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一课时作业第6章第1节第1课时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第1节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9·陕西富平县高一期末)真核细胞的直径在10~100微米之间。

细胞体积趋向于小的原因是(B)
①相对表面积小,有利于物质的转运和交换②受核质比的制约③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转运和交换④受细胞所能容纳的物质制约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随着细胞的长大,相对表面积会变小,不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另外细胞核控制的范围有限,故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细胞体积趋向于小的原因是:受核质比的限制;细胞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转运和交换。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如图是按顺时针方向表示的4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其中描述正确的是(B)
A.图中的b→a→b表示细胞增殖过程的一个细胞周期
B.甲图的b→a与丙图的b→a所用的时间可能一样长
C.乙图中的b→a比丁图中的b→a所用的时间短
D.从a→b,由于DNA的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解析]一个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结束,即从a开始经b再到a点。

根据分裂期所经历的时间=细胞周期时间×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时间比例;由题中四图可知,甲图分裂期所占比例最小,丁图分裂期所占比例最大,但由于四种植物细胞的细胞间期持续时间不知,分裂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相同。

a→b为细胞分裂周期,完成DNA 的复制,DNA的含量增加一倍,但是由于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增加。

3.(2019·陕西富平县高一期末)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形成和存在分别发生于下列哪个时期(C)
A.产生于间期,存在于前期和间期
B.产生于前期,存在于前期和中期
C.产生于间期,存在于前期和中期、间期
D.产生于后期,存在于中期和后期
[解析]染色单体在间期形成,后期消失,故存在的时期有前期和中期。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2019·江苏省镇江市高一期末)一个含有20条染色体的细胞,在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之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B)
A.10条B.20条
C.40条D.80条
[解析]有丝分裂的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所以一个细胞核中有20个染色体的细胞,不管连续分裂多少次,产生的子细胞中都有染色体20个,B正确,A、C、D错误。

5.(2019·山东省菏泽市高一期末)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与DNA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C)
A.间期、前期B.前期、后期
C.后期、间期D.末期、间期
[解析]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会导致DNA数目加倍;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2019·山东省菏泽市高一期末)下列与玉米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有关的细胞结构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在间期,核糖体上合成相关蛋白质
B.在中期,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在后期,细胞核的核膜重新形成
D.在末期,内质网与子细胞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解析]在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此时核糖体上会合成多种酶和其他的蛋白质,A正确;纺锤体的形成在前期,B错误;在末期,细胞核的核(被)膜重新形成,C错误;在末期,高尔基体参与子细胞的细胞壁的合成,D错误。


选A。

7.右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据此不能得出的推断是(A)
A.Ⅱ时期为分裂间期
B.Ⅰ时期细胞中有DNA的复制
C.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a→a
D.染色体数目最多的细胞处于Ⅱ时期
[解析]Ⅱ期为分裂期,A错误;DNA复制发生在间期,B正确;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可以用a→a表示,C正确;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对应于图中的Ⅱ时期,D正确。

8.(2019·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下面是同一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据图分析可作出的判断是(C)
A.图①时期细胞内有12条染色体
B.图②中可见赤道板正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
C.图③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D.图④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解析]图①时期细胞内有6条染色体,12条染色单体,A错误;赤道板是一个假象的板,根本不存在,应该是细胞板正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B错误;③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图④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D错误。

9.(2019·北京东城高一期末)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在分裂前期,核仁逐渐消失
B.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C.在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DNA数目加倍
D.在分裂末期,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进入子细胞
[解析]在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A正确;在分裂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B正确;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染色体的数目加倍,DNA的数目不加倍,C错误;在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进入子细胞,D正确。

10.(2019·北京延庆区高一期末)下面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其中属于后期的是(A)
[解析]据图分析,图A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正确;图B中染色体散乱的分布于细胞中,且仍然有核膜、核仁,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B错误;所有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错误;图D中在细胞的中央出现了细胞板,处于有丝分裂末期,D错误。

11.(2019·北京延庆区高一期末)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错误的是(D) A.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B.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锤体
C.中期染色体形态最为清晰
D.末期细胞中部形成赤道板
[解析]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锤体,B正确;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位置,形态稳定,数目清晰,C正确;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D错误。

12.(2019·北京延庆区高一期末)下列细胞中,具有细胞周期的是(B)
A.精细胞B.干细胞
C.洋葱表皮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
13.下列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B.同种生物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C.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比染色质存在时间长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
[解析]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不同生物的细胞周期长短不同,B错误;染色体存在于分裂期,染色质存在于分裂间期,而分裂期的时间远小于分裂间期,因此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比染色质存在时间短,C错误;细胞间期完成DNA的复制与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图甲表示小鼠上皮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4个阶段(间期包括G1、S和G2期。

G1期主要合成RNA和蛋白质;S期是DMA合成期;G2期DNA合成终止,合成RNA及蛋白质;分裂期即M期)。

图乙表示用某种方法测定细胞群体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和DNA含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甲中所示字母与箭头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G1→S→G2→M。

(2)在M期,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后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的时期是前、中期。

(3)图乙中细胞数量呈现两个峰值,左侧峰值表示图甲中的G1期细胞,右侧峰值表示图甲中的G2和M期细胞,两个峰值之间(不含峰值)的细胞对应图甲中的S期细胞。

(4)若向小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某种药物,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处于其他期的细胞不受影响。

现测得小鼠肠上皮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如下表所示:
分裂时期
分裂间期
分裂
期合计G1S G2M
时长(h) 3.4 7.9 2.2 1.8 15.3
7.4h
[解析](1)细胞周期的定义是指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所以用图甲中所示字母与箭头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应
是:G1→S→G2→M。

(2)在M期,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应该是DNA复制完成后而着丝点分裂之前,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期。

(4)若向小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某种药物,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处于其他期的细胞不受影响。

要想使细胞都停留在S期,应该是最先离开S期的细胞再次进入S 期,要经历的时间即G2+M+G1=2.2+1.8+3.4=7.4小时。

15.(2019·河南平顶山期末)甲图是具有四条染色体的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像,乙图是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曲线图。

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的四个细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C、B、A、D。

甲图中细胞内染色体上DNA含量符合乙图BC段的细胞是B、C。

(2)甲图中细胞D处于细胞分裂的末期,判断理由是:①细胞两极形成了两个细胞核;
②细胞中央出现了细胞板,并最终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大量利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阶段对应图乙的AB段;乙图CD段发生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之所以能与原来的母细胞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是因为间期复制的染色体在分裂期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子细胞与母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解析](1)甲图中,A细胞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细胞有染色体和纺锤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D细胞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形成子细胞核,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综上分析,甲图中的四个细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C、B、A、D。

在甲图的B细胞与C细胞内,每条染色体均含有2个DNA分子,与乙图BC段的DNA含量相符合。

(2)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甲图中细胞D处于细胞分裂的末期,判断理由是:①细胞两极形成了两个细胞核;②细胞中央出现了细胞板,并最终形成细胞壁。

(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复制的原料之一。

乙图中AB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
量由1增加至2,其原因是发生了DNA 的复制,因此细胞分裂过程中大量利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阶段对应图乙的AB段。

乙图CD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2减少至1,其原因是发生了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复制的染色体在分裂期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子细胞与母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能与原来的母细胞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