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马宫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汕尾市马宫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春晖中学在学校读书节期间对1000多名在校生进行了一次调查。

其结果如下:
中学生阅读方法调查结果
(1
(2)对图表反映的情况进行简要点评。

(3分)
参考答案:
答案:(1)春晖中学学生平时阅读时随便翻翻,了解大意的占57%,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的占23%,摘抄好词佳句的占15%,能有选择性地精读的占18%。

(2)示例:图表所反映的情况说明中学生多缺少深层次阅读。

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需要老师在读书方法上多加指导,另一方面,学校要减轻课业负担,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2.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阅读,完成15—19题。

(19分)
树影下的家族(有删改)
朱以撒
①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

孔子也不例外,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

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

②他活着的时候,美风良俗“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生灵涂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作高头讲章,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

如任鲁国大司寇时,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于齐国送来的八十名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

当劝谏无效时,他的文人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③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

只是在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空间下,他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

尤其是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

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了。

夜间听漏,漏尽更残,失意仿佛没有尽头,氤氲迷雾中不见曙色。

他的出行,在后人看来是一种象征,在当时却是怎样一种痛苦——他那摇摇晃晃却执着朝前的身影,成了思想史长廊里不朽的雕像。

④孔子是很讲“正名”的,讲究雍容之礼乐。

但他却面对着扇自己耳光的窘境;周游列国时,那段“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日子;置身星空下,那种孤独而凄冷的仰望;逃离险境时,生命河床中无数的坎坷不平……此情此境,该如何为这种非雍容的狼狈“正名”?换了人,恐怕只有仰天长叹。

孔子却是自由的,他从精神层面,消解了诸多污泥,包括浸入身边的冷落和嘲笑。

用精神武器,孔子给我们展现了世间最绚烂的美丽、雍容和华贵,高洁和清贫就这么融洽地得以正名!
⑤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里穿行。

我在孔府的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

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

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

⑥孔子生前的执着和忧郁,他的后人没有体验,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

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

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荣耀的同时也万般沉重。

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

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增加了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于其中呢?就是那些封给孔子一顶顶桂冠的帝王们,好像尊孔得很,卫道得很,对儒家学说膜拜之至,可结果呢,看看宫廷内演出的一幕幕丑剧,尊孔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⑦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朝拜者,和孔氏毫无瓜葛。

我好几次抬起头,试图透过树影窥见头顶的青天,可是孔府接收阳光是那么的有限。

这在我后来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孔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时,我终于明白过来,是什么汇聚在树影之下。

我还看见了那些风雨中面容残沥的翁仲,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
15.第①段写到“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联系全文来看,孔子的行踪,可以给人后哪些警策?(3分)
16.第⑤段写到“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除了孔府幽深的环境让人感到寒冷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使作者产生这种感觉?(4分)
17.怎样理解题目“树影下的家族”中的“树影”的含义?(4分)
18.文章最后写了孔林的“翁仲”和“石兽”,其作用是什么?(4分)
19.第⑦段写到“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朝拜者”。

(1)你认为这些“各种各样的心理”会是一些什么心理?(2分)
(2)你觉得应该以怎样的心理进入高墙内的树影?请说出该这样做的理由。

(2分)
参考答案:
15. (1) 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

(2) 奋力抗争,执着朝前。

(3) 以高洁和自由的精神,为生活的窘境正名。

(3分,每点1分,意合即可)
16.(1) 孔子生前的寂寞凄凉。

(2) 孔子的后人没有体验和细品苦难却享用到荣华。

(3) 孔子后人享受到的荣耀却也带给他们万般沉重。

(4) 孔子后人享受荣耀却并没有增加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

(5) 尊孔卫道的虚伪。

(6) 孔府的衰败。

(答对四点即得满分。

共4分。

意合即可。


17. (1)(现实的)表层含义:孔府幽深的树影。

(2) (象征的)深层含义:孔子带给孔家后人的荣耀和影响。

(两个得分点,每点2分。

意合即可)
18. (1) 营造苍凉的气氛。

(2) 与孔府的鼎盛形成对比,对孔子精神在现实中的衰落起到了空出强调的作用。

(两个点:营造氛围;形成对比,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每点2分,共4分,意合即可)
19.这是一个开放题:第一个问把旅游者、朝拜者中怀有的不同心态(诸如“猎奇”“附庸风
雅”“景仰”“文化寻根”等)答出任两种即得2分。

第二问:可从继承与批判等角度答题,须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

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

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

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

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

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

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

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

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

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

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

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

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

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

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

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

来。

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

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

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

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

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

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

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

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

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

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

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

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

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

他们来这里做过客。

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

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

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

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

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

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

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

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

她找到了。

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

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

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

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 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 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

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

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8. 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7. C
8. 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④描写少女对落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

9. ①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

②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

③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

这位从容安详地看落日,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

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7题详解】
解答此题,要理解小说对太阳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故可从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答题时,要先从文中分别找出描写太阳的语句,结合着具体意境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例如,第三段,“太阳正落到山后去。

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描写的是傍晚日落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从下文内容来看,自然是为烘托老人垂暮之年的苍凉感。

以此类推即可。

点睛:考查某段落在作品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须要对该段落作具体细致的分析。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此考点常见的题型有两类。

一类是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个细节,如问文中某段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或问文中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第二类往往从整体设问,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

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③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④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⑤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⑥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
间、空间等。

另外还须关注开头、结尾这种特殊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开头段往往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点明人物的身份、特征;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段一般具有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及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结尾段往往有回扣标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含蓄蕴藉、引人深思的作用。

一般来说,根据情节的发展,小说的结尾可以分为四类: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戛然而止的结尾。

不同类型的结尾往往在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区别。

1.出人意料的结尾。

作用: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

作用: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②这种结尾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

作用:①从表达效果看,喜剧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尾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4.戛然而止的结尾。

作用: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题问为该情节是否多余?从文中情节来看,该情节具体表现老人落寞悲凉的生活境遇,与下文老人的“活得挺好”的自述形成反差,更有助于深刻地刻画老人形象。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多余的。

但是,这道题也可以从多余的角度思考回答,可以说这个情节的出现与主题的关系不大,有偏离主题的嫌疑。

点睛: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

这是一道探究题。

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

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故事结构的能力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由题干“作者这样写的匠心何在”可知,此题换一种问法就是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有何目的?小说最后才点出老人是一个盲人,自然能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故作者是故意设置悬念。

从女孩与老人的认识与逐步了解的过程来看,这样安排故事情节,符合行文发展,给人以自然之感。

还可从对老人的形象塑造、从少女对老人的敬意角度作答。

点睛: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一般体现为: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

b.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

【10题详解】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小说故事内容及人物形象、人物命运与原因、小说的主题的理解,联系现实,可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启发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从小说人物形象的角度,老人的坚强与乐观,作者是持赞美态度的;对老人的命运,作者是同情的,对造成这种命运的原因持批判态度;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作者对这种美好的人性对人的启迪与教育是持赞美的态度。

点睛:开放性试题,即探究题,它一般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的一种题型,它往往作为现代文阅读的压轴题,具有形式灵活、综合性强、分值高、难度大等特点。

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完美地解答好此题,确实较难。

但这种试题是拉分题,放弃它就会直接影响高考语文的成绩,从而影响整个高考的成败。

所以我们头脑应清醒的一点是:题目再难,按照一定的方法技巧去做,也就不难了。

该题型的解答技巧为:一、从题目入手。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就是文章的中心,有时还是文章的主要情节、线索或主要人物等。

所以解答此种题时千万别忘了看题目。

二、从题材入手。

注意小说中写的什么人什么事,是伟人还是小人物,是大事还是平凡事。

解题时就应考虑一下作者的意图所在。

三、从主题入手(或从创作意图入手)。

小说的意蕴都是很丰富的,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意蕴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

(2)要抓住题材进行仔细分析。

(3)以鉴赏小说的艺术形象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研究。

四、从艺术手法、结构、语言入手。

注意小说的情节安排的巧妙、注意线索贯穿的巧妙、注意铺垫伏笔的巧妙、注意语言的表现力等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

其中,“舟中人两三粒”,文有不通而可爱。

它有点像大街上以广招徕的霓虹灯。

霓虹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明灭交互。

因了那“灭”,使灭后的“明”更明,而反复不停地明明灭灭,色彩不仅愈显斑斓,其忽隐忽显、忽进忽退,且似活了起来。

“舟中人两三粒”不妨试改为“舟中人两三个”,在字面上可谓通矣。

或者省去一字,为“舟中人两三”。

可通则通了、简则简了,却成了明而不灭的霓虹灯,虽有光有色,已是平板呆滞、生气全无。

“粒”字就字面讲,作为量词用以指“人”,显然不伦不类。

然而,在这特定的句式中,这不伦不类反使它飘忽不定,似量词;又似状语,恍兮惚兮,闪闪烁烁,给“两三人”罩上“粒”的影子:瑟缩蜷曲如豆如谷之状,而“渺沧海之一粟”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幼孩的话。

他母亲抱着他看电视,看了一会儿之后,突然挣扎着要走,母亲问他为什么。

他一字一顿地大声说:“看——饱——了!”家人齐声哄笑。

这“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似通非通,实则是在“比喻”上做文章。

“非通”是比喻的荒谬的一面;“似通”是比喻的合理的一面,两者相反相成,出乎意料,在于情理之中。

(节选自韩羽《文有不通而可爱》,《文学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改)
27. 请分别解释文中“以广招徕的霓虹灯”与“明而不灭的霓虹灯”的含意。

28. 作者为什么说“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29. 《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惹得众人笑翻。

根据材料,刘姥姥的话是“文有不通而可爱”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27. 以广招徕的霓虹灯:用词效果忽隐忽显,闪闪烁烁,生动灵活,引人注意。

明而不灭的霓虹灯:语意通顺、明确,但平板呆滞、生气全无。

28. 因为词语搭配都超出常规,都“文有不通而可爱”。

29. 不是。

刘姥姥的话只是平常的比喻,比喻中有夸张,逗众人开心而已,并没有十分灵动的用词,没有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不通而可爱”之处。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两个加点短语都是比喻,考生需联系上下文分析各自“本体”的内涵。

前者的本体是“不通而可爱”的文句,考生需抓住喻体中“以广招徕”和下文对“霓虹灯”的解说进行概括;后者的本体是“通却不可爱”的文句,考生需抓住“虽有光有色,已是平板呆滞、生气全无”进行概括。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材料要点的能力。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舟中人两三粒”将“人”与“粒”搭配起来,“看饱了”将“看”与“饱”搭配,作者认为两句相似,在于用法相似,都是打破常规的搭配,都因“不通”而“可爱”。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能力。

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首先要通过分析明确刘姥姥的话并非“文有不通而可爱”,然后要讲明理由。

根据材料,作者所举的两个例子,“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都有超出常规的用词,都有“非通”而“通”的妙处,刘姥姥的话只是平常的比喻,比喻中有夸张,逗众人开心而已,并没有十分灵动的用词,没有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不通而可爱”之处。

5.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喏。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从百余骑(使动用法,使……随从)B.若入前为寿(如果)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请允许我)D.翼蔽沛公(名作状,像鸟展开翅膀那样)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良曰:“长于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因击沛公于坐。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二)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李密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

B.作者在第一段说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母孙二人互相依靠,性命相关。

D.这两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