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促进品德课堂的动态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促进品德课堂的动态形成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会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因此,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引领对话,善于捕捉对话信息,并
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

这样,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才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对充满灵性和发展的学生生
命的尊重。

一、对话──生成预设目标的“弹性”
一般地,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完善,教师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这些生成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
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进一步
展开的契机。

如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时,我用故事引入,然后提出问题,组织
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

这时,从教室的某处穿来学生轻轻的讨论声:“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

因为妈妈说,我小时侯,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声音虽小,但引起了我的关注,我马上让其他同学停止了讨论,我问这个学生:“你的话刚才老师都听见了,那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吧,没关系。

”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会儿说:“因为我
妈妈跟我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就会骂我。

”“其实他奶奶对他挺好的。

”马
上有同学插上话来。

我又问:“那你想对你奶奶好吗?”该生点点头。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并
没有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让全班同学给他出主意。

于是,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有的说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
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让妈妈明白……这样一来,使得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自我教育。

我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而这种生成
资源又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教学中要及时抓住学生获得的真实感受,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二、对话──生成教学流程的“变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习惯把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作为一件正常的事,不喜欢“节
外生枝”,却不知,学生课堂的“节外生枝”正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内心世界最迫切的需要。

作为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育机智中生成,这样教学的流程就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一位老师在上《校外探路》这一课时,结果学生在考察交通路线的过程中却惊异地发现,在
学校附近一条200米左右长的街道上竟开了17家发廊。

“这么多发廊都是什么时候开张的?
为什么都选择在这条街道上开店?他们的生意是不是很好?”对此,这位老师并未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地议一议,而是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

没料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教
材以外的“附加题”,他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更是生成的,
所以我们的预设要凸显开放性,要留有发展的空间。

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促成生成,
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试想,假如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
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三、对话──生成教学内容的“扩充”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

如有位老师在教
学《诚实是金》一课时,听了《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学生都互相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
的人及诚实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这时,一个男生的声音引起了我们大家的注意:“太诚实也不好的。

” 这是老师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

这说明“只有诚实的人才能
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一观点,有些同学还是不认可的。

想想,现实当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将是空白的。

于是,老师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们吗?”学生说:“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拿了妈妈五元钱,后来我老实地交代了,被妈妈骂了一顿,表弟不敢说,没说,逃过了这一劫。

”这时,马上有
几个学生与他产生了共鸣。

老师趁机把“正方”、“反方”的观点写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分组开
始了辩论会。

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老师只插在其中做一些点播、解释,大部分的话由他
们自己去争。

终于在激烈的争论中,把那十几个同学给拉了回来,大家终于都认可了“诚实是金”。

正是教师的这种审时度势,以足够的教学机智将这个问题变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焕发出了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感悟、
体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对话──生成学习方式的“更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
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应该融入这些新理念,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有一位教师在《校外探路》教学时是这样做的:教师先通过课件给学生演示了学校和学校周边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图片播放完后说:“你们天天来上学,可熟悉路了,现在你们再回忆一下学校在什么位置,几个人先讨论讨论一下,试画出路线图来。

”于是学生分成了几组热烈地讨论着,但画的时候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要是再到学校外面走走,仔细看看,就好了。

”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他学生也一起附和。

教师同意了,交代了活动中注意安全等事项。

于是学生出去探路,探路回来后,又叫同学们继续完成路线图,这下,同学们很快就画
了出来。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实践的
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