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 殖。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
2.1.2 劳动力成为商品 ➢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脑力 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2.2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 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对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认识】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特殊性: (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具有强制性;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
➢ 工资的本质 工资的假象:似乎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劳动不是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 (1)劳动在出卖以前不存在 (2)同义反复的逻辑矛盾 (3)如果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则资本家将一
无所获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
➢ 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 劳动者一无所有;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① 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②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③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 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 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 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 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由于工人的工作日可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因此: 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含义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获取
➢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 获得的额外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 人的剩余劳动,它实质上也 是相对剩余价值;
➢ 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 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 同样的时间内,它创造的价 值比同种的社会平均劳动要 多,无法否定劳动生产率与 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1)价值形成过程
➢ 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 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 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
价值的时点(这里不计入剩余劳动的情况),就是商品价值形成 的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值过程
➢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 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钥匙。 ➢ 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遵循等价交换规律。只不过: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 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 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 让人家来鞣。”——马克思
按照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可以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
➢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 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不变资本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 器。
➢ 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 即发生了价值的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可变资本产生剩余价值
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9
2.2.2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 关系”——马克思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拒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产量生产函数与价值生产函数:
➢ 200千克棉花+1/2个纱锭+1个劳动力1天的劳动→200千克棉纱
这是一个实物量生产方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如下代数方程的形式: Q=f(x 1,x 2,x 3),(其中,Q 代表棉纱产量;x1 、x2 、x3分别代表生产 要素棉花、纱锭和劳动的生产投入量;f代表函数关系;上述生产过程的例子 从价值角度来进行概括。首先它可以写成以劳动时间为当量的价值方程:
➢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
➢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 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总结:至此,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说明了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的来源。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
预付资本价值
生产资料价值
劳动力价值
价值;
2.3.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 联系:
从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来看,两者是一致的。无论是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还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增加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量。另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 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
➢ 区别:
生产 条件 优等 中等 劣等 总计
产量
15 70 15 100
个别价值
单位商品
全部商品
6
90
8
560
10
150
800
市场价值
单位商品
全部商品
8
120
8
560
8
120
800
➢ 商品总量不变,但商品的很大数量是在劣等生产下生产的,在中 等和优等生产条件下各生产小部分该商品,这时市场价值就由劣 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如下表:
➢ 总量出发,无论市场上某商品总量是在哪种生产条件下生产的, 市场价值都等于商品的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值;
➢ 从个量出发,在一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并且“构成该部 门的产品很大数量”条件下,市场价值等于中等生产条件下所生 产商品的个别价值
表I
单位:劳动小时
➢ 市场价值形成的三种模式
➢ 商品的很大数量是在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在优等生产条件和 劣等生产条件下各耗费互相平衡的劳动生产小部分该商品,这时 商品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值就会与它们的简单平均值相一致,都 等于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因此,市场价值就 由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决定。”如下表:
计件工资 工资形式的发展 ➢ 资本主义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缓慢上升的原因 相对工资 ➢ 工资的各国差异
2.5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生产理论批判
➢ 否定了生产的社会属性
否定了劳动者生产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否定了资本与生产的社会属性,
➢ 掩盖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把生产理论引向生产一 般的分析;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 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 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为基础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劳 动生产力提高为基础的。另外,两种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4.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社会价值 个别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 信息时代高度自动化企业利润来源——仍然是工人的剩余 劳动:
➢ 传统的解释 高度自动化条件下的劳动是更复杂的劳动,可以形成倍加的价值; 生产劳动的范围扩大了,工程师、工艺师及管理人员作为“总体
工人”的一个器官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家可以借助于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获得大量的超额剩余价值。 ➢ 我们的观点: 第一,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复杂劳动; 第二,“总体工人”的范围不能无限扩大; 第三,企业自动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
2.1货币转化为资本
2.1.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 ➢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资本的货 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 商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 资本流通公式:G —W —G ′ (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更多剩余价值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12小时 15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
2.生理和道德界限
3.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促成五一国际 劳动节)
2.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2.3.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便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 200千克棉花生产40小时+1/2纱锭生产8小时+必要劳动6小时+剩余劳动6小时 =200千克棉纱生产60小时;也可以写成以价格(人民币)元为当量的价格方 程:200千克棉花200元+1/2纱锭40元+必要劳动30元+剩余劳动30元=300元。
➢ 西方经济学产量生产函数出发,只专心于生产函数的数量关系或技术关 系的考察。不管生产函数的性质如何,盲目地运用数学上的拉格朗日乘 数法,求去极大值或极小值(利润最大或成本最小)。这种空对空的数 学分析,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的任何实际问题。相反,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则并不满足于这种任何生产都有的数量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把 这种实物量关系方程提及一下,作为既定的前提放到一边,着重阐述了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3.2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
➢ 市场价值内涵
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 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 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在这里,马克思 从两个方面限定市场价值范畴:前者从总量出发,求总量的平均 价值;后者从个量出发,用特定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 定义市场价值。
生产 条件
优等 中等 劣等 总计
产量
70 15 15 100
个别价值
单位商品
全部商品
6
420
8
120
10
150
690
市场价值
单位商品
全部商品
6.9
483
6.9
103.5
6.9
103.5
690
2.3.3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 实现的;
区别:(1) 形式不同 (2)内容不同 (3)目的不同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G—W—G‘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 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与价 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存在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②不 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 首先,进一步揭露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 余价值的条件,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即只有雇佣工 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 其次,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2.3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的: 一是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部分,用c表示; 二是新价值中用来补偿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用v表示; 三是新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表示。 由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所以,在考察资本价值增殖程 度时,只能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进行比较。剩余价值同可变资 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它正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 工人的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 m′=m/v
生产 条件 优等 中等 劣等 总计
产量
15 15 70 100
个别价值
单位商品 全部商品
6
90
8
1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
700
910
市场价值
单位商品
全部商品
9.1
136.5
9.1
136.5
9.1
637
910
➢ 商品的总量不变,但商品的很大数量是在优等条件下生产的,在 中等和在劣等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如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