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用课堂用语别误导孩子批判性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谨用课堂用语别误导孩子批判性思维
去一所学校的二班级听语文课,同学每读完一段课文,老师都让其他同学予以评价,而且评价完了,还要求读文的同学予以回应。

整节课,我大都听到的是这样的对话:
“你读的声音太小了。


“感谢,我接受你的看法!”
“你读得太磕巴了。


“感谢,我接受你的看法!”
“你丢了一个‘的’字。


“感谢,我接受你的看法。


……
可以说,这个环节设计得不错,要求同学评价同学,被评价的同学还要予以评价的回应。

老师把评价权放给了同学,融入了新课程理念,表达了以同学为本的理念,呈现了多维互动,既评价了读书状况,又训练了口语交际。

这应当是一个充斥生命活力、充斥灵气、放飞孩子灵性的环节,然而我却没感觉到。

孩子只是二班级,又处在初读课文阶段,评价的深度较浅、角度单一姑且不论,我在这里只说说孩子回应评价的状况。

孩子就像个播放器,老师一按按钮,机器里便发出提前
录好的声音“我接受你的看法”。

我又由孩子想到了家里鹦鹉,不管家里来什么人,说什么话,鹦鹉都打同样的招呼:“您好,欢迎光临!”
孩子为什么都这样说?我想是老师提供了范例。

为什么提供如此的范例?由于这样说有礼貌,这样说虚心,这样说是一句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完整话。

但孩子都这样回应有多大价值呢?都这样回应不是纯粹在走形式吗?孩子说这话时“有口无心”,说出的几乎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如此教孩子回应,孩子说的是规范了,但却扼杀了性格。

教孩子学会回应评价,还是先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回应。

引导让孩子仔细倾听、思索别人的评价,用自己的心里话回应,呈现童心、童趣、童稚,假如不规范、不精确,再顺应孩子天性,顺应孩子思维,做一下适当的订正,尽量保持评价的本色。

如此老气横秋、千人一腔的评价戕害了孩子的灵性。

其实,有些小伙伴评价并不客观,比如:“你读得太磕巴了!”在我看来,那个小伙伴读得是有些不连贯,但远没到“读得太磕巴”这种程度。

我多么想听到被评价的'小伙伴回应:“你的评价不精确。

我读得是有点磕巴,但到不了‘太’的程度。

我只接受你一半的看法。

”虚心接受别人的看法没错,但也要激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说“不”。

假如课堂上有这样的“交锋”,那就更令人欣喜了。

由于这样做,培育的不仅是性格化、有思索力的孩子,还进展了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因此,谨防“课堂规范用语”误导孩子批判性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