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白天鹅宾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白天鹅宾馆
肖汉江;雷莹
【摘要】White Swan Hotel is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public buildings in China after the reform. Accepted modernist architecture to the idea of Lingnan cul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combine perfectly.Through analysis the space, type body and detail, Interpretate the modernist architecture of implied meaning of aesthetic modernity.%白天鹅宾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物.在全面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设计的同时,将岭南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了完美结合.通过对建筑空间、型体、细部进行分析研究,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中蕴含的审美(文化)现代性意义进行了解读.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1(029)001
【总页数】5页(P5-9)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岭南文化;现代性;白天鹅宾馆
【作者】肖汉江;雷莹
【作者单位】广州市规划局,510240;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7.4
竣工于1983年的广州白天鹅宾馆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批高层建筑之一,由佘畯南、莫伯治两位院士领衔设计,白天鹅宾馆作为新中国的著名建筑于
1986年被载入了第十九版弗莱彻的《世界建筑史》。
白天鹅宾馆地处广州沙面岛南侧,南临开阔的珠江白鹅潭,宾馆建成后成为“鹅潭月夜”景观之一。
建筑高度100m,共34层,总建筑面积约100000m2。
当年,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共享中庭成功将岭南特色和现代化功能完美结合,成为全国建筑设计纷纷效仿的典范。
20多年过去,我国的建筑改变了以往单一贫乏的面貌,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态势,
一些国外知名建筑师的作品也已经遍布南北。
当年的佼佼者,其光芒难免不被不断涌现的新星所遮盖。
洗净铅华,重读经典,试图发掘那些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意义的内涵,领会大师当年筚路蓝缕的设计思想。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了新建筑的五大特点,自由平面、屋顶花园、底层架空、水平长窗、自由立面。
在白天鹅宾馆中,这些特点都在与具体功能结合的情况下得到了酣畅的运用。
现代建筑语言的应用,不仅是现代建筑技术的采用,而且是新的价值观念、空间想象和美学趣味的重新确定。
白天鹅宾馆南面临江,北面与沙面原有的住宅区内道路相邻,沙面的建筑大部分为1850至1900年间——西方现代建筑萌动之时建成的西方建筑群,有办公、住宅、学校、教堂、银行等建筑,建筑风格为后巴洛克、券廊式和新古典主义建筑,建筑尺度不大,一般2-4层(图9)。
巨大的高层公共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中兴建是十分尴尬的情况。
由于沙面是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区,不少专家对当年白天鹅宾馆的选址存有异议,认为其对沙面建筑群起到了破坏作用。
这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建筑选址并非建筑师所能左右,但在具体进行设计时,如何协调历史建筑和新建筑的关系,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白天鹅宾馆用长635m的架空于珠江江面的高架桥将机动交通从沙面外围将城市
道路直接引入建筑,这段高架桥也被认为是破坏沙面景观的原因之一。
从现状看来,高架桥将机动交通限制在桥的范围,可以使宾馆有便捷的交通条件,避免沙面环境受到大量机动车的影响从而对原有景观和环境产生直接破坏。
沙面沿高架桥的原沙
面滨水地段还保持了可以垂钓、观景、游憩的环境,也许这是在特定条件下最好的“次优选择”。
百年后,沙面的西方古典建筑群中再次加入了代表西方建筑文化
的现代主义建筑。
这一高架桥实践了柯布西耶所梦想的立体交通方式,在1938年~1942年柯布西
耶为阿尔及尔马林区所设想的方案中,梭形的摩天楼直接与离地5m的汽车道联系,地面全部留给行人活动。
柯布西耶理想主义的英雄情怀在刚刚从思想禁锢中走出的中国建筑师那里得以实现。
一些西方现代建筑常常将坡道作为设计的表现要素,如柯布西耶的室内坡道和白色派的室外坡道。
大型现代建筑也常常使用坡道的另一种形式——高架桥,如机场航站楼、车站等等,高架交通已经成为了现代建
筑的符号之一。
特定环境使白天鹅宾馆将高架桥与建筑相结合,实践了现代建筑立体交通的理念(图1~2)。
在总体布局方面,白天鹅宾馆遇到了和悉尼歌剧院的类似问题,主立面和主要公共空间的临水要求和背面与行人活动的街区相连,白天鹅宾馆以江面上的架空汽车引桥将主入口布置在东侧,虽然北面为次入口,但建筑师也必须建立北入口和南面主要公共空间的联系。
建筑师用立体组织流线的方式将矛盾转化为具有趣味性的空间序列。
东面的入口被设置在二层,汽车沿江面架空的引道接近入口后,经过弧形坡道进入地面架空平台下的一层的停车场。
大堂设在二层,北面入口的行人可由一层进入,直接进入一层临江的休息区,巧妙将保持沿江景观的完整和主次入口的流线组织整合在一起,使中庭空间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空间,使中庭空间更加丰富。
波特曼在沃斯堡银行总部共享大厅的共享空间中,也设置了立体的入口,使中庭空间进一步丰富。
白天鹅宾馆的流线组织与伍重在悉尼歌剧院中将主入口设置在舞台背后,观众厅设在临海的一面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图11~12)。
建筑形体由方形、梭形等按照功能原则组合在一起,主要裙楼、主体建筑呈对称形态,辅助建筑(西部的厨房、健身房等)自由布置,这些几何体毫无任何的装饰效
果和构件,没有檐口,没有压顶线脚,朴素至极,因而有了一种高贵的单纯。
公共空间的大堂、中庭内部平面却以斜线灵活处理,打破了均衡,联系各层之间的楼梯变换位置设置和梯段形式多样,中庭中的1-2层梯平台成为主要观景台。
外观的
对称性限制与内部空间非对称形成有趣的张力,形式与空间构成动态的平衡,功能和自由平面得到了良好结合(图10)。
水平长窗和自由立面的现代建筑语言在裙房和高层客房部分都得到充分运用,而且在形式上有丰富的变化。
有跨越两层的观景无框幕墙,也有通长的落地水平玻璃长窗(一层裙房南北立面和二层裙房北立面),还有高层客房顶层的水平通窗,裙房窗台的高度是按照空间和观景要求设置的,与立面的虚实效果相结合。
裙房西南角屋顶用一个金色的小亭点缀,为屋顶花园增添了东方气息。
与稍早一些的建筑,如同属岭南建筑精品的白云宾馆相比,白天鹅宾馆的总体布局、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特色表现出对现代建筑语言娴熟的驾驭。
白天鹅宾馆的室内空间设计,将现代空间与岭南庭园进行了完美结合。
其故乡水的园林意境、岭南叠石流水、植物特征、刘海粟先生的书法艺术等等,许多资料已经做了介绍,本文主要从空间方面作一些讨论和比较。
白天鹅宾馆中庭,在空间序列的安排上,佘畯南先生的分析图完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序列空间的关系。
横轴和纵轴上都出现了亮、暗空间的交替,不同于莱特、波特曼的中庭空间具有西方传统建筑集中式空间的特点,而是建筑线状空间序列的一个组成部分,平面布局呈现以院/廊/建筑的基本关系为主的特色(图3)。
波特曼的亚特兰大海特摄政旅馆中庭23层高,正方形,边长120英尺(约
35.58m),高大壮美,来源于圣比得大教堂的集中空间,以为人们提供集中活动
的大空间为特色。
岭南庭院尺度不大,主要用来观赏、游玩,白天鹅宾馆中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其空间比例高而窄,庭院内设置岭南庭院常用的流水、小桥、叠石,供人游赏,从属于建筑,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建筑空间部分,庭院起到空间的过渡、
联系作用。
中庭叠山的尽端设置是岭南庭园中壁山的常用手法,中庭的自由布局形式彻底消除了集中空间的效果,突出纵横轴线,体现出中国建筑空间特有的层次效果。
尺度运用以亲切为特色,没有公共空间的堂皇。
回廊围绕庭院的岭南气息扑面而来,中庭楼梯的小心碰头标记表明了空间尺度的小巧。
流露出建筑师在传统建筑文化方面的极其扎实的功底。
将园林引入支柱层和室内空间是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结合的一大特色,陆元鼎先生将其总结为岭南建筑的五大特征之一。
岭南庭院既与气候相适应,具有现代建筑底层架空的特点,还具有岭南干栏建筑的地域特点。
白天鹅宾馆中庭的一层空间中,园林向(一层)支柱层建筑部分延伸的特点明显,庭院的理水完全进入了一层咖啡厅的内部,叠山与建筑相互咬合,楼梯从叠山中穿过,叠山的磴道也成为联系上下层交通的楼梯,立体自然山水意境与多层建筑空间融为一体,主要观景梯平台和梯段采用磴道般的自由处理,岭南园林顿挫空间节奏和西方现代共享空间坡道联系的连续空间节奏相比,东西方审美的差异立即显现。
与体现垂直空间流动的共享中庭相比,白天鹅宾馆中庭的水平空间流动特点更加突出(图4)。
建筑的表皮理论从森佩尔原始茅屋的四个基本元素:基础、壁炉、框架及屋面和围
合的膜,到路斯的覆层原则、衣饰理论,至柯布西耶提出了建筑的三个关键要素:体量(mass)、表皮(surface)和平面(plan),并且将表皮定义为“体量的外包(envelope)并能减小或扩大我们对体量的感觉”。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的第二版序言里写道:为了摆脱沉重得压死人的铅质的外套,就要抛出标枪去刺穿它,用各种各样的打击去突破那沉重的外套。
突破。
在这里穿一个孔,在那里穿一个孔。
那就是窗子!……我支持这个策略,何况几乎是非如此不可。
在现代主义时期,森佩尔的“膜”经历了一个从古典立面到现代建筑“表皮”的转换。
这个转换主要取决于空间与表皮的关系变化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
建筑表皮变
成了围绕整个建筑的自由而连续的外皮,而取消了古典正立面;建筑表皮不仅通过围护带来空间感受,而且可以直接显现空间的深度;建筑表皮自从摆脱了承重功能及重力主导的形式法则,就有可能获得其本体形式的自由,拥有自主的形式语言。
在当今,表皮完全脱离了建筑的主体结构,甚至直接将空间结构的应力集中于表皮,如“鸟巢”、CCTV大楼,这种方式不仅符合建筑的受力特性,同时还能使内部空间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度。
使表皮不仅摆脱了古典建筑中的装饰地位,也摆脱了现代建筑中的附属地位而获得了彻底的独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内涵。
在岭南建筑中,夏昌世先生的遮阳被认为是岭南建筑的突出特征。
在1974年的广交会西立面中的遮阳板被誉为岭南建筑的精品(现在已被玻璃幕墙取代),在结合气候特征的同时丰富了立面。
遮阳大多表现为建筑的附加构件,而表皮则完全成为一个自主的整体。
白天鹅宾馆外墙的表皮特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成为了体量的包裹,完全掩饰了内部结构和具有独立的自主性,改变了体型与附加构件的组合关系。
虽然一层一层的窗仍然提示了内部的分层,但与白云宾馆水平分层相比,已经完全弱化了分层特征,成为覆盖的表皮,混凝土和普通铝合金窗表现出织理般效果将表皮的表现推向了极致,效果令人惊叹,十分轻盈。
宾馆高层建筑主立面上的水平窗间墙面向内倾斜,窗也以同样的韵律倾斜,形成层层覆盖的效果。
竖向窗间墙断面也处理为三角斜面,竖向框架被最大程度的减弱,斜面的处理使阴影效果以渐变的三角形阴影和纤细的直线阴影为主,在阳光下形成柔和的明暗阴影变化,极富韵律和节奏,显得雅致轻巧。
微微折叠的外墙颇有天鹅羽翼重叠之意,不知建筑师是否受到中国屋顶瓦面搭接构造和肌理的影响,从“如鸟斯革,如辇斯飞”的比喻中得到象征天鹅的启示(图5)。
在当时的其他建筑还基本上处在学习、模仿现代建筑的语言、横平竖直地划分立面阶段,织理般效果的表皮表现手法无疑具有了时代的超越性。
祯文彦说过:“能够把握细部是建筑师成熟的标志”。
细部是通过建造法则来表现材料的特质,进而增强设计概念的清晰性,同时还能增强建筑的层次体系,体现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
当时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的选择不多,白天鹅宾馆墙面基本用的是普用的涂料饰面和少部分马赛克贴面,普通铝合金窗,建筑构造细部显得有些粗糙,其造价在全国同时代同类的宾馆中最低,但却表现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艺术效果。
陆元鼎先生在《岭南人文、建筑、性格》中对岭南建筑倾向于轻巧的形体、通透纤细的细部构件进行了归纳,白天鹅宾馆将岭南建筑的纤细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路易斯•康认为“所谓建筑,乃是对在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炼、正确和卓越的处理。
我们的眼睛天生下来就是为了观看光中的形象而构成的。
光影烘托出形象,立方体、圆锥体、球体、圆柱体、金字塔等,都是光所突出表现的主要形体,因此,它们才称得起是最美丽的形体。
”
白天鹅宾馆在光与形体的处理上独具一格,高层客房部分转折斜面的母题从梭形主体到水平窗间墙、窗、竖向窗间墙的不同层次运用,形成的阴影也是三角斜面,柔和的转折,产生了闪烁的光影。
而裙房部分则采用纯净的矩形几何型体,突出空间框架,南面裙房一层完全是水平长窗,用倾斜变形的竖向薄板分格,北面裙房一、二层仅设置了轻薄的竖向分隔,这些竖向分格只有分格意义,具有密斯伊里诺理工学院克朗楼立面的效果(图6);南面二、三层是贯通的玻璃幕墙,玻璃与二层楼板间留有贯通空间,具有了科林•罗形容柯布西耶建筑层化空间的透明性特征(图7)。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客房部分的窗明显地靠近外墙面安装,墙面的轻薄感突出而使形体飘逸。
公共部分裙房的窗虽然是基本通透水平长窗,但在与墙体的关系上明显可以看到檐口处的窗靠内安装,窗间墙处的窗靠外安装,突出裙房建筑的外形轮廓框架和体现表面的轻薄,底层架空和空间流动的现代气息加强。
高层客房部分立面
的竖向分隔,以折叠的斜面处理,垂直方向具有了哥特建筑般的通透,完全没有了承重结构的意义。
喷涂的质感强化了塑性的特征。
灰白色的色彩与黑色的窗框搭配,带有岭南民居的建筑色彩风格。
山墙与立面外墙的交接部分刻意用薄板的搭接关系处理,表现了现代建筑板状墙面的意义,具有空间四维分解的痕迹。
另一方面,中国建筑山墙面与正立面轻质格扇的结合关系也得到暗示。
山墙面设置了没有安装玻璃的敞窗,减弱了建筑的体量,不经意似地表现了岭南建筑通透的敞门、敞窗地域特征。
尽管白天鹅宾馆采用的是集中空调,这样的处理体现出文化意蕴,将风的流动在建筑形体中表现(图8)。
白天鹅宾馆裙房部分大面积水平长窗的运用,玻璃幕墙的转角完全通透,强化了现代气息,将建筑台基部分的体量最大程度地弱化,突出裙楼的空间感,裙房在北面临沙面的一侧,层高和尺度都十分克制,没有台阶、雨棚,仅仅是一个沿街小型的店铺的效果,巨大体量的建筑通过低层裙房的过渡与沙面原低层近代建筑物取得了良好的协调,梭形高层的端部后退缓解了大型建筑的压抑感,从而与环境形成了精彩的结合。
室内柱选用岭南民居常用的八角马面柱形式,烘托出岭南文化的气氛。
主次入口的门套极其简洁,既体现岭南建筑的轻薄,又具有密斯巴塞罗纳展馆的抽象。
文化意味和现代建筑的手法融为一体。
白天鹅宾馆是我国建筑师在解除禁锢和封闭之后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全面接纳的产物,不止于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将建造活动赋予了文化的内涵。
肯尼斯•弗兰普顿在《千年七题:一个不适宜的宣言》明确提出:“建筑具有本质上的建构性,因此它的一部分内在表现力与它的结构形式是分不开的,同时,‘建构’一词不只是指造成物质上必需的构造活动,而是指使此种构造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活动”。
白天鹅宾馆的设计体现出了一种批判的审美(文化)现代性的态度,以批判的态度运用现代主义建筑语言,注重建筑的文化表现意义,从而具有了审美
(文化)现代性的先锋意义。
白天鹅宾馆地处白鹅潭的一线江边,设计对象征意义的追求恐怕不是设计师不曾慎重考虑的因素,但并没有用直白的方式加以表现象征意义,而是基于功能、结构、材料的建造,并且将文化意义融汇其中,实现了诗意的建造。
与当时我国急于求变的建筑相比,没有在外形上模仿具体对象来表达象征意义。
当时一些大型项目如珠江帆影方案,直接用建筑形式模仿帆的形状,或者刻意从型体上追求变化,表现出对建筑的现代性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白天鹅宾馆的形体组织不同于当时一般的高层建筑只是将裙房和高层形成水平和竖直的简单对比,而是将主要裙房(辅助裙房以相互垂直关系自由布置)与高层客房在垂直于江面的南北轴线上重合,将裙房作为高层的台基。
使高层客房成为巨大台基上的建筑,强调了建筑的纪念性意义。
曾昭奋先生1986年在《建筑创作中美的追求——谈几位中年建筑师的作品》一文中对白天鹅宾馆建于高台上的特点就进
行了描述;“它的巨大身影,以绿色的沙面岛为背景,以自身的裙房和花园为铺垫,面对平阔、活跃的江面,是那样清新、和谐,高而不显孤立,大而不见压抑”。
弗兰姆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中对伍重的悉尼歌剧院表现的高台与平台的跨文化意象进行了解读;在巴格斯瓦德教堂中,伍重将现代主义条件下的技术最优化的产物和来自于东方那种构图性的形式表现性使用相结合,在这种既源于技术但又不限于技术问题的建造方式中,人们可以发现一种对具有某种集合精神意义的形式的重新肯定。
赵辰教授也对悉尼歌剧将毫无重量的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与高台结合的意向大加赞赏,认为是解决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一种有效方式。
而白天鹅宾馆又何尝不是一个良好的范例呢!
白天鹅宾馆将功能的组织、建造技术的表达与形式创造愿望整合起来,在面向珠江美丽传说的白鹅潭,各部分使用空间清晰安排,以简洁的形体和普通的混凝土材料,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墙面精彩处理,创造了一种诗化的场所。
与同时代的建筑相比,白天鹅宾馆走出了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形式上的模仿,或简单理解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片面强调现代建筑启蒙(理性)现代性的状态,具有了审美(文化)现代性的特质,从而对现代性有了完整而丰满的理解。
白天鹅宾馆的创作,既是岭南建筑进取精神的延续,又是中国建筑对现代性探索的一个侧面。
白天鹅宾馆不仅完整地体现了经典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而且还将岭南文化的精神与现代建筑技术进行了完美结合。
正是因为这种对建筑的深刻思考,让岭南建筑在特定的年代里具有了某种先锋性和文化性,从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成为新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
资料来源:
图10、图11:《建筑学报》1983年09期,佘畯南.从建筑的整体性谈广州白天鹅宾馆的设计构思 .p41、广州市设计院白天鹅宾馆设计组.广州白天鹅宾馆p37。
图13:石安海.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p279;
图12:莫伯治文集。
【相关文献】
1 [意]布鲁诺•塞维.现代建筑语言.席云平,王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勒•科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吴景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 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 [美]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美]肯尼斯•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原山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 [美]肯尼斯•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美]波特曼(Portman,J.),巴尼特(Barnett,J).波特曼的理论及事业.赵玲,龚德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8 戚广平.“非同一性的契机”关于“建构”的现代性批判.上海:同济大
学. . 2008.
9 [瑞士]马克斯比尔.勒柯布西耶全集.牛燕芳,程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