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天 文言文阅读可能出现试题(群文阅读)(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天文言文阅读可能出现试题(群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

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威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

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

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

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

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

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

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

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

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

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

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

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

孝景皇帝②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

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

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不诛无罪。

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

朕既不敏,不能识。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

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③然后仁。

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

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廪廪④乡改⑤正服⑥思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述赞: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绨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

②孝景皇帝:即汉景帝,谥号孝景。

孝文皇帝,即汉文帝,谥号孝文。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③世:三十年。

④廩廩:犹庶几,渐进。

⑤乡改:更改历法。

⑥正服:更改服色。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B.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C.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D.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以安民为本。

他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以便利百姓。

B.文帝躬行节俭。

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不准宠爱的慎夫人穿长得拖地的衣服,以此表示节俭。

C.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世间的常理;对待丧葬也极力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文帝去世以后,孝景帝、司马迁和司马贞都给予了他很高的历史评价,认为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同汉文帝相比较。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下吏:低级官吏,属吏;交付司法官吏审问。

本文指交付司法官吏审问。

B.释服:脱去朝服:《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释服”,除去丧服谓除丧。

这里指脱去朝服。

C.通关梁:文帝十二年废除禁止人们自由出入关隘的法令,开放关卡桥梁,使处处畅通无阻。

D.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辟场祭地叫“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

【答案】1.B 2.D 3.B
4.(1)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2)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当今之时”,句中作时间状语,习惯上独立断开;“世咸嘉生而恶死”中“世”为主语,所以“时”“世”中间断开,排除A、C两项。

“吾甚不取”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吾”主语,所以“伤生”和“吾”中间要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句子翻译:如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

我认为很不可取。

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认为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同汉文帝相比较”错误。

由原文“孝景皇帝……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可知,孝景皇帝……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

孝景皇帝认为文帝比古代帝王做得都好。

由“太史公曰……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可知,司马迁只是肯定了文帝的德政,没有将文帝跟古代帝王进行比较。

由“述赞:孝文……千年颂声”可知,司马迁只是强调了对汉文帝的歌颂的声音千年仍然不断,也没有将文帝和古代帝王比较,所以D项表述绝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这里指脱去朝服”错误。

根据语境“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意思是“诏令天下官吏和百姓,从令到之日算起,服丧三日……三日后,恢复人们的正常生活,婚庆娱乐,饮酒吃肉,概不禁止。

”可知,“释服”为除去丧服之意。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判断句式;“奉”,继承;“羞”,有辱于,使动用法;“何以……为”,宾语前置句,“以何……为”,为什么……呢;“台”,活用作动词,建造高台。

(2)“除”,动词,废除;“去”:动词,取消;“长老”:长辈,老人;“群生”,天下众生;“收恤”,收养抚恤;“孤独”,名词,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

参考译文:
孝文皇帝,是高祖的排行中间的儿子。

高祖十一年春天,攻破了陈豨的叛军以后,平定了代地,立刘恒为代王,王国的都城建在中都。

他是太后薄氏所生的儿子。

登代王位十七年时,在高后八年七月,高后逝世。

九月,吕氏家族的人以吕产为首企图发动叛乱,来夺取刘氏社稷,大臣们共同诛杀了他们,谋划召代王入长安立他为皇帝。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若
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放开法禁来便利民众。

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作预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

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

(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

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恼和痛苦。

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

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这些意见。

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史处理。

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

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没有不死的。

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过分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

我认为很不可取。

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护宗庙,凭着我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

依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

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

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 我死之后,诏令天下官吏和百姓,从令到之日算起,服丧三日就可以除去丧服。

三日后,恢复人们的正常生活,婚庆娱乐,饮酒吃肉,概不禁止。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是一样;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不诛罚无罪之人。

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

我不聪敏,不能认识孝文皇帝的一切。

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

他的功德显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太史公说:孔子曾说“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
克服残暴免除刑杀了”。

这话真是千真万确!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已经历了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孝文帝)已非常谨慎地开始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了,由于他的(谨慎)谦让,(改制)至今尚未完成。

哎,这难道不就是仁吗?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论述赞颂:汉孝文帝在代国的时候,占卜得到帝王登基之兆。

宋昌定下为天子之策,绛侯周勃到城外恭迎。

可以做天子他却主动辞让,于是天下人都归心于他。

他重视农业,亲自下田耕种;广施恩德,停止武事。

他去除对人民的掠夺,消除人民的怨言;行政简化怜悯,刑罚公正清明。

他穿着简朴来引领朴素的风气,停止修建露台。

执法时宽待张武,执行刑罚时怜悯缇萦(而废除肉刑)。

到现在霸陵(汉文帝之陵墓)仍然和以前一样,而对汉文帝的歌颂的声音千年仍然不断。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
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
..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①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王安石传》有册改)
(丙)
若乃于三代②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悠悠千祀,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

②三代:夏商周。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一位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

B.“三司”,古代官职名。

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

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

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

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

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宋史》作者认为这是宋朝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和韩琦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今译克伦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答案】5.D 6.A 7.B
8.(1)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或在集贤院当值),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2)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灾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偏正短语,“先”作“务”的定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属于对称结构,之间断开,排除B。

本句的意思: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强横凶暴,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心态。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只用一个年号”错,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俄”副词,不久;“母忧”母亲去世;“终”副词,一直到,直到;“起”动词,就职。

第二句重点字词:“卒”副词,最终;“之”,到、导致;“嗣”,相继,继续;“流毒”动词,贻害,灾害流传;“至于”到了;“极”,达到极点。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能用(凭)渊博的学识自圆其说,敢于自行其是,慷慨激昂地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或“在集贤院当值”),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应征就职。

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
为你只懂得经学,不懂得世事。

”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是用来处理世事的,只是后来所谓‘儒’,大部分都是平庸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用于世事罢了。

”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或“既然这样那么你的施政措施把什么放在前头)?”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

”皇上认为是对的。

于是开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兼任。

王安石性格倔强固执,遇事不管可以不可以,都相信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

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早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凭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

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正企盼他大有作为,希望重新见到尧舜和夏禹、商汤、周武王那样的盛世。

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强横凶暴,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心态。

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

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

”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最终用王安石为相。

唉!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至于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

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

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王安石,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

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诟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
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
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
..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普、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借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①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的称谓一般有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官名等,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用于称呼平辈或尊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