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县一中2016-2017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怀仁县一中2016-2017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与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奴隶和铁犁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相关史实。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行实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了自己的亲族、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故此题选择答案B。
A 项没有封号,故排除。
B项西周没有耕牛,故排除。
D项西周还未出现铁犁,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内外服制度
B.郡县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
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依据宗法制,天子分封同姓贵族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等义务。
本题选C项。
商王通过内外服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故排除A项。
B项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
D项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度系数不大,主要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即可。
关于宗法制,更多是考查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国人的宗族观念、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都源于宗法制度。
另外,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关系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3.“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王室的衰微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分封制的崩溃
D.阶级矛盾的尖锐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周王夺取了郑伯的政权,其原因是因为郑伯不再服从周王的统
治,所以这表明分封开始瓦解,故答案选择C项。
A项没有C项表达的准确,故排除。
B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D项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分封制
【名师点睛】尊重史料是我们在解答历史问题的关键性的问题。
有时候史料反映的不一定是与课堂中所学到的内容完全一致,但是我们仍要以史料为准,因为这是第一手资料,我们要据此来分析和回答问题。
其次我们再考虑到所学知识,与所学联系,这样才会有所进步。
本题解题的关键就是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4.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公元前214年,秦征服南越,平岭南后建置南海、桂林、象郡,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项也不符合史实,晚于秦朝,故排除。
D项也晚于A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地方管理
5.与秦朝相比,刘邦建立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A.实行郡县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皇帝制度更加完善
D.根本目的不同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地方都实行郡县制,是共同点,故排除A项。
皇权都至高无上,是共同点,故排除C项。
根本目的都在于巩固统治,是共同点,故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6.唐朝将秦汉以来的一相制变为多相制的实质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行政效率
D.笼络科举士子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考查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故选A。
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故排除;C项也是影响,故排除。
D项错误,无法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体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
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
与此相关的三省六部制各自的职责及其意义需要重点掌握。
还有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考生重点掌握。
7.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C.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宰相军权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宋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君主专制加强宋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皇权,因此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
A项是符合史实,故不符合题意。
B项也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之一,故排除。
C项也符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封建王朝建立的那天开始,就存在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围绕这对矛盾,西汉实行中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些措施的最终结果就是丞相的权利逐渐削弱到最后消失,君主的权利越来越大,故②正确。
中央权利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小,故①正确。
结合所学,逐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故③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官吏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故④符合演变趋势,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演变·演变的趋势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历史阶段的归纳和梳理能力,君主专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演变的最后结果是专制越来越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对这一线索要很清晰,同时对相关的知识点也要识记清楚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9.为了削弱相权,汉代、唐代、宋代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A.增加宰相的名额
B.废除宰相
C.分割宰相的权力
D.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今与中枢决策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代汉武帝设立中朝制度,削弱外朝丞相的权力;唐朝和宋朝都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各有明确分工,中书省起草昭书,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因此C项正确。
A项表述不如C项准确,故排除。
B项是明太祖的措施,故排除。
D项符合汉朝,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制度·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0.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省六部制是唐朝重要的政治制度,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职责负责起草;门下省的职责封驳审议;尚书省的职责负责执行。
六部是指礼户礼兵刑工,其中工部掌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所以答案选D。
A项起草的是中书,不是尚书,故排除。
B项起草的不是尚书,故排除。
C项起草的不是门下,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11.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展示的是军机大臣的工作特点,即模式化处理,这种模式是皇帝的模式,材料不能说明B,清朝没有宰相,排除B。
C项表述也不正确,故排除。
D项表述是对材料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表述的是材料现象的本质,和题意要求的“直接说明了”什么不符,故排除。
A项符合材料的要求,故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军机处工作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权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的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
皇帝手中。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1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发展以及闭关锁国政策,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不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故排除。
B项主要是明末时期的现象,故排除。
C项整个封建社会都有存在,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
【名师点睛】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的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既有较明显的继承性与共性,也有和时代特征相关的特殊性。
②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也始终矛盾交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博弈(皇权加强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削弱,反之就膨胀);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
③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历朝封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
④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前期的秦汉至隋唐时期,其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等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则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13.下列不属于伯利克里改革内容的是
A.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
B.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规定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
C.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D.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很明显不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伯利克里改革是雅典建立民主政治三大改革中的最后一个改革。
伯力克利时期,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也是伯里克利时期改革的内容,故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伯利克里时期,为鼓励低等公民参政议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故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改革
14.元朝管理边远民族地区的地方机构是
A.宣政院
B.府
C.路
D.宣慰司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不是地方行政机关,故A项排除。
元朝边远地区设宣慰司管辖所以D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B项属于地方行政区划,故排除。
C项也是地方行政区划,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宣政院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个中规中矩的问题,很平平常常的问题,此题的得分率是非常高的,在做题时此类的一定不要失分。
属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题目,难度系数不大,需要学生细心审题,回顾相关知识点的内容。
尤其要区分宣政院和宣慰司各自职能的范围,平时需要多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15.按时间先后排列以下机构出现的顺序
①内阁
②南书房
③军机处
④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先是内阁,再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再到南书房,最后到军机处。
内阁是明成祖时期建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在努尔哈赤时代建立的,是当时满族政权最高权力机构,再到后来的康熙帝建立南书房,最后到雍正成立军机处。
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皇权集中制达到了巅峰。
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的机构
16.列举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选官制度。
明朝内阁阁臣仅具有什么权?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什么权?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票拟权;批红权。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对于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难度系数不大。
第二小问也属于基础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内阁阁臣有票拟权,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内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
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7.请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山西省怀仁县一中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影响后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积极影响的认识。
属于考查识记能力的题目。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有: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影响深远等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科举制的影响
利: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3.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4.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最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弊:
但是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