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风景谈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风景谈学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闰.月(yùn) 踱.步(duó)
煤屑.路(xiè) 蓊.蓊郁郁(wěng)
B.独处.(chǔ) 曲.折(qǔ)
静悄.悄(qiāo) 缕.缕清香(lǚ)
C.颤.动(chàn) 酣.眠(hān)
峭.楞楞(qiào) 妖童媛.女(yuàn)
D.霎.时(shà) 幽僻.(bì)
梵婀.玲(ē) 纤.腰束素(xiān)
解析:A项,“闰”应读“rùn”;B项,“曲”应读“qū”;D项,“僻”应读“pì”。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被撞倒时他并不清醒,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感觉到腿部有些疼痛,没想到竟骨折
了。
(2)随着上车的人流,他也跟着上了车,等车开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方向不对。
(3)缠绵的音乐有一种独到的意境,产生的美感,让人沉浸其中,感觉到幸福就在眼前。
A.迷迷糊糊朦朦胧胧隐隐约约
B.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迷迷糊糊
C.隐隐约约迷迷糊糊朦朦胧胧
D.朦朦胧胧迷迷糊糊隐隐约约
解析:三个词语都有“不清楚,不明了”的意思,但词语的侧重点不同。
“迷迷糊糊”侧重于精神状态的不清楚,不明了。
“隐隐约约”多用来形容视觉和听觉的不清楚,不准确,是一种感觉状态。
“朦朦胧胧”多用来形容事物本身的不清楚,不清晰。
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B.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化解房地产库存的说法引发了人们高度关注,住建部要求各地进一步取消或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
C.媒体做电商,要借鉴和吸收电商行业发展的先进成果,走自己特色的“媒体电商”之路,而不是照
搬互联网企业模式,否则可能会水土不服。
D.我校研究院发布的“退休版城市幸福指数”,采用指数形式,通过以退休人群生活品质为主线,全
面衡量城市应对老龄化的建设情况。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积极”后加“开展”;C项,“借鉴和吸收”与“成果”搭配不当; D项,
句式杂糅,“通过……”和“以……为主线”杂糅。
答案:B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屋后一片竹林,雾岚还未散尽,空气清新,鸟在枝头争鸣,起初声音不大。
渐渐地,这些鸟儿全都展开
歌喉,开始奏出交响乐,一呼一应,一应一答,一答一和,鸟音清新,动心悦耳。
脚底像安了弹簧似的,
鸟儿们从一个枝头蹦到另一个枝头,像钢琴大师手中飞逸而出的一串音符。
恨自己不通鸟语,不能分享它们的快乐。
A.蓬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
B.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蓬蓬翠竹,只只鸟影
C.翠竹蓬蓬,鸟影只只,鸟语啁啾,竹叶沙沙,微风过处,声声入耳
D.微风过处,声声入耳,只只鸟影,鸟语啁啾,蓬蓬翠竹,竹叶沙沙
解析:注意从由大到小、由实到虚的角度思考。
先写鸟所在的环境,再写鸟,再写鸟声,再写感受。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
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
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
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
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
有烂漫绚丽的景色。
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
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
峰的领袖。
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
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
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
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
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
兀立在东山、西山
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
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
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
...........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
王鏊“山与人
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
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
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
这里有许多
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
山
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
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
......,.都有这个境界
......。
........,.大凡山水之胜
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
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
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
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
一是从无
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
一是无锡
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
不仅有色,而且
有声。
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
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
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
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
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
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
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
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
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
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解析:A项,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绘有详有略,主
要是表现太湖山水的逸趣横生,所以A项不正确;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不正确。
答案:AD
6.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解析:对东山一带的“胜概”进行概括,首先得理解“胜概”的含义,然后要定位材料范围——第②段,在原文中围绕东山的胜概去找答案。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从文章内容出发,先抓景物的特点,然后感悟和思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1)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
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7,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解析:内涵主要是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思考。
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
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
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
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
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
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必须围绕自己选择的观点组织语言进行答题。
题干给出的是文章中
的一个句子,表明作者的某一观点。
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和态度,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阐释。
答案示例:(1)赞同。
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
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
征和独特风貌。
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
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
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2)不赞同。
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
本文作者若
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三、语言运用
9.请根据诗句“天寒红叶稀”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形象,③不超过60字。
解析:首先审题,明确要求;然后抓住诗句中的景(“天”“红叶”)及景的特点描写。
答案示例:(1)初冬时节,寒风飒飒,万木萧疏。
几片黯淡枯瘦的红叶眷恋在僵硬的枝头,随风瑟瑟而舞,如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的几叶小舟。
(2)深秋时节,扑面而来的寒气弥漫在山中,几片红叶点缀在一片空旷寂寥的山色中,在晚霞的映照下如山花般绚烂。
10.下图是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的会徽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要看有哪些构图要素,然后再理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会徽整体看是“河北”的“河”字,最上面的一点表示太阳,右侧一横表示长城。
结合举办地和活动的特点解说即可。
参考答案:构图要素:变形的“河”、太阳、长城。
寓意:变形的“河”呈现举办地是河北省,宛若水流的具象,孕育万物生命;太阳普照河北大地,预示园博会的举办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长城的形象展现河北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