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一中高2025届高一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身着深蓝色的整洁工装,犀利的目光紧盯着旋转的零件,一双大手飞快旋转着车床摇把,进刀、车削、退刀一气呵成,他就是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掌握精湛加工工具工装技能的高级技师的洪家光。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洪家光团队加工的是用于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工装工具产品,这些工具主要用来加工航空发动机的零部件。
发动机用的零件精度要求非常高,洪家光对每一个微小尺寸都追求精益求精。
他一次次观察记录,并比对调整。
有一次,在加工修正金刚石滚轮工具时,掌握此项技术的师傅生病住院,洪家光主动承担起任务。
为了提高工具加工精度,他在当时的车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的情况下,开始一项项改进,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
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他就重做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他就想办法将小托盘固定……
从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洪家光先后跟随多位师傅,他们教导的工匠精神,深深地印刻在洪家光心中。
跟着付百森师傅学习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年轻人都愿意跟老师傅学,眼前这个师傅这么年轻,技术经验能丰富吗?”洪家光刚见到付师傅时有点失落。
付师傅却让洪家光在旁边看。
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只见付师傅把零件安装、调整、夹紧、左手启动机床,右手快速移动机床拖板。
紧接着,他的双手就在机床上操纵着机床上的手柄,加工零件。
麻利的动作,像电脑控制的机械手。
付师傅加工完说:“小洪,你测量一下各部分尺寸精度,再按照这个标准加工零件。
”洪家光测量后发现公差微乎其微。
他心想,这水平太高了,这可是纯手工!
到洪家光加工时,他满头大汗地忙活了十几分钟,发现自己的水平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
付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光有技校学的知识是不够的,机械加工的实际技术深奥着呢,雄心壮志代替不了真才实学。
当高水平的工人,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你得从一点一滴做起。
”那一刻,洪家光决心从头学,一切从零开始。
如今,43岁的洪家光先后完成200多项工装工具技术革新,解决300多个工装工具技术难题。
他与团队成员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以他名字命名的“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承担起了“传帮带、提技能”的职责。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说:“要扎根岗位,秉承献身航发事业的担当与责任。
”未来,他将继续以精湛的技艺打造国之重器,为科研生产砥砺前行。
(摘编自《洪家光:以心“铸心”的大国工匠》,有删改)材料二: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下线,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产业的垄断,对我国航空产业乃至高端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
高铁通车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赢得国内外一片惊赞;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民航之花含苞待放;家电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大步走出国门……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认可。
在此过程中,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典故都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中国工人阶级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核电等,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级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
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经济发展方面需要重视产品品质,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同样需要精益求精,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丰富更能满足群众期待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
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矢志创新,戒除浮躁,为“中国制造”提供坚强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每一名社会成员共同营造有利于创造精品的“土壤”。
如今,“工匠精神”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社会各界对其广泛讨论并达成普遍共识……一个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品质革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必将实现。
(摘编自《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标题注重体现价值性信息,材料一标题既写出了洪家光的身份,又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他的工作内容。
B․材料一用较多笔墨写付师傅的动作,既刻画了付师傅的人物形象,还与前文洪家光的失落心理形成对比。
C․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产品品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
D․材料二首先列举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引出话题,接着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论证文章观点。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中国制造”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
B․“巧夺天工”“技乎近道”“大庆精神”等典故体现了古代的匠人精神,可见工匠精神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
C․现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我国各个行业都需要摒弃功利和浮躁之风,沉下心来做一名“工匠”。
D․材料选取了多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为论证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了论据。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线技术工人潘从明练就一项独门绝技,在浑浊的液体中仅用一双眼睛就能甄别和捕捉那些若隐若现的稀有贵金属。
B․优秀硕士毕业生黄文秀在就业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C․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树军历经数年攻克的进口高精加工中心光栅尺气密保护设计缺陷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D․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工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报道,但在选材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关于“媚雅”王小波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到有关“媚俗”与“媚雅”的问题。
作者认为,米兰·昆德拉用出来一个词儿,叫做“媚俗”,是指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放弃了艺术的格调。
他还说,我们国内有些小玩闹造出个新词“媚雅”,简直不知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的意思我倒知道,是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蛊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
在这方面我有些经验,都与欣赏音乐有关。
高雅音乐格调很高,大概没有疑问。
我自己在音乐方面品味很低,乡村音乐还能听得住,再高就受不了。
大约十年前,我在美国,有一次到波士顿去看个朋友。
当时正是盛夏,为了躲塞车,我天不亮就驾车出发,天傍黑时到,找到了朋友,此时他正要出门。
他说,离他家不远有个教堂,每晚里面都有免费的高雅音乐会,让我陪他去听。
说实在的,我不想去,就推托道:听高雅音乐要西装革履、正襟危坐。
我开了一天的车,疲惫不堪,就算了吧。
但是他说,这个音乐会比较随便,属大学音乐系师生排演的性质。
你进去以后只要不打瞌睡、不中途退场就可。
我就去了,到了门口才知道是演奏布鲁克纳的两首交响曲。
我的朋友还拉我在第一排正中就座,听这
两首曲子——在这里坐着,连打呵欠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觉得这两首曲子没咸没淡、没油没盐,演奏员在胡吹、胡拉,指挥先生在胡比画,整个感觉和晕船相仿。
天可怜见,我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坐在又热又闷的教堂里,只要头沾着点东西,马上就能睡着;但还强撑着,把眼睛瞪得滚圆,从七点撑到了九点半!中间有一段我真恨不能一头碰死算了……布鲁克纳那厮这两首鸟曲,真是没劲透了!
如前所述,我在古典音乐方面没有修养,所以没有发言权。
可能人家布鲁克纳音乐的春风是好的,不入我这俗人的驴耳[注]。
但我总觉得,就算是高雅的艺术,也有功力、水平之分,不可以一概而论。
总不能一入了高雅的门槛就是无条件的好——如此立论,就是媚雅了。
人可以抱定了媚雅的态度,但你的感官马上就有不同意见,给你些罪受……
下一个例子我比较有把握——不是我俗,而是表演高雅音乐的人水平低所致。
这回是听巴赫的合唱曲,对曲子我没有意见,这可不是崇拜巴赫的大名,是我自己听出来的。
这回我对合唱队有点意见。
此事的起因是我老婆教了个中文班,班上有个学生是匹兹堡市业余乐团的圆号手,邀我们去听彩排,我们就去了。
虽不是正式演出,作为观众却不能马虎,因为根本就没有几个观众。
所以我认真打扮起来——穿上三件套的西服。
那件衣服的马甲有点瘦,但我老婆说,瘦衣服穿起来精神;所以我把吃牛肉吃胀的肚腩强箍了下去,导致自己的横膈膜上升了一寸,有点透不过气来。
就这样来到音乐学院的小礼堂,在前排正中入座。
等到幕启,见到合唱队,我就觉得出了误会:合唱队正中站了一位极熟的老太太。
我在好几个课里和她同学——此人没有八十,也有七十五——我记得她是受了美国政府一项“老年人重返课堂”项目的资助,书念得不好,但教授总让她及格,我对此倒也没有什么意见。
看来她又在音乐系混了一门课,和同学一起来演唱。
很不幸的是,人老了,念书的器官会退化,歌唱的器官更会退化,这歌大概也唱不好。
但既然来了,就冲这位熟识的老人,也得把这个音乐会听好——我们是有这种媚雅的决心的。
说句良心话,业余乐团的水平是可以的,起码没走调;合唱队里领唱的先生水平也很高。
及至轮到女声部开唱,那位熟识的老太太按西洋唱法的要求把嘴张圆,放声高歌“亚美路亚”,才半声,眼见得她的假牙就从口中飞了出来,在空中一张一合,做要咬人状,飞过了乐池,飞过我们头顶,落向脑后第三排;耳听得“亚美路亚”变成了一声“噗”!在此庄重的场合,唱着颂圣的歌曲,虽然没假牙口不关风,老太太也不便立即退场,瘪着嘴假作歌唱,其状十分古怪……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
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此后三个月,经常咳出一片肺或是一片肝。
但因为当时年轻,身体好,居然也没死。
笔者行文至此,就拟结束。
我的结论是:媚雅这件事是有的,而且对俗人来说,有更大的害处。
[注]春风不驴耳:俗语,比喻好话当作耳旁风,听不进去。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一段所述报纸内容来看,报上文章认为“媚雅”概念新颖,对其持肯定态度。
B.作者叙述自己两次欣赏音乐的体验,是为了表明布鲁克纳的音乐造诣比不上巴赫。
C.作者听巴赫合唱曲时穿上西服三件套,说明他对高雅艺术的仪式感并不完全排斥。
D.作者认为对艺术“媚雅”的态度多令人感到滑稽,虽然有害但不及“媚俗”严重。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概念的由来起笔,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思路自然平实,便于读者接受。
B.文章将老太太演出表现的可笑与巴赫音乐的高雅形成对比,讽刺了她的庸俗。
C.文章末尾说“笔者行文至此,就拟结束”,这种表达增强了文章的对话色彩。
D.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但表达态度时也有语气颇为严肃的语句,并非一味调侃。
7.作者认为“媚雅”的含义是什么?从作者的经历看,“媚雅”有哪两种具体表现?(4分) 8.本文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结合文中使用了不同手法的三个例子,作简要
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材料一:
元嘉
..中,补长沙王义欣镇军中兵将军,领汝阴太守。
时虏攻陷滑台,执朱修之以归。
玄谟上疏曰:“虎牢、滑台,岂惟将之不良,抑亦本之不固。
本之不固,皆由民惮远役。
臣请以西阳之鲁阳,襄阳之南乡,发甲卒,分为两道,直趣淆、渑,征士无远徭之思,吏士有屡休之歌。
若欲以东国之众,经营牢、洛,道途既远,独克实难。
”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注]谓殷景仁曰:
“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
...胥.意。
”
及大举北征,以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
玄谟向碻磝,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
虏主拓跋焘率大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
玄谟军众亦盛,器械甚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
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恐损亡军实,不从。
城中即撤坏之,空地以为窟室。
及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又不从。
将士多离怨,又营货利,一匹布责人八百梨,以此倍失人心。
及拓跋焘军至,乃奔退,麾下散亡略尽。
(节选自《宋书·王玄谟传》)材料二:
(王玄谟)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二者尽之矣。
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
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
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
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
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唯夫呼吸之顷,念
有其萌芽
..,而机操于转眄。
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辨起而智不能决。
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
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瞀于死生而噤无一语也,必矣。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
赵括
..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
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
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上:指宋文帝刘义隆。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 B.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 C.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 D.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一个皇帝在位时可以使用多个年号。
B.封狼居胥:封,祭地;指在狼居胥山祭地,后用来指建立显赫功绩。
C.萌芽:萌,草芽也,指草木初生发芽,文中用来比喻事物的开端。
D.赵括:战国时赵国将领,纸上谈兵,不懂应变,与秦战,败于长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玄谟积极献策,分析败因。
他认为失守的原因在于百姓害怕远方的征役,并申请调动西部的军队去守卫虎牢和洛阳。
B․王玄谟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他只顾战利品的获取,不听火烧之策,贻误战机,后又拒用以兵车筑成堡垒自保的请求。
C․王夫之认为言语夸大,而内心空虚,这种勇气只是浮于表面的勇气,一遇到锋箭如雨、车驰骑骤的实战就会仓皇失措。
D․王夫之认为不预先说出具体的策略,才是善于谋划。
战前指天画地,在事情没发生前就决定计划,临战时常束手无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虎牢、滑台,岂惟将之不良,抑亦本之不固。
(2)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
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
..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
有。
”曰:“微独
..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
位,而封之以膏腴
..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
(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1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臣贱息.舒祺息:儿子
没死以闻.闻:听说
B․祭祀必祝.之祝:祷告
君过.矣过:错
C․其继.有在者乎继:继承人
微独
..赵微独:不仅
D․封之以膏腴
..之地膏腴:土地肥沃
恣.君之所使之恣:任凭
1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年几何
..
..矣人生几何
B․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寄蜉蝣于.天地
D․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以.为轮
1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非弗思也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甚于妇人青,取之于蓝
C․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而今安在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①陈与义
余甲寅岁自春官②出守湖州。
秋杪③,道中荷花无复存者。
乙卯岁,自琐闼④以病得请奉祠⑤,卜居青墩镇。
立秋后三日行。
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
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⑥晚,空见残荷满。
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五年六月,词人托病辞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卜居青墩。
②春官:礼部侍郎。
③秋杪:秋末。
④琐闼:这里代指宫门。
⑤奉祠:宋代所设祠禄之官,所以宰执兼领,以示优礼;老病废职之官,亦往往使任宫观以食俸禄。
⑥拏舟:指乘船。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两句点明了季节和时间,也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和词人心情的愉悦。
B.词人是“引疾”而非真正有病,所以“因病得来游”实际上是自嘲之语。
C.词人见眼前美景,满怀喜悦,故雨后秋意虽恼人,但也未影响他的心情。
D.下片前两句虚写去年路过此处的情景,前后对比,虚实变化中产生跌宕。
17.末尾两句中的“君”指谁?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以叠词描写村落和人们生活的安然自得。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描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的情景,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四十三年前“”和如今百姓在佛狸祠下“”的对比,慨叹随着时间流逝百姓已经逐渐习惯异族统治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受李、杜重视。
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的地步。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苏轼尽管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暴露出“乐观”的情绪,但他的作品总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的解脱。
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9․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①,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②,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抱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