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 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活动一:说猫,理结构
快速默读,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 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结合内容给文中的几只猫 取个“名副其实”的名字。
一 读一读字音
duó
yù sǒng yǒng quán chéng
铎 忧郁 怂 恿 蜷伏 惩戒
sè líng
chǔ wàng
污涩 红绫 悲楚 妄下断语
chàng yuān biàn yáng jǔ zǔ 怅然 冤枉 辩诉 徜徉 沮丧 诅咒
三 记一记词义
1.污涩: 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 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 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 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 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难过、愧疚、后悔、自责)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 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内容上)
写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 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 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 路在何方。
《猫》是一篇小说,是《家庭的故事》的首篇,作者认为 “小说是改良社会的利器,改良社会要从家庭改起”,所以 作者以此为题材,借以反映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 暗的政治恐怖社会。
第一只猫:
花花、球球、可可、小 铃铛、小侣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 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 写)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 抢。” (动作描写) 三妹特地买了个很小的铜铃, 用工绫穿了挂在它颈下(外貌)
第二只猫
小黄、欢欢、活泼
外貌:浑身黄色的 动作: a“有时蝴蝶安详地 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b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 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 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 在那里晒太阳。
第三只猫:
流浪、丑丑、怜怜
1、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 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 所杀。 2、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 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 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 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3、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 而屈死。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鸟__死_了__一_只__,_一__条_腿__被_咬__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犯罪嫌疑人: 是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___对_这__一_对__黄_鸟__,_似__乎__也_特__别_注__意_,它常常对鸟笼凝望。
2、案发后的表现:
__嘴__里_好__像__还_在__吃_着__什_么__。_我__想_,__它_一__定_是__在吃着这可怜的鸟腿
——“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
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 恨恨难消,养 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 了。(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芙蓉鸟被害案 买鸟---凝望---蒙冤---屈死---真相
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
段): 第三部分(第15-34段):
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 形、性格和丟 失 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 死“我”痛悔不已。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有何作用?
在内容上交代了养猫的结局,奠定了感情基调; 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活动二:说猫,赏写法
• 第三只:总是“凝望”鸟笼、嘴里“好像”嚼着什么为下文 被“冤死”埋下伏笔。
活动二:说猫,赏写法
• 2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 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铺垫 对比
有了前两只猫作对比,使第三只猫的命 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 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更能突出我的过 失之大,悔恨之深,有力地突出了文章 的中心
写“猫”就是写人,写社会(托物寓意)
活动四:说猫,悟人生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请从“我”和”猫”的角度说说你从故事 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从 “我”的角度: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民主), 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 爱,要同情弱小者(平等、博爱)
从“猫”的角度: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不幸,不受欢
导入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毯坐食无鱼。
————陆游《咏猫》
狸奴是古代对猫的爱称,裹盐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如果家里没有猫,就会包着盐和鱼等贵重物品去换, 以此来表示对猫的重视。
16 猫
小 说
郑振铎(1898-1958),福建 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 史》《欧行日记》《海燕》《山 中杂记》等。
活动三:说猫,品感情
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第一次养猫:
1、 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 快乐” ——(愉悦之情) 2、“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 小侣!” ——(难过、酸辛 )
第二次养猫:
1、“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 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结构上的作用: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以照应开头, 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活动四:说猫,悟人生
第三只猫的冤死的原因有哪些?
2、猫:“若有若 无”的地位;“不 能说话辩诉”的
弱小;难看的外 表,忧郁的性情。
1、“我”的 主观臆断
表示推测,不确定 的词语:似乎、好 像、我以为、我想
3、妻子的笃信、张妈的沉默无言、妹妹的助推
• 1.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三只猫的命运的? 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 也污涩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跑到街 上去嗮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我们都很为它提心 吊胆”暗示了它必然“亡失”的结局
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 才能避免不幸。
猫
善待生命
山
鸟
水
鱼
草
虫
木
、
主 人 奴 仆 、
井 灶 洿 池
俱 无 此 贵 贱
皆 有 其 精 气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拿_起__一_根_木_ 棒,追过去打了它。
案件定性: 冤 案
第三次养猫
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自我反思 的自省意
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 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 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