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 _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1)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

(4)新区建设: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重点与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

4.意义
(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
(1)世贸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2.过程
(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

(2)1986年,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3.影响
(1)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名师点拨]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发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1.在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属于港口城市和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交往密切。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使我国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一]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1)结合材料一,怎样理解经济特区的“特”?
[教你读史]
从材料中特区之“特”包括特殊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

[提示]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二] 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其他实践形式不断发挥着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

——陈亚联《经济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结合材料二指出设立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词“示范、辐射和推动”,多角度分析。

[提示] 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示范辐射等方面。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
(1)经济结构: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2)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优惠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

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特点
[材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教你读史]
材料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过程特点。

[提示] 材料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2)分析材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
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体现了对外开放的成果。

[提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一、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区别
旧中国当今中国
背景不同鸦片战争中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西
方列强打败后被迫开放
是在独立自主、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前提下实行的对外开放
性质不同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和掠夺的产

是党和政府为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
决策
内容不同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
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外资,扩大对外
贸易
结果不同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
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
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
文化生活水平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形式和发展阶段
1.具体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2.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题组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选B 窗户意味着对外开放与交流。

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指出可以在广东划出一地方来,建立特区。

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个重大决策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②沿海开放区③经济特区④内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解析:选C ①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②沿海开放区1985年;③经济特区1979年;
④内地省会城市开放于1992年,C项符合题意。

3.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经济特区,“特”系指特区( )
A.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制度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C.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制度
D.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
解析:选B 特区的“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故B项正确。

题组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在于( )
A.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D.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解析:选C 本题是一道限制角度的选择题,从题干看,主要是从世界的角度分析,而
A、B、D三项都是从中国的角度进行论述,故应当排除。

5.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 )
A.开放领域扩大
B.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
C.开放程度提高
D.从探索试验到区域推进阶段
解析:选B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加入世贸组织就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统一制定的世界贸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6.中国加入WTO后,一些企业抓住入世契机,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在“羊”“狼”之争中把“羊”变成了“狼”。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影响,如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受国际市场因素影响,许多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许多企业深受其害。

以下对中国加入WTO的比喻意义最为恰当的是( )
A.引狼入室,有百害而无一利
B.掉进金窝,有百利而无一害
C.隔靴搔痒,不用管他
D.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如何应对
解析:选D 中国加入WTO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是一把双刃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
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解析:选B “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可见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故B项正确。

2.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长江三角洲属于( ) 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发区
C.沿海开放城市D.沿江开放城镇
解析:选B 长江三角洲属于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区,故B项正确。

3.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
A.设置海南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D.开放内地各省会城市
解析:选B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B项正确;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开放内地各省会城市发生在1992年,但这都不是开放的重点,故C、D两项错误。

4.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这一决定是( )
A.拉开设立经济开放区的序幕
B.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
C.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的标志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
解析:选B 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共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故B项正确。

5.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浦东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选C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6.1984年邓小平讲到:“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 )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B.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解析:选A 注意时间“1984年”,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是1984年,故A项正确。

7.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起步,处于探索时期,缺乏经验,思想不够开放,故①④正确;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尤其是来自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阻碍,②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③错误;故D项正确。

8.《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选C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时间信息“1971年”“30年后”即2001年,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1~3,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指出图3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6分)
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材料一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内容和立足点同样从材料中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第二小问,关键是对“经济运行环境”的理解,充分利用图片中所提示的年代进行解答。

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数据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答案:(1)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2)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

最大优势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3)特点:中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并长期呈现出超的态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