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蚕豆赤斑病防治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引言 赤斑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蚕豆作物上的重要病害,
主要为害蚕豆叶、茎等部位[1],也可危害花和豆荚。叶 片遭受病原菌侵染后,会于初期出现赤色小点,随着病 情的发展,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严重时整张 叶片枯萎卷曲,光合能力丧失殆尽,最终导致作物减产 和品质受损。
作为当地人情有独钟的大众化菜品,自2015年 以来,蚕豆在江苏如皋地区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 2 000 hm2左右,俨然成为特粮特经生产消费市场的主力 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赤斑病在当地流行发病 率已趋于100%,防治不力田块减产可达20%~30%,严 重桎梏了蚕豆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危害,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 生态安全,笔者于2019年3月初对如皋市城北街道、城 南街道、搬经镇、江安镇等多地区蚕豆种植户进行用药 效果随访,在充分听取反馈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 际,选取了75%百菌清WP、250 g/L吡唑醚菌酯EC等6种 供试药剂,集中开展田间药效及测产试验,以期为本地 区的蚕豆赤斑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本次试验地点设在如皋市江安镇周庄村一普通农户 蚕豆大田。该田块于2018年10月30日播种,种植品种为 本地自留小品种,长势均匀。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施药处理,制剂用量分别为75%百菌清 WP 90 g/667m2(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50 g/L吡
作者简介:蒋明(1987—),男,大学学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 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5月26日进行田间测产。取样方法同1.3,调查总粒 数、总粒重、百粒重,计算增产效果[2]。 1.5 安全性观察
施药后持续观察蚕豆生长情况,并与对照区做直观 对比。重点观察药剂处理区有无明显矮化、褪绿、畸形 等药害症状出现。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由试验结果(表1)可知,第2次药后7天调查:从叶
唑醚菌酯EC 40 mL/667m2(巴斯夫公司)、40%嘧霉胺 SC 90 g/667m2(烟台科达化工有限公司)、80%代森锰 锌WP 160 g/667m2(南通宝叶化工有限公司)、60%唑 醚•代森联WG 60 g/667m2(巴斯夫公司)、50%烯酰吗 啉WP 30 g/667m2(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另设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并呈随机区组排 列,单个小区面积40 m2。根据试验安排,2019年4月15 日、4月22日由同一作业人员先后各施药1次,施药器械 为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液量60 kg/667m2。试验开展期 内,除上述供试药剂外,不再使用其他农药。 1.3 防效调查
·14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9期
试验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片防效来看,百菌清、唑醚•代森联、代森锰锌田间效 果相对较好,防效在71.84%~80.37%范围之间;从茎部 防效来看,百菌清、唑醚•代森联、代森锰锌、吡唑醚 菌酯田间表现较好,防效在74.41%~93.10%之间,其他 处理防效相对较差。
全程共进行4次调查,分别为药前、第2次用药后7 天、第2次用药后14天、豆荚收获期(5月26日)。调查 方法:使用5点取样法,每点选取3棵植株,前3次调查 叶、茎病级,分别计算病指和防效。最后1次调查仅记 录植株青叶数。注:4月15日第一次施药前调查,蚕豆 叶片上已零星出现赤斑病病斑,茎部无。
本次试验中,赤斑病侵染叶、茎分级标准: 叶: 茎: 0级:无病斑; 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全叶的5%以下;病斑长度占茎节 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全叶的6%~10%;病斑长度占茎节 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全叶的11%~25%;病斑长度占茎 节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全叶的26%~50%;病斑长度占茎 节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全叶的50%以上;病斑长度占茎节 的50%以上。 病情指数=∑(病叶数×病级)/(调查总叶数×9) ×100 防效(%)=[1-(处理区药后病指×对照区药前病 指)]/(处理区药前病指×对照区药后病指)×100 1.4 产量调查
试验研究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9期
不同药剂对蚕豆赤斑病防治效果评价
蒋 明1,张 芳2,王学平1,袁红银1,孙同林3
(1.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如皋 226500; 2.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南京 210036; 3.如皋市江安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如皋 226500)
摘要:为有效控制蚕豆赤斑病发生危害,进一步优化该 病防治药种,提升科学用药水平,选择了百菌清、吡唑 醚菌酯、嘧霉胺等6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及测产试验。 结果显示:与对照区相比,无论药后7天还是14天, 75%百菌清WP对蚕豆叶、茎防效持续坚挺,始终保持在 79.72%~92.24%数值区间,最终增产幅度达到26.99%, 在试验组各药剂中表现出色;250 g/L吡唑醚菌酯EC药后 7天时防效表现一般,但14天时对蚕豆叶、茎的防效为 63.26%、91.81%,较前期分别上升14.41%、17.40%,增 产幅度22.69%。 关键词:蚕豆赤斑病;药效;产量
第2次药后14天调查:从叶片防效来看,前期表现 良好的药剂此时防治效果较药后7天时均有不同程度的 下降,而前期效果较差的药剂虽然出现防效数值的上 涨,但最高防效仍然不超过40%,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 果。具体而言,百菌清防效相对较高,达到79.72%,为 组内最佳。唑醚•代森联、吡唑醚菌酯分列以为68.05% 和63.26%的防效数值位列第2、第3;从茎部防效来看, 百菌清、吡唑醚菌酯防治效果较好,均达到90%以上。 唑醚•代森联、代森锰锌也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关注的 是,吡唑醚菌酯尽管前期表现相对平庸,但此时对叶 片、茎部防效均有明显上升,与药后7天调查时相比分 别提高了14.41%、17.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