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传统村落白果树湾村历史沿袭及空间形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传统村落白果树湾村历史沿袭及空间形态研究
雷 靛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随着历史发展、时代进步,人们逐渐开始重视传统历史村落的特征与保护。
本文选择白果树湾村这一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沿袭、选址和空间形态等方面的分析,挖掘和总结传统历史村落的形成规律、空间特征与演变影响因素,思考和探究古代传统建筑文化,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思路,为现代设计提供启发。
关键词:历史沿袭;选址;空间形态;演变;白果树湾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4.16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Form of Baiguoshuwan Traditional
Village in Hubei
Lei Di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graduall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villages. This paper choose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Baiguoshuwan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it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site selection and spatial form, this paper excavates and summarizes the formation law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villages, and considers and explores the culture of ancient traditional buildings, which will provide idea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modern design.
Key words: historical evolution; site selection; spatial form; evolution; Baiguoshuwan Village
现存的历史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创造出来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璀璨的地域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颁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选择大悟县白果树湾村这一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沿袭、选址因素和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传统村落的形成规律、空间特征及演变影响因素,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有力证据和有益指导,为现代的设计提供传统文化上的思路。
1概况
1.1地理位置
白果树湾村地处孝感市大悟县芳畈镇,面积约有12 km2,人数为2 190人,建筑面积有4 421m2。
白果树湾村紧邻龙潭湖度假区,京珠高速、麻竹高速经过村庄,距武汉市120 km,距孝感市60 km,距大悟县19 km,距京珠高速入口仅8 km,周边交通发达。
1.2自然条件
大悟县处于大别山和桐柏山的相连地带,其主要为大别山余脉的延伸,整体地势重山环绕、山岭起伏。
大悟县内主要有五处高耸山峰,剩下低矮的山脉、河流与这些山峰交融绵延。
在山势起伏中,大悟县境内形成了滠水、澴河与竹竿河三条主要的河流,流经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大悟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受到西北冷气团的影响,夏季会受到东南和西南季风的控制,形成了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1.3建筑遗产信息
白果树湾村拥有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红色革命旧址。
村内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是村内最为重要的文化建筑。
2历史沿袭
白果树湾村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随着政治、地质、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其本身的人口、建筑、空间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历史改变。
2.1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
根据《大悟县志》:“南宋乾道七年,江西等地移民,辗转来二郎哑、阳平口、河口等地,避兵、灾荒。
”大悟县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批原住民,是于南宋乾道七年江西等地民众为躲避兵乱、灾荒而迁徙至此,而后在此开垦、定居。
“百年后,大悟山白果树墙一带发生地震。
前三日,山上响声如雷,鸟兽惊散。
”一百多年以后,在白果树湾村附近,大悟山白果树墙一带发生大地震,整个大悟县地域地质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如今看到的多山、多水的现况。
2.2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
《大悟县志》记载:“元至正十二年,因元末兵费,居
基金项目:基于近代汉口商埠文化复兴语境下的汉正街淮盐巷片区概念设计研究(19011)。
作者简介:雷靛(2000-),男,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建筑与城市规划。
民屠窜殆尽。
”到了元末时期,整个国家发生大量战争,此地原住民或逃离或被杀戮,整个大悟县几乎废弃。
2.3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大悟县志》记载:“明洪武元年至二年,江西等地民丁迁徙境内,无业者,实之田庐。
”到了明朝洪武元年,又有一批江西等地的民丁迁徙至此,从此在此地繁衍生息。
2.4清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1851年)
从明朝到清朝,此地建筑几经更替,现在我们看到的保留下来的建筑是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陆续建造完工的。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
2.5近代(公元1939—1945年)
到了近代,新四军第五师在华中地区奋勇战斗,从只有186人的队伍发展到拥兵五万的钢铁雄师,白果树湾村作为华中抗日指挥中心,历史意义重大。
当年,鄂豫地区的李先念、郑位三、任质斌等领导人以白果树湾村为战斗指挥中心,对整个华中地区发出电报、命令,指挥队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而白果树湾村也由此威名远扬,在华中地区战斗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留存至今的珍贵历史文化建筑——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就是当年历史的最好见证,而于2007年修建的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更好地为人们介绍了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背后的史实、意义,让参观者能够体会欣赏此历史文化建筑的风貌和文化意义。
3村落选址缘由
该村落选址于大马尖山与小马尖山之间的一个山谷中,谷势平缓,适合居住。
白果树湾村依山傍水,一条河流贯穿整个山谷,河流旁边是该村落的主道路,道路与河流相互交织,河流与道路两边的山谷间的平坦地带用于建造房屋与耕种农田(见图1)。
3.1水源条件
该村落沿河而建,依山傍水,环境良好,风景优美,十分适合居住。
贯穿山谷、串起整个村落的河流给村庄提供了水源。
定居一地,水源是必不可少的。
日常生活中的生火做饭、饮水洗澡、耕种劳作、洗涤衣物等皆离不开水
源,有了水,才能生活。
这条河流,不仅为生活于此的人们提供水源,同时也为村落提供了肥沃的土地用于耕种。
若没有这条河流,山谷盆地间的土壤质量就难以保证,且获取、运输日常耕种时所需的灌溉用水也会非常麻烦。
这条河为山谷中的村落村民的生活提供了最重要的生存基础。
当年白果树湾村的先辈迁徙于此便决定定居,这条河流必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2山谷条件
该村落虽然位处山谷,但是山谷谷势平缓,山的高度普遍较矮,所以为村落提供了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大量的绿色植被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
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使最开始迁徙于此的人们可以就地取材,并依靠群山提供的丰富建筑资源,可以快速方便地建起房屋。
同时平缓的山势说明此地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极小,就算发生,造成的危害也不会太大,使居住于此的居民的人身安全有所保障[2]。
3.3文化原因
前文提到过,这片土地上分批来过两拨迁徙而来的住民,重要的是,这两拨迁徙民众皆来自江西。
前后相差近两百年的两拨江西人之所以同时选择定居于此,而不是继续向前迁徙,除了此地和平安定、环境适合居住外,必然还应该有别的因素,那就是迁徙之人本身带有的地方特色文化。
江西是形式派风水文化的发祥地,江西人最为注重“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风水观,除了建筑的选址、朝向、采光、形式外,建筑周围环境中的树木、湖泊、河流、山脉等风水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而此地有山有水,且河流绕山而流,山川形势相互呼应,是一处风水宝地,符合江西人的文化传统。
因此定居于此也在情理之中[3]。
而之所以现如今的当地建筑形式并没有赣派建筑的影子,笔者猜想主要是因为几百年岁月变迁,文化的同化图1 村落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建筑
水塘
农田和梯田
道路和河道
山体轮廓
以及房屋的更替使当年迁徙而来的人们带来的家乡的建筑文化慢慢褪去,随本地建筑文化同化融合。
但是,建筑形态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而先辈选定的定居之址却会一直留存于此地,默默地向子孙后代叙述他们曾经的历史文脉。
4空间形态
村落空间受自然环境、道路交通等因素影响,其空间布局往往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规定,因地制宜。
4.1总平面布局形态
乡村空间的布局在形成之初,往往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在传统的山水观中,还是在江西人的风水观中,山、水、村都应该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人们建立一个村庄,它常常是被群山、树林环绕,而同时村落中又会有水流、农田等点缀、穿行,这体现着传统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谐的民族文化智慧。
山林、水体和村落,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织联系,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山水村落的美感与意境。
白果树湾村的总平面布局也符合这种传统村落布局文化,但又因为本身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白果树湾村的总平面布局具有自己的特色,别具一格。
白果树湾村依山傍水,位于大马尖山与小马尖山形成的一个山谷之中,村落空间呈现一线贯穿、两边散布的布局。
建筑群落以组团形式一簇簇散布于道路河流两岸,同时组团内的建筑也是一种沿河而建的趋势,或一排独成一簇,或两排成对簇群落,抑或是更加均散地排布。
造成不同群落内部建筑空间排布差异的,是河流旁平缓可建设平地的面积大小与形状。
4.2道路交通形态
由于总平面布局形态的特殊性,白果树湾村的道路交通特点也不同于当地其他村落,显得别具一格,独具村庄的风貌特点。
白果树湾村的道路交通特点非常清晰明了。
依河而建,以一条伴随河流的道路作为主道路,将散布于河畔的村落建筑、农田和广场连接起来。
建筑群落一簇簇散布于道路河流两岸,在其内部生长着简单的支干小路,建筑排布的多样性造成了组团内部支干小路形式的多样性。
4.3节点
一般传统村落的空间节点多是道路交叉形成的大面积空间,人们喜欢在这种空间中停留、交谈,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村民默契的节点聚集空间。
这种节点空间非人为设计,而是久居于此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已有的建筑空间布局自然寻找自然创造出来的节点广场空间。
而白果树湾村由于其本身自然环境以及建筑空间布局的特殊性,造成了其节点空间的特殊。
白果树湾村整个村落形态是呈线性分布的,所以并没有同其他一般村落那般是由于道路交叉而产生的空间节点。
关于白果树湾村的节点空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如果从实际存在的建筑空间节点来说,白果树湾村只有一个节点,即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
它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白果树湾村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
它的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造成了它本身在村落中具有的独特地位,同时在它门口处有着全村唯一的一个广场,为人们的聚集提供了良好舒适的环境。
如果从人们的实际交往停留空间来看,全村处处皆是节点空间。
由于白果树湾村是呈线性分布,而不是像一般村落建筑集中式、成排排布,所以整个河流两岸的道路、农田、空地皆会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交谈的节点空间。
根据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人们喜欢停留、交谈的地点往往不是一个大广场、大空地,而是一些能够为他们创造交往机会的空间。
比如当在自家临街的花园中浇水赏花时,自己没有在专门等待与人交流,但是在这花园里能够看到每一个经过自己花园前的人,且能够被他们看到,此时只要有一个给予人停留的小空间,一个交往互动的空间节点就自然形成。
这样的一个空间节点能够提供一种动态的不可预见的更有生机与惊喜的交互空间。
白果树湾村的村落分布及自然环境为人们创造了众多动态交往空间。
洗衣时、耕种时,在河流两侧看到了某个人且双方都有谈话的意愿,只要那个人停下脚步,一个暂时性的交往节点空间就形成了。
这条河流就如同例子中提到的花园一样,提供了一个让人在此有所事而不是故意等待某人的有意义的实际空间,同时提供了一个让人乐意长久停留此处的优美环境。
交往节点,不一定是人为故意设计的大空间,也可以是一个能够提供交往可能性的暂时性小空间,只有有了人以后,这样一个空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才会成为一个节点空间。
而这样由人构成的暂时性交往节点,正是已然消失、如今向往追求的过去和谐亲近邻里关系的形成原因。
这样的节点体现了历史文化建筑中传统建筑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4边界
白果树湾村地处两山之间、山谷之中,以山谷口为起点,以山谷尾为终点,整个村落呈线性贯穿且簇状散布于山谷。
山谷盆地天然形成了村庄的无形边界,使得整个村庄有从山谷的自然大空间到村落总平面呈线性排布的中型空间,再到每一簇中的一座座民居建筑内外围合出的小型活动空间的空间体验,整个村庄富有空间层次感。
5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5.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一般是村落城镇生存发展的基础,往往自然条件会影响村落的空间布置、功能组织、景观面貌等方面。
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
大悟县境内山川绵延、地势起伏、群山环抱,山间盆地便在此形成。
白果树湾村位于大悟县大马尖山与小马尖山形成的山谷间,山谷间有一条河流穿流而过。
村落整体环境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地质单元,封闭而又风景优美,其主要影响空间形态演变的有三个原因。
第一,优美而又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当初第一批居民搬迁选址于此的基本原因。
南宋时期,江西等地的人
民为了躲避当时的兵乱和灾荒,进行了迁徙,他们需要一个平静无纷争,同时适合居住、自然条件适合生活的场所,此地的水源、山势等正好契合了他们的需求,于是定居于此。
第二,山岭高低起伏的地貌与穿行而过的河流决定了白果树湾村建筑分布、建筑形式及空间形态的特征及演变方向。
由于白果树湾村村落周边环境地形地势的高低起伏、山体形态走势的多样,造成山谷中的水体随着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平面形态。
而由于水体曲折变化的影响,使得村落的平面被围合出一片片小区域,无形之中被分割了空间。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水体自然环境影响了整个村庄的平面格局,创造出了独属于白果树湾村的空间布局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人口变多、需求变大等因素的产生与变化,白果树湾村的建筑空间、村落结构的发展,顺着周围的山势与河流流向,按着相似的肌理脉络,蔓延生长。
第三,山谷中有限的可建设用地以及有限的土地开垦方向,影响了白果树湾村的空间形态特征演变。
由于村落依山而建,在建造村落的时候,尽量选择山脚下地势比较平缓的土地用于建造房屋与耕作农田。
而同时将稍陡一些的山坡进行一些地势改造处理,以化山为田的手段来将这些山坡变作可以用来耕作的梯田。
由于山势本身的高低变化起伏,因此造成可用来建造房屋和开垦农田的平缓场地是一片片散布于山脚之下的区域,进一步影响了村落“一线贯穿、两边散布”的空间布局[4]。
5.2经济因素
一般来说,城镇或村落的空间形态是其内在经济发展的外在表现,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村落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白果树湾村本身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其空间形态的演变。
村落的经济条件是限制村落发展速度的重要原因。
大悟县在历史上一直不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地区,时至今日大悟县依然是国家级贫困县。
在村落的空间发展上,白果树湾村的经济情况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造成的结果是村落建筑样式普通简陋,同时其空间形式较为均质化,村民经济水平相近,所以在空间上,村落内房屋院落没有特别大的空间尺度差异。
同时,村落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也会影响和限制村落的发展速度。
如近代外部的经济投资及政府的建设投资,修建维护了几处重要历史建筑,修缮了村民破旧的房屋,设计生成了村落的建筑节点和广场空间节点[5]。
5.3政治因素
政策条件是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推手。
如今,国家政策对于大悟县的扶持,使得白果树湾村与周围区域的经济联系加强,得到了强有力的村落建设的经济动力,使得村落快速发展。
同时,国家政治情况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地区人口的变化。
比如白果树湾村历史上的两次人口迁入及一次人口大消减,皆是由于国家战乱,政治混乱,使得人口变化,造成村落空间变化。
5.4文化因素
前文提到的江西迁徙人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风水观,使得村落选址于此,同时,在而后的发展中,这种自然风水观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居住生活中的建筑建设、空间格局的演变。
6村落保护建议
白果树湾村的现状是村内虽拥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保护建筑,保存完好并且修建了纪念馆,但是其他的村落建筑却没有被悉心照料修缮,大量破败。
同时存在的问题是村内大多年轻人出去生活,导致留守村内的是数量稀少的老人,整个村落缺少生气。
村内人数过少,很多房屋常年无人居住,这也是导致房屋大量破败的原因。
以下是针对村落的保护建议。
一是对白果树湾村来说,最具历史意义的景点与建筑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
应当以它作为保护主体与发展核心,开发更多的旅游价值,介绍宣扬革命历史建筑价值,为白果树湾村带来人气与收入,用赚来的钱更好地维护建筑。
二是在带动的人气下对村落的其他建筑进行功能改造,比如商铺、旅店等,在使用中更好地保护建筑。
同时,利用商机吸引外出村民归来,回归的村民及旅游参观的游客会给村庄带回生气。
对于非文物级的历史文化建筑,有人使用才是保护它的最好方法[6]。
7结语
本文以白果树湾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历史村落的历史沿袭、选址和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探索思考,从中体会到传统村落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演变影响因素。
传统建筑村落的诞生、发展与演变皆是充分利用了特定的自然环境与资源。
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交融,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思想与生活方式,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村落提供了资料,我们应当在尊重历史村落及其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保护修缮,同时,这种传统建筑智慧也为今人设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想法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大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大悟县志[M].武
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彭璟,李军.湖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湖北社会科学,2020(11):66-75.
[3] 丁旭,李嘉励.浙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金华
曹宅古村落实证研究(一)[J].建筑与文化,2021(04):254-256.
[4] 赵彬,王梦.大悟县历史村镇类型划分与街巷空间特色初
探[J].华中建筑,2015,33(01):112-117.
[5] 徐银凤,汪德根,沙梦雨.双维视角下苏州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及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19,39(04):75-84.[6] 陈兴贵.传统村落振兴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云南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3):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