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沁夫:用一生时间书写草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lture 文化
/光学庆
1930年,玛拉沁夫出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旗(现属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土力根太卜村。

玛拉沁夫还有两个哥哥,家境贫穷,但父母却对读书格外看重,他们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让这三个孩子有书读。

为了读书,玛拉沁夫5岁时随全家搬到了母亲的娘家,那里有一所王府小学,这是附近唯一可以读书的地方。

读到五年级时家中实在拿不出学费继续供他上学,玛拉沁夫只好转学去科尔沁草原的一所蒙古中学,因为那里可以免收学费。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玛拉沁夫又一次远赴他乡。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学校停办,玛拉沁夫只得回家去。

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在磨难与不顺中给予人一种新的希望。

玛拉沁夫辗转多日回到家中时,一支八路军部队驻守在他们村,而部队的连部恰就在他家中。

当时部队战士文化水平低,一个登记战士名单的“花名册”都没有人能填写,玛拉沁夫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连长就动员他参加部队,从此,15岁的玛拉沁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参加部队不久,他转到内蒙古骑兵十一支队,担任女政委乌兰的通讯员。

那时蒙古老乡不知道政委是个什么官,只知道部队最大的官是司令,都叫乌兰
玛拉沁夫:用一生时间书写草原
政委为红司令,在蒙古语中“乌兰”是红色的意思。

乌兰在北平做过地下工作,后去延安,现在是一支强悍蒙古骑兵部队的政委,这位女英雄在玛拉沁夫心中,是他的革命引路人。

在玛拉沁夫后来创作的多部作品中,以乌兰政委为人物原型的艺术形象多次出现,比如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中的苏荣、短篇小说《踏过深深的积雪》和电影剧本《祖国啊,母亲!》中的洪戈尔等。

火热的革命生涯为玛拉沁夫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他回忆说:“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是早熟型的。

回想起来,苦肯定苦,但想不起怎么苦了。

革命,就得吃苦,可那些苦却那样令我们神往。

或许这就成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漫长的生活斗争中的价值取向,那时我们年纪虽小,但懂得一些大道理,活得有底气。


玛拉沁夫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自觉地以写草原为己任的作家”。

他的创作灵感都来自草原,他一生创作的主要作品,都是写那片他所熟悉的蒙古草原。

他曾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是以写一篇短篇小说就成为作家的。

我要写一部具有宏观视野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写草原,写草原人民。

没有写完这个决不称自己为作家。


1952年,对于玛拉沁夫而言可谓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那年1月号《人民文学》杂志以头条形式刊发了他的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这篇小说,
一经发表即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人
编者:从1952年初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现在,玛拉沁夫的名字是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始终联系在一起的。

他半个世纪的艰难与曲折,梦想与辉煌,都有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投影和折光。

文化 Culture
民日报》随即在“文化生活简评”中称赞这篇小说是“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

在那个年代,人民日报对一个21岁的文学青年的作品做出这样的评价,是没有先例的。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写于1951年,玛拉沁夫在科尔沁左中旗工作期间,临旗科尔沁右后旗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19岁的牧民妇女塔姆。

她在坐月子期间遇到了一个来她家门外找水喝的陌生人,按照蒙古族传统礼节,客人不需站在门外求水,而应走进屋里喝茶,这个人的行为让塔姆心生疑虑。

随后的一幕让塔姆更加认定他是个坏人,当时一阵风吹来将这个人身上披着的毯子掀起一角,突然露出了枪口。

机智的塔姆
设法稳住这个嫌犯,和他周旋,最后通过搏斗和别人的帮忙终于将他制服。

玛拉沁夫被塔姆这种热爱新生活、保卫新政权的忠贞、勇敢的精神所感动,他说:“我们的老百姓多么可爱呀,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敢于拼命。

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平平淡淡地写这个人物,而应从时代精神的高度和整个民族新生的角度审视塔姆的事迹,表现她崭新的精神世界。


小说创作的过程很艰辛,因为住在牧民家里,连个写字的桌子都没有,玛拉沁夫就坐着在膝盖上写作,利用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写了大约3个多月。

玛拉沁夫心里没底,他把作品拿给同伴安柯钦夫看,问他这算不算小说。

第二天安柯钦夫看完说:“大概算是小说吧。

”虽然语气上并不十分肯定,但玛拉沁夫觉得“大概算”也就是可以了。

他把
小说寄给了在当时中国文坛最有影响的《人民文学》。

这篇小说的发表改变了这个文学青年的命运,玛拉沁夫被调到北京,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

他作词的该影片插曲《敖包相会》,传唱至今。

玛拉沁夫说:“现在看我那篇小说,觉得还是有我们那一代人的烙印:时代需要我,我顺应了时代,我也紧跟着时代长大。


玛拉沁夫年少成名,但他心里很清楚,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自己的路还很长。

他那时就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是以只写一个短篇小说就成为作家的。

我要写一部具有宏观视野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写草原和草原人民。

没有写
完这个我决不称自己为作家。

”倔强的
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
Culture 文化
玛拉沁夫随即向组织上提出要求,他要返回内蒙古草原去深入生活。

他已酝酿好写一部反映抗战胜利后内蒙古人民选择民族解放之路——是跟共产党走还是跟国民党走的历史性激烈复杂斗争的长篇小说。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应当说,玛拉沁夫参加过那场斗争的全部过程,是有生活积累的,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年自己只是一个小战士,对那场伟大斗争缺少宏观与战略高度的认识,再说任何作家的生活积累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作家不断深入生活、充实生活、更新生活。

所以他从北京回到内蒙古后,没有在呼和浩特市停留,经组织安排径赴草原挂职深入生活去了,在明太旗一干就是三年,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上部)。

《茫茫的草原》上部以《在茫茫的草原上》书名于1957年出版后,荣获内
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文艺评奖文学一
等奖。

但是它的下部却经过一时难以说
清楚的缘由,迟至30年后的1987年才
以《茫茫的草原》(上下部)书名得以完
整出版。

这部长篇小说以宏观的视野、
史诗般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内蒙古人
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战争时期在蒙古
草原上进行的尖锐复杂的斗争。

《茫茫
的草原》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蒙古族
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

作者在后记
中写道,“小说已经结稿,与我相交36
年之久的那些人物,从此将不会在我的
笔下重逢!我独自仰望夜空,心中充满
莫名的惆怅。

”在此前后,玛拉沁夫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春的喜歌》《花的草
原》《第一道曙光》《爱,夏夜里燃烧》,
对草原的热爱,对草原上人与事的迷恋,
让玛拉沁夫心中的牵挂和感动始终与草
原紧紧相连。

“我写了一辈子草原,作为一个蒙
古族作家,我一直坚守自己的本位。


原养育了我、培养我长大,给了我一切,
我将一生写草原文学。

我是中国草原小
说始作者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
说我对中国文学有什么贡献的话,就是
我走了一条开创中国草原文学之路,在
我之前,在中国没有人用自己整个一生
时间来写草原生活的。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茫茫
的草原》,从青年步入老年,一个作家
坚守着中国草原文学的点点滴滴,从而
也成就了中国民族文学的一代传奇。


拉沁夫说:“让中国‘草原文学’繁茂
起来、成熟起来,还需要我们用更多的
心血乃至生命去浇注。


根据《科尔沁草原的人》改编的同名电影剧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