约85公里左右。

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稀薄,甚至根本看不到天空中的云。

示例飞行条件与对流层系统相同。

闪电的极光现象普遍出现在这一层。

•示例现象:可能出现高层大气电力现象,包括极光现象。

4.热层(或叫温度层)
•特征:位于约80-800公里的高度。

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引起氮和氧分子的电离,从而产生大量的热,使其上层温度提高。

•大气电离层:热层部分的热量较其它层明显,意味着其含有大量离子,上下部分的电离度各异,这是雷达可穿透大气电离层的科学依据之一。

5.散逸层
•特征:最外层,温度随高度增加缓慢上升,大气十分稀薄,其中含有绝大部分的宇宙尘埃,这一层是一些人造卫星轨道的主要区域。

在这一层内,温度上升的同时,大气结构变得非常稀薄,地面的人基本上感觉不到。

•宇宙射线:宇宙射线也会直接进入这一层,对人类和其他地球生物造成潜在的辐射威胁。

解析:
该题考察学生对大气层的层次划分及其特征的理解与记忆。

对流层是天气最活跃的区域;平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是飞行的理想区域;中间层和热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变化情况不同,热层非常少量的空气可以获得大量的热,这些现象都需学生通过学习和记忆来掌握。

通过此类题目的练习,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大气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第二题
题目: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地球表面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请分析以下现象,说明大气垂直分层中哪些层次对该现象有直接影响,并解释原因。

现象:夏日的傍晚,天空呈现出美丽的晚霞,而清晨却较少见到。

答案:
直接影响层次:平流层(对流层)
原因:
1.平流层:傍晚时分,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阳光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后,被地面反射和散射,然后进入大气层。

由于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因此,白天的紫
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吸收,光波穿透到平流层上部的颗粒物质较少。

到傍晚,太阳光从高空斜射而下,光线穿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散射的光线增多,形成美丽的晚霞。

2.对流层:对流层中的大气运动受地球表面温度的影响,造成垂直方向的气流。

清晨时分,地表冷却,大气层中的水汽和尘埃尚未被充分混合,对流层中颗粒物质相对较少,因此,清晨不易形成晚霞。

解析:
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大气垂直分层及其对气候影响的理解。

通过对傍晚和清晨天空现象的分析,学生需要识别出影响这些现象的主要大气层次,并解释原因。

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大气层的特点(如温度、压力、成分等)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原理进行说明。

第三题
题目:分析大气垂直分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答案:
大气垂直分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变化: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温度逐渐降低。

这一特点使得大气形成不同的温度层,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分布。

例如,对流层中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地表热量的散失,维持地表温度的适宜性。

2.水汽含量变化: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水汽是形成云和降水的重要成分,因此,高空的低水汽含量减少了云和降水的形成,影响了气候的湿润程度。

3.气压变化:大气压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这一特点影响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和风向变化,进而影响气候。

例如,平流层中的高空风(极地东风和副热带西风)的形成与大气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4.太阳辐射:大气垂直分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不同,影响了地表的辐射平衡。

例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能够吸收大部分紫外线辐射,保护地表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举例说明:
1.对流层:对流层的大气温度随高度降低,有利于地表热量的散失,使地表温度得到调节。

对流层中的降水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度地区,形成了热带雨林、季风气候等典型的气候类型。

2.平流层:平流层中的高空风(极地东风和副热带西风)影响着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3.成层性:大气中的臭氧层位于平流层,能够吸收大部分紫外线辐射,保护地表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对地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了大气垂直分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从温度、水汽含量、气压和太阳辐射等方面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的作用。

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垂直分层对气候的具体影响。

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