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归纳民国不同时段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和分布特征。
(时空观念)
2.运用事物产生内外因的原理理解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历史解释)
4.1915年,抵制日货运动在我国兴起。
这一运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家国情怀)
知识点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民国初年
(1)原因
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振兴实业的热情。
②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⑤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概况
①轻工业迅速发展,如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
②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南京国民政府初期(1927—1937年)
(1)原因
①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
②推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
(2)概况:使民族工业得到更快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三个三”
三个产生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三次发展机遇: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
知识点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1.日本的经济侵略方针
1940年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2.表现
(1)以“军事需要”为名霸占民营企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2)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掠夺与控制沦陷区的工矿业。
(3)控制和垄断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4)实行严格的物资管制制度,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5)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三民族资本的困境
1.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压制民族工业。
2.官僚资本的压迫
(1)官僚资本的形成: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了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一些当政的腐败势力把部分国家资本占据为官僚资本。
(2)势力扩大:抗战中后期。
(3)对民族工业的压迫
①实行“经济统制”政策,通过统购统销与专卖制度使民族工业遭受重大损失。
②官僚资本不断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史料一(民国初期)①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解读]①处是史料一所反映的时间信息,可参考史料一出处。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提示】出现“短暂春天”,发展迅速、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史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②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解读]②句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思考]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
【提示】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
受到威胁了①。
[解读]①句说明民族工业对自然经济具有瓦解作用。
[思考] (1)如何理解史料一中的历史现象?
【提示】民族工业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史料二范旭东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当他兴办的永利碱业公司出碱时,英国卜内门公司跑来要求“合作”,遭到范旭东的拒绝。
打破了卜内门独霸中国碱业市场的企图。
②
[解读]②句反映了民族工业的作用。
[思考] (2)你能从史料二中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史料三通过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不难看出,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③等重大运动的发生,都是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不开的。
[解读]③是中国近代重大政治、文化运动。
[思考] (3)如何理解史料三的观点?
【提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思想解放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阻碍因素社会
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
要因素
自身
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
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
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
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列强
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因素政府
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
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
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
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
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
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
源泉
与时
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
的因素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答题术语
1.民国建立至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
“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迅速发
展,重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2.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极大地破坏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束缚,逐渐陷
入困境。
1.据统计,1872—1913年中国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是买办,有50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材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
B.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在不断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清政府放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
B[根据材料“1872—1913年中国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可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故选B项;一战时期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排除A项;民族资产阶级在戊戌变法中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D项。
]
2.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 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D[张謇的企业发展受到阻碍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
]
3.据《农商部统计报告》提供的数字,这一时期所设工厂分别是:1910年986家,1911年787家,1912年1 502家,1913年1 378家,1914年1 123家。
与这种发展现象无关的是( )
A.民国政府倡导发展实业
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材料的时间是1910—1914年,正值辛亥革命期间和一战前夕,民国政府倡导发展实业,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上出现了“实业救国”思潮,广大人民群众掀起“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爆发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
4.《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 000箱左右。
1912年获利4万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
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
”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创造了有利环境
B.列强放弃对华侵略,提供了有利时机
C.倡导国货成为潮流,拓宽了国内外市场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拥有政策保障
C[根据材料“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可知国货盛行,结合时间1912年可知此时中国掀起了提倡国货的运动,故C项正确。
]
5.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19年,短短8年的时间,就新建近代工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资金近1亿元,再加上这段时期对原有企业改造资金,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
由此可推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A.资金充足利润丰厚
B.与国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C.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B[根据材料“1912年到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时期,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加之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故选B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材料中“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反映了长期资金少,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12年到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排除D项。
]
6.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 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 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D[根据材料“1942年”“国统区共有工厂3 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 654家”可知,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国大量的沿海工厂随国民政府迁往西南地区,故D项正确。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春天。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代表,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
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材料二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家在无锡、上海两地企业设备被毁纱锭18.7万枚、布机2 766台、粉磨36部……荣家兄弟把大量面粉和小麦送给中国军队做军粮。
1941年,汪伪政权威胁荣德生,要求他将申新一、八两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荣德生当即严词拒绝,并大义凛然地说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荣氏家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荣氏企业在抗战时期的境况,并说说你对“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境况”根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荣家在无锡、上海两地企业设备被毁纱锭18.7万枚、布机2 766台、粉磨36部”进行分析;“理解”从荣德生作为民族资本家的立场来回答。
答案:(1)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2)境况:日益萎缩(陷入困境)。
理解:爱国救亡的民族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