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中地理第2单元城市与环境单元分层突破鲁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城市与环境单元分层突破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城市化
②社会经济因素
③形成原因
④功能分区及成因
⑤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⑥城市管理
1~2题。
【导学号:37560073】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由图可知,林地面积自2003年到2009年增加,2009年到2013年减少,故选项A中“林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水域面积2003年到2006年有所减少,2006年到2009年有所增加,2009年到2013年有所减少,故选项B中“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错误;未利用地面积2003年到2006年增加,2006年到2009年减少,2009年到2013年基本上没有变化,故选项C“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
由图可知,自2003年到2013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由此可以推知,该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第2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不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内的交通线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
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 1.D 2.C
(2015·江苏高考)(今河南开封)
繁华的城市风貌。
读图回答3~4题。
3.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
4.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有河流(汴河)流经,大小船只穿梭于河流中,水运便利,加之陆路交通发达,形成商业繁荣发达的东京城,故选D。
第4题,东京作为当时的北宋都城,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行政功能,故选A。
【答案】 3.D 4.A
5.(2015·北京高考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B.⑤③⑥
C.③②④D.①④⑤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⑤处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最大,且跨越了县(区)界,最有可能为服务范围最广的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的服务范围应该有严格的行政区域分界,其服务范围应该在县(区)范围之内,这与②③的服务范围相吻合;集贸市场的服务范围最小,与图中①④⑥的服务范围相吻合。
因此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所对应的序号可能是⑤③⑥,所以B选项正确。
【答案】 B
(2016·全国乙卷形成城
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6~7题。
【导学号:37560074】6.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
7.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
【解析】第6题,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使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各核心城市的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各不相同,即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
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是难以通过空间规划限制的。
第7题,各城市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分工明确,必然会促进同类产业活动在同一城市的空间集聚,以获取规模效益。
【答案】 6.A 7.B
8~9题。
8.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9.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整地域结构B.加速人口集聚
C.扩大空间规模D.提升服务功能
【解析】第8题,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管理;跟踪动态定位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网络信息不属于地理空间信息,其整合、集成不属于地理信
息系统的作用;获取实时通讯信息是通讯工具的作用。
第9题,从示意图中可看出,智慧城市实际上就是高度信息化的城市管理系统,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和智慧社区都属于城市管理和服务范畴。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升服务功能。
【答案】8.A 9.D
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导学号:37560075】
1.下列四个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 )
A.甲 B.丁C.戊D.己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是乙和丙
B.甲地的主导工业部门可能是棉纺工业
C.图中己城市的规模最大
D.充分发挥丁地旅游资源优势,把丁地发展为区域中心
【解析】戊位于河口地区,形成最早。
丁地交通不便,不可能形成区域中心。
【答案】 1.C 2.D
下图为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示意图,该城市新城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
完成3~4题。
3.影响新城区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A.公路B.铁路
C.航空D.水运
4.新城区建设对老城区的积极影响有( )
①缓解交通拥堵②优化空间结构③引发人口集聚
④摊大饼式扩张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第3题,首先从材料得知新城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采用航空运输;其次从图可以获取在新城区有一个飞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比较稀疏,没有河流等相关信息,结合以上分析,C项正确。
第4题,读图可知,该城区新老城区并没有呈现出摊大大饼式扩张(同心圆);从材料中我们知道该城市位于我国中部,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不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和产业转型与升级,大多数城市开始兴建新城区 (开发区)。
通过以上分析,新城区对老城区的积极影响是①和②,A项正确。
【答案】 3.C 4.A
(2016·武汉高一检测)读我国某城市等地租线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完成5~6题。
5.沿图中四条线,交通通达度最好的是( )
A.OA B.OB C.OC D.OD
6.O处最可能是( )
A.工业区B.商业区
C.住宅区D.文化区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A线等地租线向外凸出最明显,表明OA线附近地租比两侧高,由此可以判断沿OA线的交通最便利。
第6题,O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商业对交通和人流量的要求最高,在该区域其付能力也最高,因而可以判断O处最可能是商业区。
【答案】 5.A 6.B
下图为湖南省1997~2009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变化趋势图。
读图回答7~8题。
【导学号:37560076】
7.该省土地城镇化过程中,一般来说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增加量最多的应是( ) A.商业用地B.交通用地
C.住宅用地D.工业用地
8.图中信息反映,该省1997~2009年城市化( )
A.过程失调B.速度变慢
C.拉力减弱D.水平降低
【解析】第7题,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中,一般住宅区面积最大,故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以住宅用地为主,则其增加量也最多。
第8题,图示土地城镇化速度总体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尤其是2006年前后超过比例最大,即出现城市化过程不协调,易出现“鬼城”现象。
【答案】7.C 8.A
(2016·福建1月学考)下图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9~11题。
9.该地区城市等级有( )
A.1个B.2个
C.3个D.4个
10.若该地区城市化发展过快,容易产生的城市化问题是( )
A.城市劳动力减少B.城市用地规模减小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D.饮用水水质提高
11.城市化进程到后期阶段( )
A.城市化速度快B.城市功能用地混杂
C.城市化水平高D.工业向城市中心集中
【解析】第9题,结合图中图例可知该地区有4个等级的城市。
第10题,城市化发展过快或发展不合理,必然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第11题,城市化进程到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高。
【答案】9.D 10.C 11.C
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解析】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
遥感技术只能显示瞬时交通状况、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事故次数的统计也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范畴了,故选C。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5·鞍山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图中②为石油化工区,③为电子工业区(附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④为水泥厂。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26分)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①处最有可能形成________区,其外围主要是________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市区的工厂纷纷向外搬迁,其主要目的是①________;
②________。
(8分)
(2)②③④中工业布局明显不合理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6分)
(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
【解析】第(1)题,①处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形成商业区。
①处外围靠近商业区,面积广大,是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模式,应是住宅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相比市区地价低,工厂向外搬迁可降低土地成本,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第(2)题,图示城市盛行风向为东南风,④为水泥厂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方向,污染城市大气;又在城市河流的上游,污染城市水源,不合理。
第(3)题,城市化主要是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土地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绿地减少;工业和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社会问题严重,失业率增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
【答案】(1)商业住宅降低土地成本保护城市环境
(2)④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位于城市河流上游,也会造成水污染
(3)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社会问题严重
14.下图为“某近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导学号:37560077】
(1)各组团之间安排有农田和绿地,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
(4分)
(2)C、E两个组团均为新区,若在其中规划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园区,请任选一个区域对比分析其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12分)
(3)水厂2和3(图中水2、水3处)、污水处理厂2(图中污2处)均为新规划项目,其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是________。
(10分)
【解析】第(1)题,各组团之间安排农田和绿地,主要起卫生防护带的作用,分割各组团,减少因城区过度集中造成环境污染,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第(2)题,建规模大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园区需要规模大的空间;环境条件好;交通便利;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技术水平高。
综合以上几点,C区:有利—交通便利;处于当地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污染少。
不利—相对E区空间较小。
E区:有利—空间相对C区较大,处远郊,环境污染少。
不利—交通(干道少)不够便利。
第(3)题,水厂3不合理,处于工业区河流的下游,水质得不到保证;污水处理厂2不合理,分布在流经工业区的河流的上游,污水收集量小。
水厂3和污水处理厂2位置交换一下较适合。
【答案】(1)分割各组团,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
(2)C区:有利——交通便利;处于当地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污染少。
不利——相对E 区空间较小。
E区:有利——空间相对C区较大,处远郊,环境污染少。
不利——交通(干道少)不够便利。
(3)水厂3不合理其上游有工业区分布,会造成水源污染(污水处理厂2不合理其分布在流经工业区的河流的上游,污水收集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