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与测评》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人口的变化巩固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巩固达标:第六章人口的
变化(人教必修一)
第1讲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原创题)2009年底联合国公布了世界各地区及各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

下图为1999-2009年某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走势图,读图完成1、2题。

1. 据图判断,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
A.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B. 中国东部
C. 拉丁美洲
D. 亚洲中部
2. 影响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1·合肥模拟)2008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 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阅读“2008年全国人口统计表”,完成3、4题。

3.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4. 据材料可知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有( )
①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②劳动力不足③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④男女比例不协调⑤贫困人口增多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②③
D. ①③⑤
(2011·福建模拟)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5、6题。

5. 图中信息反映( )
A. 2011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B. 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最多
C.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无关联性
D. 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
6.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2011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与我国人口增长惯性有关
B. 2011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C.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D.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一旦低于零,即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2011·汕头模拟)下图为国家经济发展时期与其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

试根据此图回答7、8题。

7. 图中各曲线中所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 )
A. ①=出生率;②=死亡率
B. ②=出生率;③=人口变化数
C. ①=人口数变化;②=死亡率
D. ①=人口数变化;②=出生率
8. 关于此统计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渡期时,人口增长迅速
B. 过渡期时,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C. 工业前期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工业后期
D. 工业期时,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仍然持续增加
(2011·厦门一中模拟)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

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回答9、10题。

9. 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 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 科技发展水平
D. 蕴藏的资源数量
10.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 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 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 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11. 读“世界人口年龄系数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条曲线中,已知A曲线是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另三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是______;代表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系数的是________;代表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是____________。

(2)图中显示大约在________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3)中国存在的人口问题:20世纪是________,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面临________、________的双重压力,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2011·青岛模拟)下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 M、N两国属于( )
A. M发达国家、N发达国家
B. M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
C. M发展中国家、N发达国家
D. M发展中国家、N发展中国家
2. 判断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
B. 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
C. 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D. 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
(2011·无锡一中模拟)读“1964-200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据图回答3、4题。

3. 有关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
A. 大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 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 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 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4. 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 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 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 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2011·广东梅州市蕉岭中学月考)下图为亚洲某国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5、6题。

5. 下列地理现象符合图中所示国家的是( )
A. 年较差较同一大洲同纬地区小、降水丰沛
B. 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形,耕地面积广大
C. 气候干旱、灌溉技术发达
D. 经济发展上东西和南北地区的差异都很显著
6.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影响该国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死亡率的不断上升
B. 造成2006年80-90岁的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是自然灾害
C. 2006年该国人口增长开始进入现代型
D. 2006—2050年期间该国人口有负增长现象
7. 下面为1950—2020年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上)和1990—2035年中国人口增长变化状况的预测图(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现在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年。

2011年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缓慢上
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这些问题将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原创题)下图为2011年1月12日—2月12日海地人口迁移路线和数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该时段内图中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国内战争
C. 自然灾害
D. 开发国外资源
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该国最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其主要原因是美国( )
A. 政治稳定
B. 经济发达
C. 地广人稀
D. 气候温和湿润
(2011·安徽高三质检)读我国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化图。

我国的几何中心位于(103°50′E,36°N)。

回答3、4题。

3. 1978年以来,我国的人口重心一直位于几何中心的( )
A. 东南
B. 西北
C. 东北
D. 西南
4. 有关我国人口重心变化及其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 东西方向人口差别减小过快,将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
B. 南北方向人口差别逐渐加大,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C. 东西方向人口差别逐渐减小,与自然增长率大小无关
D. 南北方向人口差别逐渐加大,会导致南方地区的用工荒
(2011·南宁高三月考)下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额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5、6题。

5. 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11·烟台调研)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

读图完成7、8题。

图1 各省人口迁出数
图2 各省人口迁入数
7. 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 新疆、山东、北京
B. 湖南、福建、海南
C. 上海、新疆、云南
D. 广东、浙江、上海
8. 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 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 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 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 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2011·抚州一中模拟)下图表示1978-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9、10题。

9. 甲曲线所代表城市( )
A. 人口一直在增长
B. 人口压力较大
C.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 人口只有迁入没有迁出
10. 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
A. 四川
B. 新疆
C. 河南
D. 江苏
11. 读下表,回答问题。

部和西北部山区。

(1)说出广东省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简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2)分析该省人口迁移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

(2011·湖北六校)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

根据下表,回答1~3题。

1. A. 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区)
B. 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
C. 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区)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 全国流入人口前5位均在东部地区
2. M 省(区)流入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 省(区)最有可能是( )
A. 福建
B. 海南
C. 山东
D. 广西
3. 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灾害
B. 就业机会
C. 人口政策
D. 宗教信仰
(2011·孝感模拟)读下图,回答4~6题。

4. 从图中可以看出匹兹堡的人口潜力指数最高可达( )
A. 400
B. 450
C. 500
D. 550
5. 美国有些居民从人口潜力大的地区向人口潜力小的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①就业条件较好②经济发展缓慢③气候条件优越④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6. 人口迁移对环境往往造成( )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③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④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读1985
(,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________。

其中又以________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________影响不同,主要是________。

(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3)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性人口数;在家庭性人口迁移中,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

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不同造成的。

参考答案
第六章人口的变化
第1讲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基础巩固
7. D 【解析】曲线①随时间变化符合人口数量的变化特征,曲线②表示出生率,曲线
③表示死亡率。

8. B 【解析】在过渡期,死亡率下降,低于出生率。

9. C 【解析】材料从时间发展角度,说明环境能容纳的人口在增加,人类发展是生产力发展过程,在资源总数变化不大,甚至人均资源减少情况下,环境承载力也可以增加,主要是科技发展间接增加了人类能够利用资源的数量。

10. C 【解析】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的目的是制定相应的人口发展政策。

11. 【解析】本题要求读图判断不同国家的人口状况,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第(1)题,图中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从人口增长趋势看,老年人口的比重是在不断上升的,少年儿童的比重则是在不断下降的,且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比发展中国家要高,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比发达国家高。

第(2)题,通过读图可以看出A、C两条线的交点大约处于1998年。

第(3)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政策的作用,我国未来不仅要面临人口过多的问题,还要面对老年人口过多的问题。

【答案】(1)C D B (2)1998 (3)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要解决少年儿童和青年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担老人的赡养,加重了国家、人民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拓展提升
1. C 【解析】图中表示的时期为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人口转变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口死亡率首先下降,人口增长类型由“高高低”进入“高低高”的过度类型,之后,出生率也下降,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到二战结束,发达国家基本进入“三低”型。

1950年前后,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才开始下降,人口增长类型由“高高低”进入“高低高”的过度类型。

所以,M为发展中国家、N为发达国家。

2. C 【解析】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不是同步进行的,发达国家改变早。

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进入高增长阶段,农村人口增长快,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指由“高高低”进入“高低高”的过程,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普遍出现逆城市化。

3. A 【解析】图中反映了大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了近1倍,增长速度最快,而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5~64岁年龄段人口持续增长。

4. C 【解析】进入2000年,我国虽然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生产力还不高度发达,就业机会不很多,加上中青年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不短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很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每年新增加人口多;人口还处于正增长状态。

5. A 【解析】结合人口金字塔可知,该国人口较多,且已进入现代型,故应为亚洲东
部的日本,季风气候显著,A 正确。

结合日本的地理特征可排除其他三项。

6. D 【解析】影响该国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出生率的下降;自然灾害不可能造成性别比失调;2006年人口在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但不表明是在2006年进入的现代型,D项正确。

7.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属于过渡型;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

第(2)题,读图可知,到2025年左右,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

2011年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缓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口增多。

第(3)题,结合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作答。

【答案】(1)过渡型现代型(2)2025 老龄人口比重增加(3)问题:人口总数大,就业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

影响: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社会负担加重。

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基础巩固
8. B 【解析】人口大量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流动,会造成东部沿海地区在住房、交通、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9. B 【解析】甲曲线的人口迁移差额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由1978年的负值转变到2008年的正值,说明人口总数增加,人口压力较大。

10. D 【解析】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迁移差额率由负值变成正值,说明迁入的人口越来越多,则为江苏。

11. 【答案】(1)省际的区域人口呈净迁入;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净迁入人口最大,两翼为次,山区最少。

经济因素对广东的人口迁移起主要作用,该省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发达地区,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人口从外省迁入,尤其有更多的人口迁入条件更好的珠三角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较缓慢的山区,迁入人口较少。

(2)人口净迁入为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人才,以及资金、技术和消费,促进迁入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 ►拓展提升
1. B 【解析】由表可知,流入广东省前5位的除相邻的湖南、广西、江西外,还有不相邻的四川、湖北;东部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也有不少人口流出。

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四川省位于西部地区。

2. C 【解析】M省流入最多的是来自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人口。

历史上,不少山东人为谋生“闯关东”迁移到东北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外省人口流入,其中不少是当年“闯关东”的原山东人的后裔。

3. B 【解析】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日趋活跃,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4. C 【解析】熟悉匹兹堡在美国的空间位置,再结合等值线的判读综合推知匹兹堡的人口潜力指数最高可达500。

5. B 【解析】人口潜力小的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国家政策扶持,经济发展较快,就业
条件较好,所以美国有些居民从人口潜力大的地区向人口潜力小的地区迁移。

6. C 【解析】对于迁出地而言,人口迁移可以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增加就业和收入;对于迁入地而言,经济得到发展,但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增加环境压力。

7.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对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进行归类分析,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自发地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是生态移民、国民政策。

【答案】(1)56.2% 务工经商国家政策自发迁移(2)生态环境变化国家政策(3)男女女男社会分工
用心爱心专心-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