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文星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文星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A.图①表示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pH
随加酸体积的变化
B.图②中曲线表示反应2SO2(g) + O2(g) 2SO3(g);ΔH < 0 正、逆反应的平衡常
数K随温度的变化
C.图③表示10 mL 0.01 mol·L-1 KMnO4酸性溶液与过量0.1 mol·L-1草酸溶液混合,n(Mn2+) 随时间的变化
D.图④中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g)+ H2(g) →CH3CH3(g) ΔH< 0,使用和未
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参考答案:
B

2. 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常温下,水电离出的c(H+)·c(OH-)=10-20的溶液中:Na+、ClO-、S2-、NH4+
B.能与金属铝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中: K+、NO3-、Cl-、Fe2+
C.使pH = 11的溶液中:Na+, AlO2-,K+ ,CO32-
D.酸性溶液中:Fe 2+ , Ag+ , NO3- ,I-
参考答案:
C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气体反应中,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都能使单位体积内的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同时增大
B、pH等于7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C、c(H+)=c(OH-)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D、在0.1mol/L的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平衡向右移,电离平衡常数增大
参考答案:
C

4.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金属性:Li>Na>K>Rb B.酸性:HF<HCl<HBr<HI
C.微粒半径:K+>Na+>Mg2+>Al3+ D.酸性:HClO4>H2SO4>H3PO4>H2SiO3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A.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金属性:Li<Na<K<Rb,A错误;B.酸性:HF<HCl<HBr<HI,B正确;C.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则微粒半径:K+>Na+>Mg2+>Al3+,C正确;D.同周期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增强,则酸性:
HClO4>H2SO4>H3PO4>H2SiO3,D正确。

答案选A。

5. 利用蛋白质的变性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医疗卫生服务.下列实例利用了蛋白质的变性的是①利用过氧乙酸对环境、物品进行消毒;②利用高温、紫外线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③蒸煮鸡蛋食用;④松花蛋的腌制;⑤用蛋白质灌服重金属中毒的病人.()A.全部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
参考答案:
A
考点: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分析: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物理因素有: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等;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等.
解答:解:①过氧乙酸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故①正确;
②高温、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故②正确;
③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故③正确;
④能使蛋白质变性,故④正确;
⑤重金属盐中毒的原理即破坏人体的蛋白质结构,服用蛋白质,可防止人体本身的蛋白质被破坏,能用于解毒,故⑤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变性,难度不大,明确病毒也属于蛋白质是解题的关键.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 nm~100 nm之问的微粒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加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即可得胶体
D.向Fe(OH)3胶体中逐渐滴加稀硫酸,开始生成沉淀,后来沉淀逐渐溶解参考答案:
D
7. 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乙醇在铜做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
B.乙烯、乙醇分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苯在浓硫酸做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与浓硝酸反应
D.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参考答案:
C

8. 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pH值最大的是
A、B、 C、 D、
参考答案:
B

9. “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

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取代反应②加成反应③消去反应④水解反应⑤酯化反应⑥加聚反应
A.② B.①④ C.③⑤ D.②⑥
参考答案:
D

10. 下列物质不能与NaOH 溶液反应的

()
A.乙醇 B.乙酸 C.乙酸乙
酯 D.苯酚
参考答案:
A

11. 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敞口放置的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B.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蒸发海水、食盐晶体结晶析出的过程
C.夏天,铜制眼镜架表面出现的绿色物质[主要成分Cu2(OH)2CO3],可用稀盐酸除去
D.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其原因是增大了蔗糖的溶解度
参考答案:
D

12. 对Na、Mg、Al的有关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NaOH< Mg(OH)2< Al(OH)3B.第一电离能:Na< Mg <Al
C.电负性:Na> Mg >Al D.还原性:Na> Mg >Al
参考答案:
D

13. 已知:MOH为一元弱碱,2MOH(aq)+H2SO4(aq)=M2SO4(aq)+2H2O(l)△H1=﹣24.2kJ?mol﹣1H+(aq)+OH﹣(aq)=H2O(l)△H2=﹣57.3kJ?mol﹣1则MOH在水溶液中电离的△H为()
A.+33.1kJ?mol﹣1 B.﹣81.5 kJ?mol﹣1
C.+45.2 kJ?mol﹣1 D.﹣33.1 kJ?mol﹣1
参考答案:
C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25℃,101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但是弱碱的电离吸热,结合盖斯定律来计算回答.
解答:解:2MOH(aq)+H2SO4(aq)=M2SO4(aq)+2H2O(l)△H1=﹣24.2kJ?mol﹣1,
则2MOH(aq)+2H+=2M+(aq)+2H2O(l)△H=﹣24.2kJ/mol,
MOH(aq)+H+=M+(aq)+H2O(l)△H=﹣12.1kJ/moL (1),
H+(aq)+OH﹣(aq)=H2O (l)△H=﹣57.3kJ/mol (2),
根据盖斯定律:(1)﹣(2)可得:MOH(aq)=M+(aq)+OH﹣(aq)△H=+45.2kJ/mol,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应用,明确中和热是指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放出的热量、弱碱的电离吸热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14. 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C.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活化能
参考答案:
C

15. 下列物质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HBrO4 < HIO4 B.H2SO4 < H3PO4
C.HClO3 < HClO D.H2SO4 > H2SO3
参考答案:
D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8分)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取了的一元酸(他们所取的酸可能是不同的),分别向其中滴加的一元碱(他们所用的碱也可能是不同的),在滴加过程中不断测定混合液的pH,下表是测得的部分数据。

加入碱溶液的体积
(1)向酸溶液中滴加碱溶液时,盛装碱溶液所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

(2)滴定操作图示正确的是______ _(填编号)。

(3)四位同学所选用的酸溶液pH最大的是_________(在甲、乙、丙、丁中选填)。

(4)请计算甲同学在滴入碱溶液时,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可用对数形式表示)。

(5)若以上酸碱用于中和滴定,试给出选用指示剂的建议(填在表格中)
(1)碱式滴定管(1分) (2)B(1分)
(3)丙(2分)
(4)4.3(或5-lg5)(2分)
(5)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下表为部分短周期主族元素的相关信息。

(1)Z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2)元素T与X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的化合物B所含的化学键有________(填化学键类型)。

已知在通常状况下,39 g B与足量H2O反应放出Q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T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逐滴加入到Y与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直至过量(边滴加边振荡),此过程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1 mol化合物A与足量Na2SO3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转移2 mol电子,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三(1分)ⅦA(1分)
(2)离子键、共价键(2分)
2Na2O2(s)+2H2O(l)===4NaOH(aq)+O2(g)ΔH=-4Q kJ·mol-1(2分)
(3)开始产生沉淀,然后沉淀消失。

(2分)
(4)SO+ClO-===SO+Cl-(2分)
18. (1)含苯酚的工业废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苯酚含量在1 g·L-1以上的工业废水
应回收苯酚。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下列流程,探究废水中苯酚的回收方法。

①可用▲为试剂检验水样中是否含有苯酚。

②操作I的名称为▲,试剂a的化学式为▲。

③通入CO2发生反应生成苯酚的化学方程式为▲。

(2)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3。

①1 mol该有机物充分燃烧消耗的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

②若两分子该有机物能生成六元环状结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①FeCl3溶液(2分)②萃取(或萃取分液或分液)(2
分)NaOH (2分)
③C6H5ONa + CO2 + H2O → C6H5OH + NaHCO3(3分)
(2)①67.2(3分)
②(3分)
19. A、B、C、D、E、F均为周期表中前四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B、C 为短周期非金属元素。

A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B原子基态电子排布中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C是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D的基态原子在前四周期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单电子数最多;E与D相邻,E的某种氧化物X与C的氢化物的浓溶液加热时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态单质C;F与D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回答下列问题(相关回答均用元素符号表示):
(1)D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

(2)B的氢化物的沸点比C的氢化物的沸点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的电负性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C的电负性,A形成的氢化物A2H4中A的杂化类型是_____▲___。

(4)X在制取C单质中的作用是_____▲___,C的某种含氧酸盐常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此酸根离子中化学键的键角______▲__(填“>”“=”或“<”)109°28′。

(5)已知F与C的某种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若F与C原子最近的距离为a cm,则该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g·cm-3(只要求列算式,不必计算出数值,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N A)。

参考答案:
(1)1s22s22p63s23p63d54s1(1分)
(2)高(1分)HF分子间能形成氢键(1分)
(3)小于(1分)sp2杂化(1分)
(4)氧化剂(1分)<(1分)
(5)CuCl(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